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的寓意

學識都 人氣:2.99W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寓意,歡迎大家參考!

二月二龍擡頭的寓意

▼目錄▼
【一】寓意【十】龍擡頭的忌諱
【二】二月二龍擡頭剪頭髮的寓意【十一】二月二龍擡頭的簡介
【三】節日來源【十二】天文介紹
【四】歷史沿革【十三】龍擡頭民俗活動
【五】節日習俗【十四】二月二龍擡頭祝福語
【六】各地活動【十五】二月二詩句
【七】二月二龍擡頭的傳說【十六】龍擡頭作文
【八】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和民俗【十七】二月二龍擡頭的來歷
【九】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十八】龍擡頭飲食推薦

  【一】寓意

  龍擡頭的寓意一: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隻犄角。“角宿” 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着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龍擡頭,一種說法是指東方青龍七宿的 角宿在傍晚剛剛露出地面,龍剛剛露出角,所以叫做龍擡頭。當然日期是不太準的。但是大概取那個意思吧二月二十農曆時間,一般在公曆三月多。這個時候,晚上東方的青龍七宿,剛剛露出地面,漸漸的過幾個月後,龍身完全露出。

所以開始只是露出角的時候,叫做龍擡頭。

  龍擡頭的寓意二:

角、亢、氐、房、心、尾、箕每年的仲春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約一個鐘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擡頭”的過程。之後,每天的“龍擡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擡”起來了。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蒼龍七宿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這蒼龍七宿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由於“歲差”的原因,現"龍擡頭"實際時間或推遲。

“二月二、龍擡頭”,象徵着生機、萬物復甦。中國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爲“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着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佈着“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着季節轉換。

  二月二龍擡頭的寓意:

在古代龍不僅是吉祥的象徵,還是調風化雨的主宰能量。在古代的文書記載中,認爲龍是非常神聖有靈性的。所以也把古代的君王比喻成是龍的化身,這樣能更好地統治凡間。

到了二月二龍擡頭的日子,也是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龍擡頭是指赤子龍角星會從東邊的方向,在地平線上緩慢升起,龍角星的上升到來意味着龍擡頭的出現。在這天萬物生髮,呈現出生機勃勃之象。

在古代都是以農業耕種爲主,對氣節的變化有很明顯的反應。從龍擡頭這個日子過後下雨量會明顯增多,溫度也會逐漸上升。慢慢進入春季耕種的狀態,所以古代的人們就把龍擡頭看作轉變運勢、接福納瑞的日子。

人們都希望在龍擡頭的這一天能祈福消災,希望今年能夠風調雨順有一個好的收成。

  【二】二月二龍擡頭剪頭髮的寓意

二月二龍擡頭剪頭髮的寓意是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

民間普遍認爲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二月二龍擡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髮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髮的時候。二月二龍擡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

【三】節日來源

1、天文星象

龍擡頭(東方蒼龍七宿)“龍擡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爲座標,以此作爲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爲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爲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爲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爲“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擡頭”。龍擡頭是指蒼龍七宿羣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實際上,之所以說“二月二,龍擡頭”,是與古代觀測天象的天文學有關。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爲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又根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將其分爲四宮,並依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爲四種動物。

其中東宮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龍形星象,便稱其爲東方蒼龍(其它爲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農曆二月二傍晚,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而整個“龍身”即其它六宿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爲“龍擡頭”。

那麼爲什麼要在“二月二”祭龍呢?這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關係。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也是農田春耕、春播季節,能否風調雨順,這直接關係到一年莊稼的豐歉。而在古代諸神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爲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二月二這天,民間便在龍神面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除唱大戲娛龍之外,有的地方還要舞龍、戴龍尾、開筆(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擡頭之吉兆,祝願孩子長大後能斷文識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

在民間,則盛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龍王三年不得降雨。龍王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便將龍王趕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並立碑告示天下:“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民間爲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婦女背了一袋黃豆走親戚,途中不慎將黃豆撒了一路,陽光下,這些黃豆閃閃發光。民間看見後高興地說:“這不就是金豆嗎?炒熟了不就開花了嗎?”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戶戶把炒好的、開了花的黃豆供在當院,看管龍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確實是“金豆開了花”,便讓龍王重返天宮。

後來,民間爲了懷念、紀念龍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黃豆,一邊炒嘴裏還唸叨着流傳的俗語:“二月二,吃(黃)豆花,大人小孩給一把。”明朝玉米傳入中國,之後,民間又用香噴噴的爆玉米花祭祀龍王,一直流傳至今。

二月二祭祀龍王,還寄寓着民間“引龍伏蟲,驅毒除瘟,保佑平安”的願望。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驚蟄過,百蟲蘇,蠍子、蜈蚣都露頭。”百蟲萌動,易傳疾病,易傷五穀,而“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因此民間“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驅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明代沈榜《宛屬雜記》載:“二月引龍,薰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步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爲引龍回。用麪攤煎餅,薰牀炕令百蟲不生。”撒灰十分講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從家門口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穀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爲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畜平安;從臨街大門口一直撒到廚房竈間,並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於門口,鎮門避災;將草木灰呈龍蛇狀撒於牆角,以招福祥避蟲害。

老百姓過年,講究個長長久久,圓圓滿滿。因此,從廣義上講,自臘月二十三日祭竈王爺開始,就算過年了,到二月二龍(王爺)擡頭,纔算真正結束。比如陝北鄉間直到現在還流傳着一段民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初一過大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龍擡頭了年過完。”對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民間認爲這天不僅是蒼龍“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開始。

因爲二月二一般處在驚蟄前後,大地春回,萬物復甦,春耕在即,百事開端,因此,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要舉行多種納吉活動,如舞龍燈、戴龍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龍頭習俗,即二月二要理髮,爲什麼偏偏要在這一天理髮呢?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而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而陝北在這天,不僅要唱大戲、舞龍燈、放煙火,十里八鄉的秧歌隊還要聚攏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扭一天,圖個圓滿。

爲了納吉,連二月二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龍”的頭銜。如這天吃麪條叫吃“龍鬚(面)”、水餃稱作“龍耳”、米飯稱作“龍子”、春餅稱作“龍鱗”、餛飩稱作“龍眼”,餛飩麪條一塊煮則叫做“龍拿珠”,等等。

