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集錦十篇

學識都 人氣:2.24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高中地理說課稿範文集錦十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瞭解,是自然地理中關於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遊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着廣泛的聯繫,起着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二)。說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瞭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成因;

②。瞭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類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列表比較,瞭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②。運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③。通過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的形成作爲本節重點之一;

②。重點之二即爲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徵。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宏觀地形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係,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②地質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於這種地貌不同於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爲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爲任然已興趣爲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於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實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導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導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通過導入,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繫,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①。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佈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佈及板塊的邊界類型(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①板塊是地球岩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②六大板塊的範圍與大洲、大洋的範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爲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爲海嶺或斷層。

通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頻,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宏觀地形(因爲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後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佈,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視頻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後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宏觀地形的關係,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裏我是採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岩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後再從岩層新老關係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岩岩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於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岩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後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爲水道。在背斜部位採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本節主要講述了影響工業區位的地理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選擇與變遷,其內容作爲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地理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識目標: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並通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瞭解工業區位選擇變遷的原因。

能力目標:解釋相關產業工業地域的形成、發展、轉移現象;解決城市工業佈局的綜合問題。

德育目標: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爲家鄉工業發展出謀劃策。

教學重點: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變遷對工業地域佈局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實現能力的遷移,解釋相關產業變遷的現象;解決城市工業佈局的綜合問題。

二、說教法

講述法、圖表法、案例教學法

多媒體電腦、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綜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構在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上:什麼是區位,影響工業佈局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麼,污染工業在城市中的佈局策略是什麼這都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綜合的能力需要在對具體習題的把握上逐漸養成,說熟了就是對某類習題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養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素養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而它也是在綜合能力運用中充當新知識“粘合劑”的主要材料,學生要在平時多接觸地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用無形的積累換取有形的成績。本節課作爲整章知識的技能儲備,難度相對較大,學習中要做到穩紮穩打。

四、說過程

對於《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的教學,由於有前面農業地域知識的學習,引入作爲一個啓發的過程顯得較爲簡單,只需學生了解工業與農業在地域選擇方面的差異即可。在這裏需要強化一下“區位”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區位作爲一個地理名詞,不僅僅代表着一個地方或這個地方有某種事物,要體會其“聯繫,相互作用”的意思層面,這將更有利於學生在處理產業地域問題時豎立“綜合考慮、運籌帷幄”的思維。

然後依照學生自身的理解,通過其腦中的思維將工業區位的因素想象成生產投入的“原料”,將生產過程的所需和產出結合起來,既明確工業作爲物質加工再造的生產部門較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同時也促進其去思考工業區位的選擇到底需要一些什麼因素。

明確了重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以後,將師生共同列舉的常見工業按照主導要素的不同進行分類。這裏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市場導向型工業的常見類型、二是電子裝配工業作爲簡單的勞動力導向型工業其與技術導向型工業是有着本質的區別的。這兩個考點最爲常見,需要特別留心。

接下來讓學生閱讀教材60頁的《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這段文字,由“鋼鐵工業到底是什麼類型的主導產業”的討論導出,進行案例教學。教材所選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時代意義,是較爲理想的材料。通過對不同時代依靠不同區位因素建立起來的鞍鋼和寶鋼的對比學習,使學生意識到影響一種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在這段教學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鐵礦、煤礦,以及我國主要的礦產基地、鋼鐵生產基地的相關內容,不失爲區域地理知識的很好補充和鞏固。

那麼從現狀來看我國的鋼鐵產業基地多數污染較爲嚴重,可見工業區位的選擇同樣要顧及到環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內容。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區位因素外,環境、政策以及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只需進行概念、道理上的陳述即可,重點要放在污染工業在城市中的佈局這一知識點上。首先要了解什麼工業會造成怎樣的污染,然後根據污染的類別分別講解不同的應對方略,最後將配以適當的例題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將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要在小結中闡述清楚本節課的兩大內容:即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的選擇。然後點明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難點、重點。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幾道有關主導產業和城市工業佈局的例題加以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原料、動力、工人、市場、運輸、土地、水源、政策

