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情商的那些事

學識都 人氣:1.95W

在人際交往當中,情商起着重要的作用,那麼情商到底應該怎麼定義呢?下面關於情商的那些事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關於情商的那些事

  

朋友最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聊天截圖,內容如下:

某人:借我300,有沒有,說句話!

朋友:(笑)我沒有RMB。

某人:去銀行換人民幣。

朋友:國際轉賬手續費超級貴,一次40刀(笑)。

某人:那也要借給我啊!困難的時候不借給我,我什麼時候能靠得到你呢。

...

朋友幾分鐘沒回復。

...

某人:垃圾,刪除了,從來不認識你這種人!

朋友一臉呵呵,遂發朋友圈讓大家圍觀。

呵呵

據朋友說,這人是他打遊戲認識的,還算有過交情。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我想大家都發現了,那就是這個人的情商簡直低得離譜,甚至到了奇葩的地步。

再怎麼說,借錢從來沒有這麼個借法,除非你是黑社會強收保護費。

嗯,情商,我剛剛提到了這個詞。

若問情商是個什麼東西,你或許也能說出個大概,比如察言觀色、顧全大局、能推心置腹、控制自己的情緒之類的。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個段子。說唱KTV時不小心把老闆的歌切了,正當衆人目瞪口呆之時,這哥們兒來了句:啊,我以爲是原唱,就切了。

很多人感嘆,什麼是情商高?這就是情商高!

那麼,情商到底靠譜嗎?又真的有辦法提高情商嗎?

情商就像中國人做的菜

情商在科學上有確鑿的大規模研究基礎嗎?

很抱歉,針對上面這個問題,答案是沒有。

心理學上看,情商這個概念屬於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呢,又是門常識性的學科,經驗多,實證少。

就像德國人做菜,鹽0.5g、糖0.8g、料酒半標準茶匙、油溫85攝氏度、烹飪時間3分鐘……這樣一來,做出來的菜味道都是標準統一的。

中國人呢?鹽少許、糖少許、味精少許……啥都少許,全靠廚師手感上的拿捏,每次都各有韻味。

但是在科學界,向來講究一個Reliability(可靠性)和Validity(有效性),喜歡德國人那樣反覆試驗後能得出相同結果的理論,不喜歡中國人這樣玩經驗主義的灑脫。

正因爲關於情商的研究不繫統,實驗標準又不統一,所以感覺上總不那麼正兒八經(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研究員丹尼爾·戈爾曼博士還爲此擬文發了通牢騷)。

換句話說,情商只是類似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一類的存在,聽上去確有其理,接受起來也很自然,但是單單少了用數據說話的後盾。而數據呢,又偏偏是當今主流科學界最看重的東西。就像你面試不能光說自己有多厲害,得拿出考試成績單來。

所以,情商這個概念一經提出,便一直爭議不斷。

還不知道情商是什麼?莫非想氣死老爺子

情商的概念是從哪兒來的?

說到概念,必然得先說說歷史。情商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稱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在1990年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和彼得·薩洛維提出,但當時沒火,估計是媒體運營團隊不給力。

五年後,時任《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丹尼爾·戈爾曼經過精心包裝,出版了《情商:爲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瞬間火爆全球。不管是他書寫得好,還是營銷策略成功,總之是把情商送進了尋常百姓家。

在戈爾曼看來,情商包括五個方面:

瞭解自我:要春遊了好開森嚶嚶嚶~~~如果你能準確察覺自己的情緒,這部分基本就沒問題了。

自我管理:男友作!氣得我想打他!不行,要忍住,忍住(鎖眉咬嘴狀)。這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激勵:掛科了,不怕!(和基友相視一笑)從頭再來!

識別他人的情緒:隔壁桌的美女衝我笑了一下,她到底是對我有意思呢,還是對我有意思呢,還是對我有意思呢?