中國地域遼闊,地域不同,過節的風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着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不僅寄託了民間的生存理想,也飽含着民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2、原始信仰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人信仰生活於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其由來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在農耕文化中,“龍擡頭”標示着陽氣生髮,雨水增多。隨着蒼龍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 升高,降雨也就越多。當蒼龍七宿完全升起之時,也就是雨季逐漸增多的時候。正因爲蒼龍七宿的位置與降雨相互對應,於是人們就認爲是龍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決定着莊稼的收成,莊稼的收成則決定着人們的生活水平。龍成了農耕社會最主要的“圖騰”。

3、農耕文化

蒼龍七宿的出沒週期與一年農時週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高懸於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也開始在西方下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則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古人把仲春時蒼龍七宿在東方地平線上嶄露頭角稱爲“見龍在田”(即爲“龍擡頭”),仲夏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稱爲“飛龍在天”;此外還有“亢龍有悔”、“羣龍無首”等,分別對應各時節天象。龍擡頭在農耕文化中標示陽氣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了。龍擡頭時節,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春雷始鳴。元時期將陰曆“二月二”稱爲龍擡頭,從節氣上說,“二月初二”正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與“龍擡頭”相關的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四】歷史沿革

舞龍龍是古人信仰生活於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其由來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在於確定時間,從而爲農業生產提供服務。龍擡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時令的反映,“龍擡頭”雖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廣泛流傳成爲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

1、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時期,在漢代文獻出現了龍形象的記載。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直接藉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後世以此作爲舞龍燈的濫觴。

2、唐時期

唐時期,在文獻上仍未出現龍擡頭的節俗記載。唐朝長安人把二月朔作爲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在當時的長安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爲中和節(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

唐德宗時期,唐德宗認爲,三月有“上巳節”,九月有“重陽節”,而二月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甦、農事開始之際,卻沒有一個節日,實在說不過去,於是就徵求宰相李泌的意見。李泌覺得德宗所說頗有道理,爲此他建議:廢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後一天)爲節的舊例,改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爲“中和節”;這一天,皇帝要賜宴羣臣,並賜給他們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獻農書,表示務本;民間要用青色的袋子裝着穀物及瓜果種粒,互相贈送親友;村社居民要釀製宜春酒來祭祀勾芒神,以祈禱豐收等等。德宗聽了十分高興,完全採納了李泌的意見,立即頒佈了一道詔令,以貞元五年二月一日爲中和節。唐代宴會總少不了賦詩樂舞,中和節宴亦復如此。

尉遲樞《南梵新聞》記載說:“李泌謂以二月一日爲中和節,人家以青囊盛百穀果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可見獻生子是中和節活動的主要特點。

3、宋時期

宋代時在中國一些地方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動,但與“龍”無關。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唐宋時文獻所記載的這些地方“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擡頭”聯繫在一起。

4、元時期

到了元時期,在文獻上,陰曆二月二就明確作爲“龍擡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擡頭”。這天北方地區人們盛行吃麪條,稱爲“龍鬚麪”;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爲“龍牙”。總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5、明時期

明代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擡頭的諸多習俗記載,諸如撒灰引龍、扶龍、薰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擡頭日。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遊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羣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爲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爲挑菜節。”

明時期還在二月二還增添了“薰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薰牀炕,曰薰蟲,爲引龍蟲不出也。”

6、清時期

清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爲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爲春龍節,取竈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爲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麪者謂之龍鬚麪。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麪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詳細解釋:

1、星象寓意

“龍”,並非傳說中的奇異動物,而是實實在在每日從人們頭上掠過的星象。通過對“龍”等星象的觀測,中華先人完成了時空定位,踏上數千年不間斷的文明徵程。上古時代中國古人在靠近黃道面的一帶仰望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若干個區域,稱之爲二十八宿,又將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節和四象聯繫起來。

蒼龍星象運行情況的事象規律,在 《易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仲春龍星出現於地表上,在卦象中屬吉兆,乃生髮之象。在農耕文化中標示着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人們的信仰中,“龍”是吉祥之物,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擡頭”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這時春回大地,要開始農忙了。自古以來人們亦將仲春龍星出現於地表上的日子作爲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吉日。龍神驅邪,百毒不侵;龍神賜福,人畜平安;龍神發力,生機勃勃;龍神行雲,風調雨順。

2、自然物候

中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仰望星空,人們會發現以北極爲軸,天旋地轉。爲便於觀測,先人將二十八宿分成四份,按方位名之爲“東宮蒼龍”、“西宮白虎”、“北宮玄武”、“南宮朱雀”,它們與北斗“拴系”,再與北極對應,因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天運行,成爲觀象授時的座標體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位是和星辰歷的干支時間以及八卦聯繫在一起的。當斗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是爲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故《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按《易經》理論,鬥指正東,卦象爲震,天干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屬木,時在仲春。當其時也,萬物出達,生機勃勃。鬥指正南,卦象爲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鬥指正西,卦象爲兌,天干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屬金,時在仲秋之月。當其時也,萬物豐收,天氣肅殺。鬥指正北,卦象爲坎,天干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屬水,時在仲冬之月。當其時也,萬物閉藏,不相見也。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二,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後,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爲生髮之大象,代表着生機茂發,如《律書》曰:”卯之爲言茂也。言萬物茂也“。由此可知,卯是指萬物從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從地下面冒出爲卯,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生機開始的月份,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仲春時節龍擡頭,萬物復甦雨似油。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大壯卦是卯月(二月)的消息卦。“卯”有茂盛的意思,卯的五行屬木,木主生髮、生長,所以大壯卦對應的驚蟄節氣,意味着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春暖花開的的美好景象。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以南的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後,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作爲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爲3至6℃,沿江江南地區爲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4、文字記述

帝京景物略《春秋命歷序》曰:“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早在遠古時期古人就已經能“觀象授時”,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並確定了星宿天象、干支及二十四節氣。

