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精選7篇)

學識都 人氣:2.53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說課稿(精選7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是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第六節內容,主要講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氣候因子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在這些因子長期相互作用下,導致世界各地區氣候特點各不相同。由於本部分內容抽象,使得學生對氣候類型的特徵理解較難,進而影響了對氣候類型的判斷。因此,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給的氣候材料,深入分析氣候圖。首先利用氣候分佈圖瞭解氣候的分佈;根據前面所學太陽輻射分佈規律、氣壓帶風帶分佈規律及影響氣候形成因子等相關地理知識原理分析各地氣候成因及特徵,並通過氣候統計圖對氣溫、降水要素的進一步分析加深對氣候特徵的理解,再通過比較法,找出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異同點,最終達到對各種氣候類型進行判斷的目的。本節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邏輯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爲今後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本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較淺、對某些氣候不熟悉,可選取有關地理素材展示圖片可以增加學生對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掌握氣候類型判斷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2.在活動中鍛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養成科學的世界觀。

3.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區域地理中並解決相關問題。

四、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難點:氣候類型的判斷

五、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1、讀圖法;2、直觀教學法;3、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

(1)合作學習法;(2)討論式學習法;(3)師生互動學習法。

高中地理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課內容。我將按說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改革這六個環節去說課。

一、說課程設置

1、說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繫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說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爲: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說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內容取捨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係爲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繫、旅遊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基本規律包括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佈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說課程實施

1、說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說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爲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採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現於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複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爲手段,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覈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範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覈。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佔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佔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佔60%(既考覈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於對理論應用的考覈)。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爲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絡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相對於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實習平臺,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鍊的積極性。

3,今後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爲理論指導,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於學生的發展。爲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繫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瞭解,這都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爲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爲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繫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爲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係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係不易理解。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鬆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二)說學法

1、學會用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

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五、說教學過程導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着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瞭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佔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係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爲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佈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繫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佈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爲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6

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課程標準,聯繫學生實際,從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以及美育目標,很好的把握學生心理,考慮個體差異進行系統設計。以下是“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說課稿模板

。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爲後面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認識不夠深刻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爲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爲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爲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爲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爲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爲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爲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介紹最近幾日裏齊市的天氣變化,闡述要了解這些變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鋒面系統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並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爲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爲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展,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爲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爲兩種類型)

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高中地理說課稿7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啓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後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後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後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並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爲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設計目的

聯繫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導入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爲什麼呢?暗示學生通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