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生物教學與人文教育的論文範例

學識都 人氣:1.67W

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高度的物質文明,但是人類精神領域的發展卻相對落後.隨着素質教育不斷向縱深發展,人文精神作爲教育的靈魂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人們普遍認識到,對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僅是人文科學的任務,更應該挖掘科學教育的人文價值。生物學作爲一門自然科學課程,不僅傳授知識和培養動手實驗實踐能力,而且還蘊藏着豐富的人文知識,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於應試考試的特殊情況,傳統生物教學過多地重視學生的“雙基”教育,對生物學科所蘊含的道德品質、審美直覺和生命意識,有所忽略。《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體現了對生物教學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要求。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包括學生學業評價的改革,讓我們更有理由在生物教學中更好地融入人文教育,這不但有助於學生具體知識的掌握,還能夠影響教育過程之後的更長遠的未來。那麼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人文滲透呢?筆者認爲,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論中學生物教學與人文教育的論文範例

一、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發揮教師人格力量

培養具有人文素質的學生,必須有較高人文素養的老師。合格的教師除了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心理品質、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同時要熟悉教材、敢於挑戰、勇於創新,擁有民主思想、人文情懷和對生命的熱愛。但是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共同的努力。教育的發展需要教育政策的適時調整,今天的素質教育的提出,即是調整的結果。這是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社會對教育發展的努力不僅僅只是調整政策,還要有大環境的薰染。學校要注意引導教師自覺地思考教育教學問題,形成獨特的教育教學思想;倡導崇尚學習之風,培養有思想、人格完善之人,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引導中學生物(教師重新認識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係。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科學,作爲中學生物教師更應充分發揮自身學科的優勢,盡最大的努力,在生物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利用生命科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切實有效地開展人文教育。作爲生物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認識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必要性,培養美好的情趣,感染並保護學生的廣泛興趣,樹立的正確的價值觀,實現人生價值的崇高信念,培養終生學習的理念,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具有優良的反思意識,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二、營造人文環境,建立和諧氛圍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是加強人文精神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創設豐富的校園精神生活,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整潔美觀和諧的校園環境,使人一進入就體會到一種高尚的人際交往方式,一種追求科學,致力學術,關注社會與人類的氛圍,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潛在的感召力。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除了建設具有濃厚氛圍的校園環境外,還包括構建充滿人文情懷的班集體。創設民主、人性化的育人環境,建立體現人文關懷的師生關係。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作爲教師,我們首先要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創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爲人文教育的實施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像朋友一般,教師和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溝通與交流,纔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和教育任務。傳統的教育強調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教師是課堂的權威,用相同的規範來約束不同的學生,學生個性被同化,主動性被壓抑,不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和主動性的發揮,這是對人文精神的背離。所以,要做好人文教育,首先要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新的學生觀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適當的自由,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依據自己喜愛的方式達成課程目標,然後檢驗學習結果,例如,生物課中的小實驗、模型製作等,都是不錯的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養成獨立的習慣,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發展自己的興趣,獲得思維的發展,在活動中體會到達成目標過程中的快樂與幸福,從而獲得人格和心靈的全面發展。再次,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不同的學生由於遺傳與環境的影響,有着不同的個性,有着不同的興趣愛好。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內外兼修,有的人活撥,有的人沉穩,有的人愛好音樂,有的人愛好美術,有的人愛好發明。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瞭解學生的個性,愛好,氣質以及優點與不足,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情感,有針對性地教學,鼓勵他們向好的方面不斷髮展。最後,要把尊重學生和嚴格要求相結合來教育學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要儘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愛是嚴的基礎,嚴是愛的體現,只有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生物中實施人文教育,也要把對學生的愛與尊重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愛中成長和發展。

三、人文教學設計,提倡主體性教學

傳統生物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以課本爲中心,把作業的反覆訓練作爲能力的培養。學生總是在被動適應中獲得某種發展。這種教學忽略了對學生進行社會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減弱。這是在生物教育中忽視人文教育的結果。現代的人文精神,本質上也是一種珍視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精神。以學生髮展爲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之所在。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發展的規律,創新教學理念,落實人文教育,教學設計應以育人爲中心,以人才培養爲根本出發點,且以學生髮展爲本,緊密關切“人”的生存、生活、發展乃至創造,完整地關心和關懷學生的發展、通過最優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都得到有效的開發,以及每個學生各種潛能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真正的統一促進人的身心和靈魂的階段性、持續性均衡並協調發展。