詞典《爾雅》中有云: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角之見於東方也,物換春回,鳥獸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萬物復甦的春天,東方蒼龍的角宿每到傍晚將從東方升起。

龍是海中神物,主要是主宰雨水,如《山海經》中所說的應龍,民間的“龍擡頭”節,其源頭應追溯至遠古。神話著作《山海經》中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象中的龍能騰雲駕霧,於是相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

《說文解字》中解釋“龍”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曰龍擡頭,煎元旦祭餘餅,薰牀炕,謂之薰蟲兒,謂引龍,衝、蟲不出也。”

《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爲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麪者謂之龍鬚麪。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

《大同府志》:“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生,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龍頭’。”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五】節日習俗

1、綜述

二月二龍擡頭中國民間認爲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擡頭”,意味着陽氣生髮、萬物生機盎然。故自古以來,人們在龍擡頭時節,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並將龍擡頭時節作爲一個納祥轉運的日子。在中國流傳着“二月二,拜村社;龍擡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的說法。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海中神物,掌管着降雨,降雨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爲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龍擡頭時節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龍頭節有“起龍船”的活動。二月初二既是龍頭節也是“土地誕”,在南方沿海地區,二月初二主要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中國民間有剃龍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剃龍頭”習俗,或源於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記載的古人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習俗。“二月二”這天,許多人都要理髮,龍擡頭的日子理髮叫作“剃龍頭”,這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龍擡頭時節敬龍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敬龍祈福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月二龍擡頭古時中國北方一些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樑、理髮、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麪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爲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中國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與“龍”相關的名字,麪條不叫“麪條”,稱作“龍鬚麪”;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麪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

龍擡頭 紙紮民間有許多禁忌避諱“龍擡頭”,諸如此日家中忌動針線,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忌擔水,認爲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以免驚擾龍的行動,招致旱災之年;忌諱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再者,忌諱磨面,認爲磨面會榨到龍頭,不吉利。俗話說“磨爲虎,碾爲龍”,有石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支起上扇,方便“龍擡頭昇天”。除如上習俗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戴龍尾、開筆等。

民諺雲:“二月二龍擡頭,八月二龍收尾。”二月二龍擡頭作爲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對於“二月二龍擡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擡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

2、祭社神

祭社二月二既是龍擡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爲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爲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爲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認爲土地公管理着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爲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爲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土地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處於重要地位,不但家族大,而且分佈廣。在居家中有居家土地神,村屯有村屯的土地神,城市有城市的土地神,有的將土地供奉在家中,有的供奉在門口,有的則供在村落的社廟中。總之土地神的職責就是保佑着一方土地之內的人物康泰,人口清潔,出入平安了。

3、吃龍食

二月二這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北方百姓在這天飲食多以龍爲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麪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爲“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麪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鬚”、“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北方地區過二月二,農家就開始準備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用糖炒花生和黃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蠍豆,還有的爆玉米花。過去都是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現在不同了,一般沒有自家制作的了。城裏的超市裏,農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糖豆,大概有十幾種甚至更多。隨吃隨買,香甜可口。二月二這天,農家的餐桌上要擺多種糖豆,以示慶賀這個節日。

4、採龍氣

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卯月的第一個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此爲一吉。

5、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6、起龍船

古時,龍擡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龍擡頭時節中國部分地區會有“起龍船”的活動,請龍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7、舞龍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擡頭”、端午節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着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爲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

8、使耕牛

“龍擡頭”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農時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着一年的大豐收。

9、開筆寫字

相傳農曆二月初二爲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擡頭之吉兆,爲孩子正衣冠、點硃砂啓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願孩子長大斷文識字。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啓蒙教育形式。

10、引田龍

每當春龍節到來,中國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引龍伏蟲的活動有很多,最有特點是撒灰。陝西富縣一帶還流行撒灰圍莊牆外的做法,也是伏龍驅蟲的表現。後來,也出現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龍降蟲的做法。

①山東地區用竈煙在地面畫一條龍。一是請龍回來興雲佈雨,祈求豐收;二是龍爲百蟲之神,龍來了,蟲都躲起來,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有益。

②晉西北地區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置圈內,牽線回家,用容器蓋住即成。

③還有地區在這天清早,人們從井裏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誰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錢龍,這年財運就會非常好,所以經常出現凌晨爭先恐後挑水的情形。

11、放龍燈

黃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裏或灣裏點燃,爲龍照路。藉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願。

12、敲龍頭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樑,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着:”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竈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擊房樑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樑,以驚走蛇、蠍等毒蟲,毋使爲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樑相同。

13、圍糧囤

中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農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牀,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竈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14、薰蟲

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羽蟲指鳥類,介蟲指帶甲殼類,鱗蟲指有鱗之魚和帶翅昆蟲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進入農曆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薰香,希望憑藉煙氣驅走毒蟲。

15、吃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爲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六】各地活動

●山東

撒灰引龍、打灰囤:

打灰囤中國山東部分地區農村,這一天有“撒灰引龍”、“打灰囤”的習俗。這一天,天還矇矇亮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撒灰了,用簸箕盛着草木灰,沿着自家房子外圍牆根密密的撒一圈,因爲這條灰線又細又長,形似傳說中的龍,所以這個舉動也被叫做“撒灰引龍”,寓意把象徵吉祥的龍請到家裏。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場院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放上五穀、硬幣。代表着糧食屯、錢屯,有的囤外再畫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一邊用灰畫圈還一面嘴裏唸叨着:“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滿、小囤漾”,希望來年家裏糧食豐收,財源滾滾。

實際上,撒灰除了象徵意義,在實際中也是有用的,在農村,舊式的農家房屋爲土木建築,房舍牆體或由土墼壘砌,寒冬裏,牆縫、炕縫自然成了蠍子、蚰蜒、“草鞋底”等毒蟲蟄伏之處。驚蟄以後,這些毒蟲伺機出動,危害人身。二月二當天,村民便在炕牆下面及房屋牆根底下撒上點草木灰,也有薰蟲辟邪的作用。臨沂一些地方這一天舉辦土地會,農戶湊錢爲土地爺過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以求土地爺保佑有個好收成。

剃龍頭:

