分析生物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學識都 人氣:1.53W

論文摘要: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生爲本,力求形成一個情感、態度、價值觀相連的體系。生物學作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實現生物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們每一位生物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分析生物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以個體的心性完善爲最高目標,教學生怎樣做人,怎樣與自然、社會和人和諧相處。其實僅從生物學本身研究對象的終極目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點而言,生物學具有較重的人文色彩,隨着人們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這一人文色彩愈來愈得到彰顯。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生爲本,力求形成一個情感、態度、價值觀相連的體系。生物學作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怎麼樣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實現生物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們每一位生物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淡談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嘗試。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社會功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生物學不斷爲人類創造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物學與社會及其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讓學生理解生物知識在社會和生活中的應用,在盡情領略生物科技帶給人們的健康與舒適的同時,增強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同時理性地提醒學生,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甚至災難:人類正面臨着如環境污染、溫室效應、人口膨脹、能源枯竭等嚴重的威脅。但是這些問題的出現並不是生命科學本身造成的,它們的解決必須要提升我們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學的方法,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讓學生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意識和人文意識。

二、發揮生物學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生物史是一部科學發展的歷史, 揭示了人類生命科學的發展規律,蘊含着豐富的人文教育材料。青黴素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孟德爾、摩爾根在經典遺傳學上的貢獻;我國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袁隆平兩系雜交水稻法等,這些典型史實和典型人物,處處體現出對人的價值的重視,對社會和諧發展的追求。由此激勵同學學習科學家們執着的科學探索精神,以科學家在創造偉大業績中所表現的人格力量爲榜樣,確立爲科學而奮鬥,爲真理而獻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

三、結合生物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科學精神

科學活動的本質就是永無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對世界的利用和改造,並由此增加人類的幸福和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人文事業。因此,活動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進行人文教育、培養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徑。

(一)利用學科內容,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內容

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充分聯繫實際,爲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師通過把人文教育貫穿在知識教學過程中,必然會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在學生學習合理營養的基礎知識後,請學生爲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這樣不僅鞏固了基礎知識和培養設計能力,而且使學生學會關心長輩的飲食,在親自烹飪並在品嚐中與家長進行食譜中科學道理以及親情方面的溝通;在介紹眼和視覺時,對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獻進行介紹,能夠更好的懂得愛、尊重和理解;在生物圈中綠色植物知識點裏,教材以“生物學與文學”的欄目形式撰寫課外閱讀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懷。植物不僅僅爲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和能量基礎,也給予人們無限美的享受,讓同學對生命有了更好的理解,懂得珍愛生命,愛護大自然,熱愛生活。2、聯繫當前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現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後,DNA重組技術迅速興起,由此一系列農業的、醫藥的產品進入市場。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若利用不當,將給人類未來投下隱憂。因此在學習“人的生殖”後,向學生介紹了“克隆技術”與“克隆人”,並請學生討論克隆人會給社會帶來什麼後果?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造福於人類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一些道德和倫理方面的難題。在科技發展使我們物質生活日益滿足的今天,我們呼喚人文精神,我們追求科學與人文的滲透和融合。

3、拓展教材文本,聯繫當前社會的重大話題

現代傳媒發達、社會關係複雜,學生在學校之外還會受到諸多觀念、意識的薰陶浸染,因此教師更要充分調動和依靠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進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當今社會所關注的重大話題,在世界艾滋病日,社會各媒體會在這幾天發佈與艾滋病有關的信息。因此《病毒》一節內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週講授,課前充分蒐集艾滋病的有關數據、艾滋病病人的圖片及各種媒體推出的`哪些與艾滋病有關的節目,使同學們明白艾滋病離我們並不遠;理解艾滋病的傳染方式;讓學生被艾滋病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所震驚;對“如何預防艾滋病?”“如何正確對待艾滋病病人?”等產生濃厚興趣,引發同學們對這些問題的深深思考,從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滲透人文教育

教育心理學認爲“認知”是“建構”的一個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要依靠學習主體,即要學生自己去“體驗”和“生成”。如果對人文教育採取灌輸性的知識教育的方法,有時反而會壓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來體驗、培養。例如,《開花和結果》一節,就可從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引入“春天——桃樹——桃花——桃”,進入教學主題“開花和結果”。之後組織學生揮筆作畫,畫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種花,由畫花而探究花的構造。這樣,就巧妙地融科學教育於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渾然一體。結尾處設計:假如我是一朵花,雖然每天笑臉相迎,但有時仍難逃厄運,那麼花將向人類發出怎樣的呼籲?讓學生抒發情懷,愛花、護花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建立。

(三)通過學科評價,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