四、拓展教學資源,挖掘人文素材

教學資源是教師用以教書育人的有效工具,如何拓展教學資源,滲透人文精神,對學生適時的人文教育,是當今學科教師需要不斷實踐不斷探討的新問題。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充分聯繫實際,爲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例如,在學生學習人類遺傳病的基礎知識後,教材要求學生設計一份遺傳病問卷查.目的不僅是鞏固基礎知識和培養設計能力,而且要學生學會關愛別人,要養成鍵康的生活方式。又如:在介紹種羣的時候.提到了生物人侵,外來生物人侵不僅包括造成當地居民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其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巨大破壞。呼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材中的正文中有一系列關於人文教育的內容,比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教材中有一些列的閱讀材料,如科學史、科學家的故事、科學家訪談、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等都透漏着深厚的人文氣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全面發展。另外,教材中的習題也是滲透人文教育的關鍵,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頁的拓展題“結合當地情況,進行調查和蒐集有關資料,以‘外來物種入侵’爲題,寫一篇科普文章”,又如,頁思考與討論題“如果小路廢棄後,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嗎等。餘此之外,教材中的圖片直觀形象,也是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資源。所以教師要善於發現、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充分運用好教材中的正文、閱讀材料、習題、圖片等人文教育的資源,在髙中生物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人文教育。同時,現代媒體的介入對生物教學的影響是客觀實在的,因而運用現代手段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去培養學生的情感,其作用相對傳統教育來說不可同日而語。如在授課過程中,運用網絡教學,使學生了解到我國東北虎、華南虎以及大熊貓的生存狀況。畫面上那嬌憨可愛的虎仔和讓人捧腹的熊貓,引發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在他們感嘆不已之時,巧妙引導他們對東北虎、華南虎以及大熊貓生存狀況予以關注。在閱讀了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字,一行行讓人嘆息不止的文字後,將學生帶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此時,我問學生:“面對如此嚴重的局面,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可愛又可憐的生靈?”學生們異口同聲的喊道:“拯救大熊貓,保護東北虎、華南虎!”當前傳媒發達、社會關係複雜。學生在學校之外還會受到形形色色的觀念、意識的薰陶浸染,因此教師聯利用當前社會的重大話題引導學生正確分析。例如,艾滋病是當今社會所關注的重大話題。因此在講《免疫調節》時,可以先公佈艾滋病的有關數據,展示艾滋病人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爲下一步的探討做好鋪墊。這時你會發現學生被艾滋病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所震驚迫切地想知道“如何預防艾滋病?”“如何正確對待艾滋病病人?在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會了關愛別人珍愛生命。

五、優化教學模式,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方式沒有單純的優劣之分,各有各的長處,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教學事件合理地選擇、運用教學方式。只有採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適時的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現代學生觀的主要觀點爲: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獨立的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主要體現在: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如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等。第二,學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在教育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要能夠看到並鼓勵其正確的發展,並通過教育活動促進其最大的發展。另外,教師不要對學生求全責備,因爲作爲發展中的人,不完善是很正常的,作爲教師,要努力促進學生的最佳發展。所以,要做到生物學科教育中的以人爲本,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正確認識學生,公平對待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其次,人文教育要有針對性。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教師要依據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在高中生物教學重視滲透人文教育,促進學生的發展。另外,由於不同的學生認知能力、氣質、性格、經歷、成長環境、家庭情況不同,不同的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加工方式也存在差異,教師要能夠承認和尊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地進行人文教育,寬容那些暫時落後的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最後,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爲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以“教”和“學”爲中介而形成的社會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活動中人與人關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師生關係的基本類型有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種。其中,民主型師生教育效果最好,因爲這種師生關係民主平等,教師和學生更像是朋友。教師具有很強的親和力,關心和熱愛學生,把學生當做是發展中的人,善於與學生交流,威信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興趣廣泛,獨立思考,和教師配合默契。而人文教育具有情感性、發展性、重視“人”的地位等特點,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師才能對學生產生最大的影響,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才能真正做到生物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真正滲透。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時,教師做到以人爲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也是至關重要的。

六、完善評價機制,發揮發展性作用

由教育心理學可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僅體現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體現在評價過程中。所以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同樣離不開正確的學科評價。但要對“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恰當的評價可不容易,若“抄襲知識評價方式“一紙定分數”的話,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大概都是洋洋灑灑的“豪言壯語”而非學生內在的“真實想法”這樣的話,也就篡改了此次課改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目的與意義。顯然,原有的知識評價方式在這裏並不太適合。因此,人文教育應有人文教育的評價方式。首先,評價主體要多元化,這個主體可以由學生本人、家長、教師等共同組成,這樣便於學生的自評、互評和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多方面多元地進行評價。其次,從評價方式上來說,可以採取連續觀察與面談、實踐活動、個人成長記錄、書面測試等方法,這樣便於對學生進行全程性過程的評價。第三,評價結果可效仿“學生的品德評語做法,用激勵性的語言表達,這樣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發展,而不能簡單地給學生打上一個等級或分數。總之,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態度觀、價值觀,有助於學生的全面平衡發展,是課程教育改革的方向。這就需要廣大生物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創新,共同探索、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