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錦集五篇

學識都 人氣:2.24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說課稿錦集五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後關於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後是學習工業地域類型,這一節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類型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佈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瞭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瞭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採用目標導學法、實例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通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通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爲: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地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五、說教法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採用圖片導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着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於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繫緊密。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1、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後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繫,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麼有哪些因素在影響着農業的佈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通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佈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氣候】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類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市場】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交通】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回答完後,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於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農業區位的選擇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爲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後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並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溼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2)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是受地形條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爲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爲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爲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後總結】由於人爲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於一個較爲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於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後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爲作業,學生完成後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課程標準,聯繫學生實際,從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以及美育目標,很好的把握學生心理,考慮個體差異進行系統設計。以下是“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說課稿模板

。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爲後面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認識不夠深刻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爲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爲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爲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爲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爲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 教學方法和手段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爲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爲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介紹最近幾日裏齊市的天氣變化,闡述要了解這些變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並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爲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爲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展,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爲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爲兩種類型)

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爲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爲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爲什麼鬧水慌”着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爲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爲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爲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爲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溼潤氣候區,爲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儘管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講述了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繫兩部分內容。是工業區位論部分內容的延伸,又是新舊工業區部分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較爲簡單,沒有過於繁瑣的理論和記憶性內容,只需學生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爲了獲取更大的效益而採取的經營策略。

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德育目標: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問題要顧及利弊兩方面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即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教學難點:即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二、說教法

講述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內容的學習重點在於對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學習難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並且能夠應用相關理論解釋一般的工業現象。因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工業地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簡單的機械拼湊,無論是在工序上存在工業聯繫還是僅僅在空間上存在工業聯繫,它們都一同構成了具有協作關係的工業地域。所有工業集聚的原因都是爲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更大的效益。與之相對應的是工業分散的現象,它往往發生在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是現代交通、通信技術發達以後產生的工業現象,目的是爲了利用不同區域的優勢區位條件,以節約開支。在學習中需要注意,工業集聚不一定就要優於工業分散,而工業分散也不見得就比工業集聚來得高級,它們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說過程

課文引入前有必要對上一節的內容進行回顧,作爲本章基礎的工業區位論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在本節中提到,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影響着教學的進程。接着針對本節課所講述的兩個重點內容分別提出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例子,引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關注。例如,電子產品的原件標示了許多生產國的名字;工廠總是集聚在工業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個地塊上。兩個例子分別是對工業分散和工業聚居兩種現象提出來的,很具有代表性。我們往往很忌諱在正式的課堂上摻雜有考試的內容,這就如同學習只是爲了考試一樣,其實不妨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問題的轉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內容,讓常見的考試內容化作案例融匯在課堂中,將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接下來需要講授的是工業集聚的內容。首先要對工業集聚的兩種模式進行講解。對於工序上的工業聯繫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語道破它的關鍵所在:一家工廠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生產原料即可。而對於空間上的工業聯繫,學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現紕漏,將這種聯繫看作是布袋裏的沙子,彼此間並沒有什麼關聯,都是人爲撮合在一起的。其實地域上的工業聯繫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需要彼此間的合作。而一定的工業區域內也並非任何企業都是可以進駐的,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導,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類似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工業區內,它們共同打造着一個文化品牌。因此對於本段內容的教學我將嘗試着將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本質上去理解這一工業集聚的現象。

下面要針對工業地域內部的工業聯繫進行講解,這裏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業聯繫。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我會將鋼鐵、石化、機械加工等工業部門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於學生理解這種工業上的聯繫方式與構造,進而對於工業的發育程度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對簡單了。

緊接着需要講述的是工業分散的內容。工業分散是建立在現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通信技術與手段上的。它主要針對的是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目的是根據原件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生產地域,利用其各異的優勢條件以節省開支。由於案例都是針對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而提出的,因此在這段教材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避免將工業分散這一現象描述得更爲高級。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工業集聚還是工業分散,它們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最後將進行課堂小結,由於本節內容較少且相對簡單,可以在最後適當添加部分練習題,重點考察一二兩節的相關知識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爲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爲本章知識的總結與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爲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爲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並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於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後,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爲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爲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徵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複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佈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採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遊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爲簡,有利於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後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蒐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後,就需要針對由於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範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瞭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爲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鍊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後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着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係,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後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