處理人際關係:我有100種方法讓我那16任前男友見面不打起來。

情商定義看上去簡單,不過很多人在理解的過程中還是出了問題。

祖師爺約翰·梅耶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新聞傳播時,總有人把情商和宜人、樂觀、沉着、自我激勵等等這些品質混爲一談。但情商歸情商,品質歸品質,壓根兒就不是一碼事嘛。

他還和同事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再次強調:一些人格特徵,比如渴望成就;一些自我概念,比如自控力;還有一些情緒特徵,比如快樂,都是獨立的概念,獨立的說法,萬萬不可一鍋亂燉,然後撈出來不分青紅皁白就說是情商。

以上兩段,總結起來就是,情商是一種控制情緒的能力,不是情緒本身;就像智商是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不是知識本身一樣。

要是再有人混爲一談,梅耶老爺子恐怕鬍子都會氣歪了。

情商 vs.智商,哪個更牛X?

上一節裏,我們提到了情商之父戈爾曼的《情商:爲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本書。

有沒有發現?書名很嘚瑟啊!上來就說:情商重要,智商靠邊站着去吧!

更有趣的是,書裏有一章直接起名叫“Smart is Dumb”。意思是說,你要是再覺得變聰明很重要,那你可就蠢了。

人畢竟是羣居動物,有社會性,於是在很多人的觀念裏,戈爾曼的說法就很有吸引力了。

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人最重要。能和人打好交道,不就一帆風順了嗎?於是,情商就被捧上了天,留下智商在角落裏一臉委屈:我招你惹你了啊!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非也。

悉尼大學的心理學講師凱洛琳·麥克凱恩不喜歡先入爲主,她喜歡用數據說話。“喏,你看。”她說,“多項研究表明,智商差距能解釋25%的工作表現差別。相比起來,情商只能解釋稍稍超過3%的工作表現差別。哪怕是那些要求笑臉迎人服務性行業,情商也只能解釋7%的工作表現差別。所以啊,情商比智商重要,簡直是無稽之談。”

不過話說回來,她這麼說並不是全盤否認,一棍子把情商打死。情商雖然在工作表現上沒有戈爾曼聲稱的那麼神奇,但對我們的生活還是有重要性的,凱洛琳說。

當然,這也只是她個人的看法。

所以說到底,情商智商哪個更重要?哎呀,太複雜,還不如談談豆腐腦到底應該是鹹的還是甜的呢……

你做的那些情商測試都靠譜嗎?

不瞞你說,都不怎麼靠譜。

目前主流的情商模型有兩種,能力模型(Ability Model)和特質模型(Trait Model),兩者都有各自的測量方法。先來說說能力模型。

顧名思義,能力模型衡量的是一個人身上具有的和情緒有關的能力,包括情緒察覺力、情緒運用力、情緒理解力、情緒管理力四種。

能力模型的測量方法很好理解,就是給予場景,讓被試者做出選擇,並通過社會常規給被試者在上述四種能力上分別打分,最終得出總分。在這一點上,與IQ測試相類似。

不過這種測量法最大的問題是:在很多社會場景下並沒有唯一的正確選項,所以分數本身存在模棱兩可的風險(比如帥哥衝你笑,你可以笑回去,也可以裝高冷)。

特質模型和能力模型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前者是通過被試者的自我認知(self-perception)得來的,所以測量方法也是以自測的形式進行。而自測最大的問題,便是失去了科學客觀的評判標準(人人都想把自己往好裏說對吧)。

所以綜合看來,情商的測量方法都存在不夠嚴絲合縫的問題。情商的概念一直處於爭議中,這不失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你的情商真的能提高嗎?

之前說了那麼一大堆,這恐怕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情商和智商稍稍比較下。

智商是什麼?是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理解能力、數學能力、抽象思考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等的`綜合體現。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是被大腦構造和神經學上因素所左右的。所以想在後天提高智商,有難度。

反觀情商,說的是觀察、瞭解、控制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能夠隨着生活閱歷的增加和與人相處培養起來的。比如你有個知書達理的基友,那你可能也會變得知書達理。

《哈佛商業評論》上就刊登了一篇文章,專門說這個事情。其中提到:研究表明,情商會隨人們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哪怕並沒有刻意培養它。所謂去社會裏打磨歷練,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高興了吧。那些隨處可見的培養情商的自助書籍真的有它們的效用喔。

當然了,人各有異。有的人先天情商高,有的人需要後天培養,有的人提高的快,有的人怎麼着都提高不了,有的人適合看書自己琢磨,有的人適合去真實情境裏體驗,有的人……我再說下去,就成廢話了。道理想必大家已經明白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