原料導向型工業: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

市場導向型工業:啤酒廠、傢俱廠、印刷廠、麪粉廠、石化企業

動力導向型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服裝製造業、製鞋廠、玩具廠、電子裝配企業

技術導向型工業: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製造企業

二、工業區位的選擇

案例: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

其他工業區位因素:環境質量、政策、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佈局及其影響一章中最後一節的問題研究課,

前面學習了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還有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這對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臨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探討有啓發的意義,教材中給出的資料也有

助於同學全面思考自行車在交通問題中影響的大小和發展方向。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2.瞭解南京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的相應措施。

3.培養學生查找、蒐集、分析地理資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地調查或藉助於圖書館、網絡等手段收集閱讀相關資料,分析南

京交通問題及解決對策。

2、小組互動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素養和態度。

2.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團隊精神。

3.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南京交通問題解決建議措施。

二、教學方法:

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啓發,學生積極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思考時要聯繫本章內容,分析交通方式對城市的影響。

1.利用圖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

2.通過師生分析、發現的學習,分析南京交通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建議,並分析自行車應承擔的責任和發展方向。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蒐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麼?

答:自行車

城市裏交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圍繞交通談談有關話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出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提問:你們在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交通擁堵問題、交通環境問題以及交通安全問題都是南京面臨的主要交通問題。

進一步和學生共同探討,南京的交通問題主要是交通擁擠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環境污染,並和同學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以及是否與自行車有關。

歸納小結:

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

私人小汽車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單一,軌道建設滯後於機動化發展進程

道路網體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線路及站點設置存在問題

停車設施供應嚴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劇了交通擁堵

交通管理上還存在不科學、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車和行人過多,並且不遵守交通規則

強調:自行車多並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車,可以相對減少私家車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

那麼我們怎麼去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

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確道路分工

合理規劃停車場

減少出行距離

錯開出行高峯

加大城市道路建設

進行科學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視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

提問:這組同學在幻燈片中提到城市環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環境問題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帶來大氣污染外,還會給城市環境帶來什麼問題?

這組同學基本同意自行車多是加劇南京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小結:自行車是一種綠色交通工具,既環保又經濟。只有當它在某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不分的地段,影響車輛行駛速度的時候,它纔可能成爲加劇空氣污染的間接原因。

那麼我們針對交通工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除了這組同學提到的三點解決措施以外,我們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解決方法嗎?

歸納小結:

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技術措施

加強道路綠化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提高車速

制定相關法規嚴禁各種車輛違規鳴喇叭

在噪音嚴重的地區設置先進的隔音設施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自行車過多並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擠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車多並且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確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從這方面來講,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自行車是造成空氣污染加劇的間接原因。那麼在我們南京到底是應該鼓勵自行車的發展還是限制自行車的發展呢?

學生辯論: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小結:針對我們南京的實際情況,《南京交通發展白皮書》的建議稿提出我們南京應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私家車的發展進行主動引導,並輔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別化調控,更加關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

五、板書設計

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交通擁堵

交通環境問題

二、交通問題的原因

三、交通問題的解決建議

四、自行車的發展方向

鼓勵自行車和限制自行車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佈範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爲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爲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爲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佈特點,這裏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衆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並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鑑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爲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啓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導入新課:通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瞭解其分佈範圍;然後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並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後,理論聯繫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後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佈圖,瞭解乳蓄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接着,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佈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佈

4.區位條件

5.特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一課時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的內容,課型是新授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個五方面分析說明。首先我說一下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塊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講述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特徵,包括洋流的分類、形成、分佈規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類型,並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是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按照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表層洋流形成及分佈,着重講中低緯度海區的表層洋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於是結合課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洋流的概念、類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通過與氣壓帶、風帶知識的聯繫,對地圖的觀察比較分析,提高知識遷移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探究並解決問題,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概念圖歸納知識要點,養成用彩筆或有區別的符號描繪地圖來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繫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我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爲重點。

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佈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缺陷,故確定其爲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構主義理論是本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它認爲有效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通過幫助和支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爲學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特點,本着把課堂交給學生的理念,爲了更好的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我藉助自制多媒體課件,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本節課結合地圖採用以“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爲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具體學法有: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2.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繪製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通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3.比較法。

通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佈規律。

這樣,教給學生“多讀圖、對比分析、綜合思考、動手繪圖”來獲取知識、思考問題的學習方法,既能增加學生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新獲”,“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爲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地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達成。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先創設一個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國舊金山市有一個童工,他在海濱浴場拾到一隻瓶子,瓶中有張紙條寫着“我的遺囑:將我的遺產平分給拾到瓶子的走運人,和我的保護人巴里·科辛。”這是哪裏來的東西呢?經調查得知,寫遺囑的人是英國一個擁有12億美元財產的資本家。那麼,瓶子怎麼會從英國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呢?

