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7篇

學識都 人氣:2.23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7篇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嚐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爲什麼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瞭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麼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麼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麼,由於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爲什麼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並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繫。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爲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於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佈,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類型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乾溼季,資料《高中地理說課稿《農業的區位選擇》》。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於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纔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隻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麼多,那哪些是屬於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於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後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爲在以後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裏,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雲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麼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後,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看來以後每個同學都可以成爲大老闆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後,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後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於我國的南方,這裏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溼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複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窪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於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閒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於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爲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爲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繫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爲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係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係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鬆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着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瞭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佔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同,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以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圖引入,提高了學生想了解爲什麼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區位概念的兩層含義,便於學生科學地理解概念。進而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清晰明瞭,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教師應該給學生進一步講解這些因素分別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的。通過P43的活動1和2,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具體某一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活動3則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的講解,案例1的設置,使學生了解環地中海地區農業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農業變遷,使學生掌握農業區位因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知識點。接着通過文字講述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農業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業地域類型,通過案例2讓學生學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生產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農業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3)、農業地域的概念、類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景觀圖分析區域差異,得出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

(2)、嘗試從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情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難點: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一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二.說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體電腦

一課時

三.說學法

1.利用圖文信息,提出知識性和能力性強的思考問題(新課導入)。

2.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識、原理與規律(導學探索、新課講授)。

3.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結反饋)。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用視頻以及圖片展示導入新課, 設計提問,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

◆設計意圖:直觀地引入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提高學生想了解爲什麼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

2.新課講授

A.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瞭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區位的含義不作爲重點內容講授,只要讓學生知道區位的兩層含義就可以了。

◆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閱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獲得知識的能力。

B.讀圖分析,瞭解並鞏固應用農業區位因素

要求學生分析教材圖3.3,從而初步瞭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學生初步認識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之後,展示圖片:思考分別是什麼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分析各個地區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通過圖片分析,幫助學生鞏固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

C.通過活動,引出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並通過讀圖以及案例《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變遷》分析鞏固

通過課堂活動:P43活動3題,啓示:除了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之外,還有哪些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

並分析圖片分別體現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後通過案例分析鞏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分別說明市場、交通、勞動力、機械和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切實地考慮,拓展學生思路。教師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知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D.分析教材,識別圖片,理解農業地域

閱讀、分析教材,看圖識別,研究案例《澳大利亞地混合農業生產》、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圖片展示能清楚直觀地說明問題,通過案例分析,瞭解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

3.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課堂、鞏固所學知識。

4. 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爲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爲本章知識的總結與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爲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爲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並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爲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於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後,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爲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爲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徵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複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佈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採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遊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爲簡,有利於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後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蒐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後,就需要針對由於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範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瞭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爲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鍊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後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着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係,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後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

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

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後聯繫密切,可採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衆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繫實際,並逐漸將所學知識用於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通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並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繫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爲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製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豔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爲易,變抽象爲具體。通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於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繫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採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複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複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着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複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於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導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置懸念,引入新客。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這樣導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爲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纔對學生自學情況的瞭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爲: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裏,採用啓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並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爲,在每節課的後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可以設置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餘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

四。鞏固複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後,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並讓學生品嚐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後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佈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於培養學生蒐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後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餘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主要採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採用啓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爲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佈範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爲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爲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爲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佈特點,這裏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衆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並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鑑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爲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啓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導入新課:通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瞭解其分佈範圍;然後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並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後,理論聯繫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後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佈圖,瞭解乳蓄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接着,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爲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佈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佈

4.區位條件

5.特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章中最後一節的問題研究課,前面學習了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產品是健康的產品,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識是本課研究的鋪墊。本課的研究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拓展和運用。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活動,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知道什麼是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的標誌是什麼,知道怎樣鑑別綠色食品。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調查研究的過程,學會運用各種調查的方法,培養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並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使學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關注社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基礎知識,懂得“綠色食品”在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討。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蒐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在環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許多食品商家都說自己的產品是綠色環保食品,到底什麼樣的食品纔是綠色食品?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二、活動過程:

1、認識、瞭解有關“綠色食品”的知識。

⑴搞清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概念:

綠色食品特指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 由於與生命、資源、環境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綠色”, 爲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並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爲“綠色食品”。

思考:

正是這綠色食品的規定,正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綠色食品是農業科技進步的動力,能提高經濟發展,更能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只有嚴格執行綠色食品的標準,才能使人們吃上放心的食品,從而提高全人類健康狀況。

⑵識別、辨認食品包裝上的“綠色食品”標誌。

綠色食品標誌:

⑶說說“綠色食品”標誌的含義

標誌由三部分構成,即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徵自然生態;顏色爲綠色,象徵着生命,農業、環保;圖形爲正圓形,意爲保護。

⑷“綠色食品”標誌的等級

A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體爲綠色,底色爲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誌與字體爲白色,底色爲綠色。

A級綠色食品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AA級綠色食品則較爲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

2、檢查反饋:瞭解學生掌握 “綠色食品”知識情況。

⑴判斷是否是綠色食品

出示第一組圖片:

⑵說出綠色食品的等級

出示第二組圖片:

3、在小組內展示、交流帶來的食品,首先觀察是否是綠色食品,然後判斷是A級綠色食品還是AA級綠色食品。

各小組派代表彙報。

4、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綠色食品,瞭解綠色食品的銷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

⑵要想了解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態度,食用綠色食品的意義,是否懂得辨認綠色食品,以及什麼樣的人羣對此知識最缺乏等,我們應該怎麼做?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

5、做個“綠色食品”廣告設計師。

爲你喜歡的綠色食品設計廣告語,每組推薦一個。

6、讓學生了解綠色食品認證程序。

7、綠色食品打“假”隊員在行動。

8、向學生介紹生態綠色食品基地。

三、活動總結:

通過研究、探討,瞭解學生對綠色食品的態度。

提問:民以食爲天,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的爸爸媽媽讓你到超市買牛奶、方便麪等,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食品?爲什麼?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做到綠色消費,也希望你們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圍的

瞭解學生對“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