二月初二,從一大早開始,一些理髮店裏就人來人往,顧客迎門,理髮師們都忙得不亦樂乎。許多人之所以選在這天剪髮,是因爲民間有習俗,正月剃頭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髮,然後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髮去舊”。

吃豆子、攤煎餅,舞龍燈:

二月二這天,山東傳統民俗,這一天要吃炒黃豆、炒豆萁,也都有攤煎餅的習俗。祈求今年五穀豐登,有個好收成。不少地方還有舞龍燈等活動,爲的就是祈福送福。

●北京

吃春餅:

春餅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擡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麪餅,又稱薄餅。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麪條、水餃等。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爲要有“骨立勁兒”),因爲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爲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吃春餅。

吃“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喜歡在農曆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嚐。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照房樑、驅蟲:

在北京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着蠟燭,照着房樑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擡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二月二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爲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樑頭、牆壁、門戶、牀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

●晉西北

二月二龍擡頭在晉西北地區,人們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另一習俗是驅毒活動。俗話說:“驚蟄過,百蟲蘇。”《陽城縣誌》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闢蟲毒。”

●陝西

陝西西安地區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裏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麪,然後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裏的水井裏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裏會有龍蛋,挑回家裏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邯鄲:吃“龍鬚麪”;“龍耳”、“龍角”(餃子);“龍子”(米飯);“龍拿珠”(混沌面);“食龍頭”(豬頭)。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麪、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

石家莊:吃麻花,豬頭肉,餃子。那邊是要吃那種面片,石家莊人叫鹹食,混着雞蛋和麪粉香味的面片香;也有叫菜餅子的,就是把在地窖裏藏了一冬天的蘿蔔挖出來,切成絲和麪和到一起, 烙出來的餅,沾着蒜泥和醋,很多人吃不習慣,不過這麼多年的風俗沿襲下來,而且還一直能傳承下去。

承德:早起煎餅早起煎餅午餃子煎肉片煎魚:二月二炸魚煎肉,這叫“薰蟲兒”。因爲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用這香味薰醒傳說中的龍鎮住毒蟲,吃豬頭肉。

滄州:吃龍拿珠,就是麪條和餃子一起下鍋煮,煮熟了再吃。吃餃子就是龍耳朵的意思或麪條就是龍鬚子意思。吃龍鱗餅。

●沿海

奉祀土地公:

祭社南方”二月二“主要以祭社(土地神)習俗爲主,祭龍習俗主要在龍昇天的仲夏端午。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龍擡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爲主的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中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土地公”、”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社日節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爲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並隨着華人的遷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分祭豬肉:

分祭肉分祭肉,聚衆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爲民衆歡聚節日的習俗,在龍擡頭這天也會上演。《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衆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

開筆禮:

“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在傳統習俗裏,爲取龍擡頭之吉兆。兒童在二月二這天,會舉行“開筆禮”,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人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祝願每一個孩子長大後斷文識字。

起龍船:

起龍船在龍擡頭這天,廣東一些地方有“起龍船”的活動,衆人跳入水中“起龍船”,請龍出水、清洗龍船、試扒龍船。人們選擇這天作爲傳統“起龍船”的日子,是爲了顯示百姓對龍舟的尊重,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

敬龍神:

在過去,潮州有“迎青龍”之俗,是以青色蛇爲青龍,用彩車、彩隊扛了遊巡,這是敬祭龍神的遺風。

剪龍頭:

一直流傳着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髮,謂之“剪龍頭”,據說在這一天理髮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炮會:

炮會二月二土地神誕辰,在廣東部分地區,當地男女老少會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

龍食:

由於人們對龍的崇拜,龍擡頭這天人們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所以龍擡頭風味食物大都以“龍”來命名。麪條稱作“龍鬚麪”、麪餅稱作“龍鱗餅”……人們希望以此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其它地區

浙南:泗溪二月二廟會,地處浙江南部的泰順縣泗溪鎮是著名的廊橋之鄉,世界最美廊橋“姊妹橋”的所在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在泗溪鎮白粉牆村有着近三百年曆史的二月二祈福廟會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白粉牆村都要在本村的“陳十四娘娘”廟舉行二月二廟會(祈福活動)。該習俗興起於清朝雍正年間,俗稱“做福”或“福酒”,從清代至民國“二月二”廟會活動發展到鼎盛,前往參加“福宴”的人羣除本境鄉民,更多的來客都是從十鄉八里之外慕名面來,可謂盛況空前。廟會活動內容精彩,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娘娘踩街”、“福宴”和浙南木偶戲。

唐山遷安:遷安地區的風俗是登山。

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麪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爲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山東日照濰坊地區農村會用草木灰在地上畫穀倉糧倉,在倉內撒上五穀,祈禱新一年穀糧滿倉。並在這一天炒糖豆,(白糖、冰糖和花生一起炒)吃糖豆。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食“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爲蒼龍在這一天要擡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牀前,先念“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起牀後還要打着燈籠照房樑,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山東菏澤民間習俗是二月二這天炒鹽水黃豆,讓黃豆開花。

福建莆田:莆田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打牙祭,大聚餐”之俗。農曆二月初二,俗稱“二月二”,莆仙人稱二月二爲“頭牙”,而且與臘月十六的“尾牙”同等重視。按地方方言,“做牙”也叫“打牙祭”。所謂“打牙祭”,在《現代漢語詞典》註解說:“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後來泛指偶而吃一頓豐盛的飯。”然而,在莆仙,整個正月裏鬧元宵,都有“豐盛的菜餚”,算不上是“做牙”“打牙祭”。到二月初二,纔是一年中“做牙”的頭一次,所以稱爲“頭牙”。“頭牙”這一天,按傳統慣例,各行業、商店鋪、包括各戶主,一到黃昏前後時段,置辦果品酒餚等,點香燭、燒“貢銀”、放鞭炮等。城裏的把供案擺在自家店門前,鄉村的到田頭、社廟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然後,以祭神福餘,邀請僱傭夥友工匠們聚餐,未得邀請者,就意味着被“解僱”。莆仙村民凡有僱傭木工、泥工等工匠做工的人家,戶主須於二月初二晚上辦酒席請工匠“做頭牙”。