由一個關於洋流的小故事導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一起學習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爲本節課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形成概念

讓學生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洋流的特點,總結關鍵詞,先讓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學生總結完關鍵字後,教師再展示出關鍵字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並強調洋流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講解寒、暖流的區別,並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在講解後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寒、暖流,並用簡單表達概括,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而後通過練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斷。

通過學生自學課文,組織學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學生可以從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種因素――盛行風、大陸輪廓、地轉偏向力等的作用綜合形成的。教師再對每個成因進行講解,強調不同種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讀圖繪圖、概括規律

由前面學習的洋流成因及氣壓帶風帶模式圖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圖,重點講授氣壓帶風帶知識與洋流模式圖之間的關係。對比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驗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區的洋流環流,讓學生從全球氣壓帶、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推理能力。

結合洋流模式圖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雖然課標不要求識記各洋流具體名稱,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稱,對他們理解洋流模式圖有一定幫助,也將爲下一節課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稱。

通過繪製太平洋海區和大西洋海區的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圖和剛繪製好的洋流簡圖,引導學生找出分佈的差別,發現其中低緯度海區和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規律及其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

一、中低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爲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極地爲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大洋東岸爲暖流,西岸爲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緯陸地面積小,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

通過北印度洋海區季風影響下而形成的季風洋流分析,得出結論: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區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方向環流。

可以說這是個對洋流模式圖讀圖分析過程,也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實現圖文轉換,學會藉助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爲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高中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高考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後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故應着重引導訓練。

思考小結、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以簡練的言語概括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爲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最後在和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還設計了相關的探究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間可相互補充,最後老師做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評價。這樣設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給以鼓勵、評價,對知識加以總結概括,使學生在有所收穫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後佈置課後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構建。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最好能夠啓發學生思維,所以我在設計板書時就力爭比較直觀、系統、精練,爭取既提煉要點,也突出重點、難點,揭示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繫,便於與學生總結回顧的同時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一)洋流的定義

暖流

(二)洋流的分類

寒流

判斷:凸高爲低,凸低爲高

風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補償流

(四)洋流的分佈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佈

3.洋流的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全過程。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謝謝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範圍,說明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穀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佈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瞭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地區分佈、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佈”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佈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理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佈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後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佈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並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着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後,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瞭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爲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後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穀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佈:亞洲季風區

2.區位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習慣

3.特點:

1. 小農經營;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區位條件:地廣人稀、市場、交通、自然條件、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技術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的確定符合課程標準,聯繫學生實際,從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以及美育目標,很好的把握學生心理,考慮個體差異進行系統設計。以下是“高中地理優秀說課稿”,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優秀說課稿模板

。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爲後面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認識不夠深刻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爲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爲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爲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爲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爲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 教學方法和手段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爲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爲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介紹最近幾日裏齊市的天氣變化,闡述要了解這些變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並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爲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 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爲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展,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爲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 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爲兩種類型)

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爲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爲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爲什麼鬧水慌”着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爲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爲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爲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爲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溼潤氣候區,爲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儘管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9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 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導入課,是人類爲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瞭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爲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爲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採用webquest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視頻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誌着人類活動範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爲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於本課重點:

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

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驟:

①明確目標:人類開發宇宙的經歷、意義和宇宙環境問題。

②要求:標題明確,資料詳實,有自己的評述。

③收集關鍵詞:阿波羅,登月,宇宙探險,宇宙開發,宇宙垃圾等。

對於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

(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後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通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後歸納總結並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八、作業佈置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餘時間中去。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係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爲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佈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繫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佈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爲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