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溝通種需解決的兩大矛盾

學識都 人氣:1.17W

引導語:溝通技能是指參與者收集和發送信息的能力,能通過書寫、口頭與肢體語言的媒介,有效與明確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態度,亦能較快、正確地解讀他人的信息,從而瞭解他人的想法、感受與態度。

管理溝通種需解決的兩大矛盾

1.物質與精神矛盾。

這是最基本的哲學命題,中國古人把這個現象描述爲“利”與“義”的矛盾。中國傳統文化裏是不言利的,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可見對利的逼視。儒家思想的大同社會,以“仁義禮智信”爲核心價值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價值實現方法,都回避了對“利”的追求。當然,儒家並非迴避“利”,孟子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其實就是儒家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這是對“利”的一種理性評價。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必然是物質決定意識的,春秋時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管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這是對物質與精神關係的精確表述。爲什麼很多企業的企業文化工作不見成效,關鍵是沒有解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哲學命題。企業一提到企業文化或者精神文明建設,想到的方法就是依靠宣傳教育,然後希望員工能夠形成團結、創新的.局面,這是不現實的。西方經濟學建立的基礎是“人都是理性的,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西方社會毫不迴避個人的貢獻以及對個人的物質回報。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君子不言利”的,道德高於利益,但道德準則在當今社會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中國社會爲什麼近代科技落後、文化乏力,與我們的文化忽略了人的本性是有關的。當然,就中國文化的現實而言,只談物質性和只談道德性都是偏頗的,我們需要的是在不迴避人的利益驅動條件下,如何有效地激發人的精神驅動,或者是說讓兩者如何配合,更好地發揮人的動力。

在現實社會中,“利”是企業和大多數個人進行抉擇的最重要判斷標準。一個企業的成功,必然是豐厚的利潤爲基礎的;一個人的成功,大多數人的選擇也是“功成名就”,而這個的背後還是他擁有的資產。如果一個人很有名,但窮困潦倒,至少大多數人不會認爲他成功吧?這就是現實,但是我們並不提倡完全以“利”來設計企業和個人的價值導向,物質與精神必須兼備的企業和個人才能實現真正的成功。

有錢但沒有道德,那是暴發戶,得不到社會的尊重;有利潤但沒有社會責任感,那是短視的企業,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無法成爲百年企業。

所以說,高明的企業,是必然要明白物質與精神的辨證關係的,做企業文化建設,一定不能忽略員工的物質和利益需求,一定要設計公平合理的績效考覈制度和激勵機制,讓員工工作安心、放心;但另外一方面,也一定不能忽略員工的精神需求,完全的利益導向會讓企業和員工都成爲賺錢機器,凝聚力很低,所以企業和領導要能夠關心下屬的生活和工作,經常鼓舞、鼓勵和幫助下屬,讓員工工作得舒心、快樂。

2.務實與理想矛盾。

企業要務實,要追求利潤,松下幸之助說:“不賺錢的企業就是犯罪。”因爲不賺錢的企業何談服務社會、何談爲員工提供機會?但是追逐利潤的企業,往往會陷入“惟利是圖”的境地。幾年前安然、安達信、世通公司的醜聞,都是這種價值觀導向下的結果。企業既然是賺錢的組織,評價職業經理人最重要的指標也必然是增長率和利潤水平,那麼企業的很多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很難真正地建立企業。微軟的推廣教育已經推廣到小學、中學,但是這裏面有多少是公益的成分?恐怕主要還是考慮建立公司的品牌,爲公司的長遠利益考慮。我們以前的國營企業是甘於奉獻的,領導者喜歡交稅以換取“政績”,但這樣的務虛又必然導致企業失去長遠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

崇高、遠大的理想,這些好像不是企業的追求,因爲環境變化這麼快,競爭這麼激烈,很多企業都認爲能夠生存下來就已經是一種成功,所以疏於對公司願景的制定。但是如果我們細細思考一下,究竟一個人的成功靠什麼,就會明白理想和願景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作用。一個人的成功,光有能力、勤奮好學還是不夠的,如果缺乏遠大的理想和報負,往往會失去持續的精神動力,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社會來說,都是不好的。現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國的教育體系,筆者認爲,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在輔導學生建立遠大的理想方面是不足的,“賺錢、找好工作”這些純物質的追求讓這些孩子們很難成爲社會的棟樑,教育高收費、學校暴力、價值觀迷失、功利思想嚴重,這些已經讓我們的教育偏離了他本身的職能。

《基業長青》這本書的作者經過對國際上最成功的11家企業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企業成功的祕密,就在於他們比那些稍微差一些的企業更有理想和目標,松下公司當年提出“要讓松下的產品象自來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向世界各地”、索尼公司提出“永遠做先驅”的企業精神、IBM在公司規模還很小的時候就決心要做國際企業,這些都說明企業理想的重要性。一個企業缺少了理想,纔是最大的危險.

TAGS:矛盾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