福建福清:江陰鎮的南曹村二月初二日報恩寺桃溪境迎春神遊甚爲壯觀,人們裝扮成狀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隊、旱船、蚌女、十番、舞龍、舞獅參遊人數衆多。春和景明,大地綠遍,到郊外走走,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大氣中的“長壽素”——陰離子較多,是調整人體代謝的天然“藥物”,更是治療精神緊張的理想“解毒劑”。村民們以淳樸的情懷用古老傳統的方式迎接着新一年的平安與豐收,祈盼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繁榮昌盛。

【七】二月二龍擡頭的傳說

農諺“二月二,龍擡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裏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傳說一

傳說堯王的父親帝嚳(帝俊)共有四個王妃:姜嫄(jiāng yuán)、簡狄(jiǎn dí)、慶都、常儀。本來常儀的地位最低,可自從生了兒子,衆人就另眼相看了。慶都一直爲沒有兒子煩惱。有人告訴她,神母廟求子很靈驗,只要真心實意,沒有不成的。慶都照女巫說的,在元宵節的晚飯後,去廟裏擺上供品,然後恭恭敬敬地磕了仨頭,雙手合十,祈求神靈賜子。話分兩頭說。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天上有條赤龍,看見人間的悽慘境況,產生了憐憫之心,私下裏下了一場雨。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龍壓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爲赤龍求情,玉皇大帝發話說:“除非金豆子開花。”到了二月二這天,不知從哪裏來了個老媽媽,一個勁地喊:“賣金豆子!”人們很納悶,買回家一看,是些黃豆。這些黃豆放在鍋裏一炒,噼裏啪啦地開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條赤龍放了出來,貶下凡間。慶都從神母廟求子後,就天天盼着好消息。一天夜裏,她夢見一條赤龍追隨,從此,就懷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電閃雷鳴,後又豔陽高照。院子裏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勳,就是後來的堯王。放勳聰明伶俐,從小就惹人喜愛,長大當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每逢過年的時候,集上賣的木版年畫,“皇帝爺爺使金牛”,就是由此而來。對於堯王出世大家都是衆說紛紜,後世編一段:金豆開花赤龍遂擡頭 二月初二堯王喜出世。

●傳說二

傳說龍擡頭節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伏羲氏。到周武王時期,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據說,這便是龍擡頭節的由來。

●傳說三

在中國北方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爲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爲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曆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裏來玉米種子?) 龍王擡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返回目錄>>>

【八】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和民俗

股德龍:窗外,陽光暖暖的,今天是二月初二了,好些孩子都一大早起來,擠在理髮鋪,說是二月二擡龍頭。既然是擡龍頭,就要剪龍頭,取個好兆頭。農曆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擡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爲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着“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髮後,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髮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這時候蟄龍也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老人們認爲,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爲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擡頭”之說。

這裏有一則關於二月春龍節的來歷。每當這一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爲"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着民間人家的哭聲,看着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爲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爲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擡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之說。“二月二,龍擡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擡頭”。天上“龍擡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爲“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在春龍節這一天,我國古代民間都要焚香設供祭祀龍神,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蟲害,五穀豐登。

我國山東等地區過春龍節,用竈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佈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爲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麪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爲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這一天,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食“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那麼,爲什麼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這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有關。二月初三爲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二月二古已有之,唐人白居易寫詩讚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這說明那個時代人們就喜歡踏青遊玩;李商隱也說:“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這裏面更有草長鶯飛的美好景色。古代俗語也寫道:“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過三天。”“二月二,剃龍頭二月二,龍擡頭,蒸元旦,祭餘餅”。可見今天是個好日子,走,出去郊遊去。

【九】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

習俗一:二月二龍擡頭理髮

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之說。這一天理髮,叫“剃龍頭”或“剃喜頭”。長輩們希望借龍擡頭這一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頭,是因爲俗信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而一個月不理髮又很難受,故大家都在正月過完後的二月初紛紛理髮。而且不理髮,頭太重了擡不起來,不能“龍擡頭”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說實爲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諧音,表示人們對過去一年的懷念

習俗二:二月二龍擡頭吃什麼

二月二龍擡頭吃什麼?除了上面傳說中講的人們在這一天會吃爆玉米花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地方“吃”俗:

二月二,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吃春餅、吃燜子、吃蠍豆等習俗。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爲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爲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麪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爲“吃龍眼”,而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1、“鼓撅”(手搓麪條):俗稱“頂門棍”。爲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

2、攪團: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昇天降雨。

3、“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4、吃龍鬚麪

龍鬚麪起源於山東的一種抻面,已經有三百多年曆史,古人認爲這種面形似龍鬚,便稱其爲“龍鬚麪”。在北方地區的二月二民俗中,就要將這如白線般順滑綿軟的龍鬚麪下鍋煮食,麥香十足的面加上湯頭,吃下去美味舒暢,人們也把吃龍鬚麪代表着“扶龍鬚”,表達了對龍王的敬意,希望能得到龍王的保佑,一年的日子都順順利利的。

爲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相關,麪條不叫“麪條”,稱作“龍鬚麪”;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麪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

【十】龍擡頭的忌諱

到了二月二這天要格外小心,不能動刀動剪動針線,否則會傷到“龍目”,戳到“龍眼”。早晨擔水時,禁忌水桶碰到井幫,否則會碰傷龍頭。這一天忌推磨,以免壓住龍頭。還忌諱吃稀飯喝疙瘩湯。以免糊住龍眼,天將降冰雹。

二月二這天不吃麪條,因爲麪條細長,像龍鬚。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諱吃麪條,說是吃麪條就是吃龍鬚,惹了龍王,當年會鬧澇災。不能喝粥、吃米飯,人們認爲粥是龍血,米飯是龍子。不能紡花,因爲“二月二紡花,胭了龍毛龍抓”。龍抓就是雷電擊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傷了龍皮。武城一帶忌太陽沒升起前出屋門,否則會“踢囤尖”,砸了一年豐收的希望。

二月二期間有不少忌諱。最普遍的是婦女不準動剪刀針線,怕戳了龍眼,穿到龍頭;又忌刀切,怕砍了龍頭。此外,山西、河北不少地方忌早晨擔水,俗信早晨起來擔水會把龍子擔回家,而在陝西綏德,則俗信早展擔水會觸到龍頭。不吉利。

  【十一】二月二龍擡頭的簡介

龍擡頭(農曆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擡頭”。龍擡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爲“震”;九二在臨卦互震裏,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乃生髮之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擡頭”標示着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擡頭日作爲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龍擡頭”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擡頭”雖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爲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擡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龍是神話裏生活於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雲布雨,常用來象徵祥瑞。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擡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農曆“二月二”,既是“龍擡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擡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爲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爲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龍擡頭是古代人民對節氣的稱呼,龍擡頭代表者春季來臨,萬物復甦,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而在南方龍擡頭又被稱作踏青節。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二月二,龍擡頭”,恐怕是關於“二月二”的流行最廣泛的一句俗語了。“龍擡頭”是什麼意思?若要追溯這句話最早的來歷,應該與古人對星辰運行的認識有關。

在古代,人們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斷季節,提醒農時,這在《禮記·月令》中有大量記載。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農曆二月二這天夜晚,“龍”的兩隻“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擡頭”。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爲“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爲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爲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擡頭,煎元旦祭餘餅,薰牀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爲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擡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返回目錄>>>

【十二】天文介紹

天文星象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把天空劃分爲28天宿,即“黃道帶”,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爲4個大區(4象或4神),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北方玄武(包括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龍角。在仲春卯月之初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了龍角星,所以稱爲龍擡頭。即是指東方蒼龍七宿星象的空間變化。

龍擡頭的由來與古代天象有關。中國古代天文學將周天黃道確定爲28個星座,稱爲“二十八宿”。古人又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在四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形容爲“青龍,白虎,朱雀,玄武“4種神獸。龍擡頭所提到的“龍”,指的就是是天象周天二十八宿的東方青龍七宿。

【十三】龍擡頭民俗活動

1、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爲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裏“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裏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裏,“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鬆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爲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爲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爲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3、民俗龍擡頭

“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人擡頭。”這句老話爲人的昂揚向上定下了調子。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神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不擡頭不下雨”,“龍擡頭”正是下雨的代名詞。此間,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穩定回升到零攝氏度以上,由於天氣轉暖,因對流而形成的積雲逐漸增多,降水量自然明顯轉多。

風俗飲食講究:

在龍擡頭這天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所以也有更多的過法和講究。在一部分農村地區,當太陽還沒有出山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用竹筐盛着草木灰,沿着自己家房屋和圍牆底下進行施撒,這樣做的寓意就是要把更多的吉祥福氣迎接到家裏。

而且很多人們還會在大門前,用草木灰撒成一個大圓圈。在中間的位置放上稻穀和錢幣,這樣預示着年年有餘。有更多的錢財和糧食囤積下來,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有更多的糧食收成和錢財入家。

在二月二很多人都吃春餅,春餅是烙得比較纖薄的餅皮,春餅還要卷很多的蔬菜配合食用。吃春餅的時候要全家老小全部圍坐在一起,把煎烙好的春餅放在鍋裏面蒸熱加工後再食用。這樣也比較方便,想吃就可以直接從鍋裏拿出來,趁熱食用口感會更好。

人們都講究吃一個新鮮熱乎的口感,會在早上吃春餅中午吃餃子,還有配上煎的魚肉。因爲在二月二也是各種害蟲出動的時節,人們很容易生病。希望用食物的香氣讓龍覺醒,通過龍鎮住各種毒蟲。

在很多地區二月二也是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日子,因爲在古代正月裏面的重要節日和講究比較多,嫁出去的女兒在正月不能回孃家。所以二月二的到來,也意味着正月的過去,是回孃家的大好時間。人們也會在這天編織歌謠,去迎接疼愛的女兒回家。從各種民謠可以看出,父母對女兒的牽掛和想念,也同樣可以看出,在這天父母都很急切地盼望女兒回家。

忌諱:

在龍擡頭這天的忌諱就是不要去觸碰針線,因爲人們會認爲觸碰針線會刺傷到龍的眼睛,導致不吉利的事情發生。而且在這天不要去觸碰水龍頭,也不要喝粥和食用細長的麪條。人們認爲粥是龍的血液,在一些地區認爲在太陽沒有上升之前走出房門,這樣會讓一年耕種的糧食沒有收成。

也有些禁忌認爲在這天不要去觸碰磨臺,也不可以去推動石磨。因爲這樣會觸壓龍頭,影響後期的財運和運勢。在這天不要喝爛糊的麪糊湯,避免這些食物遮蓋住龍的眼睛,出現極端的氣象災害。

所以在這天人們都更加小心翼翼,在這天也不要去搓洗衣服。在二月二龍擡頭這天,大家所做的事情,當然都會和龍整體聯想在一起。人們就會認爲洗衣服是對龍皮進行搓洗,會把龍皮給搓洗破開。當然龍皮破開也寓意不吉祥,所以在這天也不要去洗衣服。

總結:

每個地方的風俗不同,在二月二這天的飲食和忌諱多少也會有出入。人們共同的心願都是祈求未來的生活能夠順利,在平平安安中可以有所收入。也表示出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風俗也蘊含着文化的輸出,千百年的傳承自然也有一定的道理。

【十四】二月二龍擡頭祝福語

1、二月二,龍擡頭,紫氣東昇,昭昭鴻運照。福祿壽喜同道,幸福快樂最逍遙。身體康健好運纏繞,業績喜人奔頭好美妙。財到福到運到喜上眉梢。

2、二月二龍擡頭,鴻運當頭好兆頭,祝你:工作有幹頭,做事有勁頭,目標有準頭,經營有賺頭,未來有想頭,日子有奔頭!

3、二月二,摸一下青龍祥瑞照,一生無災好運罩。

4、二月二,成雙日,龍擡頭,好運至。金龍擡頭,財運財氣雙手抓,常常緊握;福龍擡頭,福運福氣雙腳踏,久久不放;白龍擡頭,黴運晦氣雙腿跨,時時不沾。祝:富貴快樂雙雙有,事業生活雙豐收!

5、二月二,龍擡頭,龍運伴左右,龍角爲你頂來福氣,龍鬚爲你飄出神氣,龍鱗爲你閃現精氣,龍爪爲你抓住財氣,龍尾爲你擺出喜氣,龍身爲你繞住好運氣!

6、二月二,龍擡頭,龍爪聚財源,龍鱗護貴體,龍尾掃陰霾,龍鬚捋春秋,龍睛點好運,龍首拔頭籌,飛龍匯祥雲,幸福無盡頭。龍擡頭日,祝你大展宏圖!

7、二月初二龍擡頭,祝您:愛情事業雙豐收,相親相愛到白頭,事事如意暖心頭,福祿雙全上層樓,幸福快樂無憂愁。

8、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9、二月二,龍擡頭,春風吹來‘財’頭,春雨飄來‘福’頭,工作帶來‘順’頭,生活帶來‘甜’頭,牛年到,好運來,祝願你今年大發財。

10、二月二,龍擡頭,好運連連涌上頭,每天快樂無盡頭,愛情友情在心頭,健康平安不斷頭,金銀財寶砸到頭,願你每日樂悠悠。

11、二月二龍擡頭,福氣在你身邊遊,財氣在你腳下走,喜氣在四周繞,運氣在你頭上照,祝福把你心窩暖。祝你二月二福壽安康,闔家幸福!

12、農曆二月二日,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大家都來啃豬頭,滿大街的晃豬頭,其中就有你一頭!

13、龍頭擡一擡,好運跟着來,日子麻溜溜,快樂開笑口,財源似水流。二月初二到,祝福送朋友,幸福藏心頭,萬事不用愁。

14、二月二龍擡頭,健康幸福無盡頭。財源廣進不用愁,二月二龍擡頭,親朋好友暖心頭,更上一層樓。祝你步步高昇。

15、南邊的財,北邊的運,都在二月二“擡頭”來;東海的福,西山的美,都在二月二“碰面”來;天上的喜,人間的情,都在二月二“牽手”來。

16、龍頭擡一擡,吉祥好運全到來;龍眼瞅一瞅,金銀財寶往家流;龍鬚飄一飄,幸福快樂來擁抱;龍爪撓一撓,健康如意抱得牢,龍尾翹一翹,短信祝福已來到,祝二月二,健康快樂,幸福好運永相抱。

17、二月二,龍擡頭,吉祥日,送吉祥,送如意,財源滾滾流向你,愛情甜蜜粘着你,工作順利美着你,幸福快樂屬於你。

18、二月二,龍擡頭,春雨漸多,謹防感冒,送你一碗強身粥,願你天天身體好;送你一袋開心果,願你天天都快樂;送你一個幸運環,願你天天都幸福;送你一條小短信,願你天天被關心。

19、二月二,理理頭,一年到頭無憂愁,食碗龍鬚麪,鬧心的事兒都躲咱,剃剃龍牙籤,美夢好事樂翻天,祝你幸福安康,龍二平安!

20、龍王降雨救人間,慘遭玉帝貶凡間。知恩圖報善良心,爆米花兒跳起來。年糕春餅供老天,祈求龍王好運來。遍灑春雨潤大地,二月初二迎春來。

21、二月二,龍擡頭,春雨多,春光好,春草綠,春花開,發短信,祝朋友,心情爽,事業順,身體強,家幸福,人逍遙!

22、龍擡頭,龍神出列,送福到家萬事如意,擡頭心情萬般晴朗。龍擡頭,直衝雲霄,衝破煩事雲霧繞,九天輝煌自然到!願你在今年一直擡頭朝前看,莫被瑣事絆住前進的步伐!

23、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財源滾滾往家流。

24、二月初二龍擡頭:“雙喜臨”你家門,快樂與你“難捨難分”,“雙色球”中彩頭,幸福與你“並肩行走”,“雙贏日”天天是,吉祥隨你“山盟海誓”,祝你二月二行大運,快快樂樂抖精神!

25、二月二,蓋瓦屋,小河溝裏跑老鼠。這裏鑽,那裏藏,狸貓趴在囤沿上。挪一挪,走一走,逮住老鼠咬一口。

26、二月初二龍擡頭,親朋好友多聚頭,財源廣進大豐收。

27、二月二龍擡頭,眼睛放光,看見前途;龍鬚飄逸,觸到幸福;犄角堅挺,指引明路;聲音遠播,吼出威武。願您吉祥如意!

28、二月初一龍睜眼,二月初二龍擡頭,二月初三龍出汗。新的開始,新的希望:盼望春回大地,疫霾消散。

29、二月二里龍擡頭,俺的祝福有看頭;美好日子今開頭,幸福日子有盼頭;快樂奔跑在前頭,好運握在你手頭;煩惱掉在你後頭,開心住進你心頭。

30、二月二龍擡頭,我來送你三擡頭:一擡頭,金錢事業雙豐收;二擡頭,親情友情暖心頭;三擡頭,愛情甜蜜共攜手。節日快樂!

【十五】二月二詩句

1、何日同宴遊,心期二月二。

2、明朝二月二,疾平齋復畢。應須挈一壺,尋花覓韋七。

3、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4、二月二十二,木蘭開坼初。初當新病酒,復自久離居。

5、來年二月二,與汝暫相棄。

6、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十六】龍擡頭作文

民間傳說“二月初一龍睜眼,二月初二龍擡頭,二月初三龍出汗”。我們老家是黃河北面的農村,在二月初二那一天還有許多習俗呢!

第一大習俗就是吃豆子和吃“龍餃”了。“龍餃”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水餃,但在二月二那一天的時候,因爲是龍擡頭的緣故,把餃子稱爲了“龍餃”。而爲什麼二月二這一天要吃豆子和“龍餃”呢?是因爲吃這些東西寓意着在新的一年裏吉祥如意,生活更上一層樓。

在二月二那一天還有一大風俗,就是“打囤”了。在我們老家,都用大鐵鍋做飯,做飯時需要用柴火燒,燒完後就剩下灰了。在二月二這一天,家裏的老人就用鐵杴或者簸箕鏟上灰,以自己的身體爲圓心,以鐵杴把兒或者簸箕的長度爲圓的半徑,像畫圓一樣把灰灑成一個圓圈,一家院子裏能打三四個大小不同的囤,在囤的中心再用磚頭壓上十塊錢或者不同的糧食,這叫錢囤或糧食囤。

囤是以前農村的家庭用來盛放糧食的器物,一般是用藤條或者柳條編織起來的。那二月二這一天爲什麼要打囤呢?哦,原來是靠種地爲生的農民們祈求在這一年裏風調雨順,莊稼有個好收成,錢多的用囤裝啊!

二月初二這一天還有第三大習俗,就是去理髮了。我就不明白了:爲什麼非要這一天去理髮啊?

“因爲二月二這一天是龍擡頭,這一天理髮寓意能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氣!”爸爸解答了我的疑惑,我也多張了一點知識。

二月初二這一天,我們老家的習俗可多着呢!主要是這三項。嗯……我還聽說這一天如果學習努力用功了,恰巧被龍爺爺看見了,你這一年學習都不錯呢!(但我不信,天下那麼多人,龍爺爺看得過來嗎?只是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望吧!)

嘿嘿,我們老家過二月二很有趣,還有我很多“弄不懂的”習俗呢!

【十七】二月二龍擡頭的來歷

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來歷,民間的說法也是五花八門。其中有一神話故事,據說當時關中地區許久未下雨,玉皇大帝派東海龍王去播雨解旱,但小龍貪玩,很快就將這一差事拋之腦後,在河中玩的不亦樂乎。民間有一勇敢的男子,得知此事後,前往懸崖邊,攪亂河水,以此得到“降龍水”,並和龍王展開搏鬥,繼而打敗龍王,讓其播雨。

除此之外,究其根本,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古時的天文學發展便很完善,不僅分有二十八星宿,古時勞動人民更可根據星宿的位置來判斷季節天氣的變化。而在二十八星宿中,其中有七個星宿能夠完整的組成一個龍形,每年的農曆二月上下,七星宿中的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將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宛如龍形中的龍頭緩緩擡升,故稱“龍擡頭”。

【十八】龍擡頭飲食推薦

1:撐腰糕

“龍節”這天,龍要擡頭了,出於對龍的敬畏,以糕祭祀,一般農村的村民均聚集於“龍王廟”,析求龍王在啓動的這一天,通過人們對它的這種“親情”表示能領情,然後給人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帶有強烈的信仰色彩。

過了二月初二日,春天已來臨,夭氣漸暖,百草蘇復,一年繁忙,辛勞的農作則要開始了,吃撐腰糕祈求有一身累不倒的硬筋骨,對付一年沉重的農活,表現了人們的求實精神。

舊時,農村的“撐腰糕”一般都用隔年的糖年糕(糖年糕要放至二個多月不變質,說明塘年糕的質量不一般,另外儲存也有講究,’糖年糕製作好後,要放至陰涼處陰乾,不可日曬,待幹後,直接放至米囤內,便可保證糖年糕不變質。現時購買搶年糕後,同樣放至陰涼處陰乾,放至米缸內,也可達到久藏不變質的效果。)切成薄薄的片,用火偎或油煎。火艦:‘在平底鍋擦少許植物油,將年糕片依次排好,用文火垠即可。舊時農村做飯有竈,燒稻草,所以大多以竈膛內稻草燒盡的餘熱,將年糕偎軟。偎年糕不僅味道特別,在偎的時候便滿屋生香,令人垂涎。油煎:鍋內放植物油,待七成熱,將糖年糕片投入鍋內,煎至一面呈金黃色,再翻一面,將兩面均煎成金黃色即可。油煎年糕外脆裏軟,香甜糯韌,美不可言。在煎的時候,難度在翻,因一面煎至金黃色時,年糕已由硬變軟,要再翻一面,往往翻不過來,需右手用筷子夾住,左手用鏟,兩手同時操作將糕翻過來。

由於油煎或火垠年糕,價廉味美,又加上有敬龍、祭“龍”的信仰內涵。因此,舊時二月二日吃撐腰糕的食俗相當風行。明代蔡雲詩:“二月二正春曉,撐腰相勸喚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還有一首:“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這便是明代食撐腰糕的盛況。

現時,二月二食撐腰糕的食俗在南方仍然盛行,連城市裏的市民也都在這天互相競購糕點,常常需大清早排隊。當然,現時城市食撐腰糕,只是作爲一種飲食調荊,也不一定要隔年的糟年糕,什麼糕都行(但需是米制品的蒸煮類糕點)。

2:糕酒祭田

二月二日除用糕點等食品祭龍之外,農村普遍還有祭田的風俗,這天,村民置酒、糕、香燭、稻草到自己家的田頭祭拜。筆者曾在江南農村親眼目睹這一情景。

祭田是在晚上,天斷亮即開始,將所帶食品均放在稻草上,將香燭點燃插入泥裏,然後,家人一一拜跪,當然當家人,主要勞動力,先跪拜。待香燭燃到要熄滅之前,點燃稻草,晚上,在田野裏便象是一堆堆篝火一般。待稻草燃滅,整個祭田儀式結束。但人要在稻草還在燃燒時離去,不能待稻草全部熄火再離去。筆者還問及一位老農,這種祭拜是什麼意思,老農說:“炭炭(昊語方言,燒的意思)田角落,好收六石六。”又說:’五穀皆有靈性,以谷還谷今年會有好收成“。

從老農的話語,我們可以知道,二月二日祭田活動是我國古老的對土地崇拜和對植物崇拜的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二月二日祭田活動,對土地、植物的崇拜,不僅僅是漢族,許多少數民族,如雲南省的景頗族、佤族以及部分彝族、白族、瑤族和苦聰人中,同樣也認爲所有種植的稻穀、苞谷、蕎芋頭等植物都有靈魂,也用各種方式表示崇拜的祭祀活動(見李國文《雲南邊強少數民族的原始植物崇拜”。因此,今天,我們應該把迷信活動與良好的信仰活動的性質與動機區別開來,有效地提倡新風,抵制迷信活動。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