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的外企面試經歷

學識都 人氣:2.8W

     我06年7越畢業於北京財經大學公共經濟學院,我在7月份成功面試了外企聯合利華,你不知道利華?太out了吧?經過我的努力,我成功了,成爲一名市場部管理培訓生,下面請仔細聽取我的面試經過:
  “立頓花茶”,與聯合利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我並不喜歡學的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但大三時我曾作爲交流學生去瑞典留學過一年,那應該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因爲我發現我更喜歡另一門課:市場營銷學。那時我就想,我以後的工作應該是這方面的。
  我也是從大三起開始關注聯合利華的。在瑞典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喝聯合利華的“立頓花茶”,這大概算是我平生第一次與聯合利華親密接觸。回國後,我也關心過聯合利華的招聘情況,那時候知道了進聯合利華比較難,聽說有5000人面試,最後被招的也就十幾個人。
  既然有了職業方向,我並沒有像很多同學那樣廣泛“撒網”,而是針對性地做了挑選。
  我把我關注的一些因素進行了梳理。
  1、我希望進世界500強企業。首先是歐美企業,其次是港資、韓國企業。因爲不太喜歡日本文化,我基本上把日企排除在外。
  2、最希望從事市場營銷。其次是公關、銷售;再次是人事行政。堅決不做財務。
  3、希望進快速消費品行業。因爲相比工業品行業的以銷售爲主導,快速消費品行業總是以市場爲主導。我更希望將來能在一個核心或是主導部門工作。
  4、希望企業的總部能在上海。因爲我特別喜歡上海這座城市。有太多的機會與挑戰。
  如此一來,我的求職範圍相對比較小了,只有15家企業符合要求,而聯合利華則是排在第一位的。於是我把求職的重點就放在了聯合利華。
  一份“網申”,我整整做了兩天
  聯合利華不是我唯一的目標,但他們的“網申”我是第一個進行,而且態度最爲認真。“網申”共有8頁內容,我總共花了兩天時間。第一天是仔細閱讀,認真準備;第二天才進入答題,8個開放性問題我都非常認真地做了。
  其實“網申”很重要,聽說聯合利華在全國總共收到20萬份“網申”,但只有5000份進入他們的視野,幾乎是百裏挑一。當然,後來才知道,對“網申”的篩選主要是中華英才網在做,關注的內容是:學習成績、有過什麼證書、是否拿過獎學金等等。
  很幸運我通過了“網申”。去復旦筆試那天,正好也是強生的筆試。而且一個是10點結束,一個是10點開始。幸好都在復旦,就在一個樓裏。於是稍提早一點結束強生筆試,我就直奔聯合利華考場。結果還是遲到了幾分鐘。
  好在題目不難。相遇問題、排列問題,還有一些簡單的讀圖。我覺得只要有中小學數學基礎基本上就能答出來,只是卷子都是英文的。
  不過,答題時一定要細心。因爲裏面還是有些陷阱。如有道題問:今年楊梅產量比去年桃子產量多多少?很多人會按習慣答成楊梅產量今年比去年增加多少。說起來,這很有點騙小朋友的意思,大概考的就是工作的細心。
  第一輪面試,差點找不着聯合利華的門
  筆試順利通過了,好容易進入了第一輪面試,可差點就失去了。那天下了輕軌我沒有打的,想着萬一錄取了總要天天上班,先熟悉一下路也很有必要。事先問清了如何走,可原本15分鐘路我卻走了45分鐘。加上那天特地穿上正裝、高跟鞋,走起來還特別累。幸虧預留了1小時,所以離面試時間還有15分鐘,我終於走到了。
  面試由護膚品部的市場經理和一位研發部人員組成。問的問題都是“網申”上做過的題目。其實,之前在準備這些開放性題目時我還專門做了一個題庫。其中我準備了15道題目。答題的原則是不要準備針對性太強的大問題,而是準備一些具有“潤滑性”的問題,到時候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地套用。如,“領導一個團隊需要做些什麼?遇到困難的時候怎麼處理?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如何處理?”等等。所以,面對這樣的面試我不怎麼慌神。
  記得當時面試官剛好就問了這道題:工作中遇到困難你會如何處理?假如再給你一次機會,你又會如何處理?
  我當時舉的'例子是在f1做兼職項目助理的時候。比賽間歇我負責給客戶發盒飯,因爲沒有經驗,場面有點混亂,以至於後來盒飯不夠了,當時有人情緒很激動。沒來得及請示彙報,我立即做出了反應:本着客戶至上的原則,請他們留下聯繫方式,並承諾在午飯時間一定將盒飯送到他們手上。
  我說,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應該在源頭上找問題。或者應該預先做好計劃,將盒飯直接送到客戶房內,而不是讓客人來領。
  看得出來,面試官對我的回答還算滿意。於是又問:你對聯合利華的產品瞭解多少?
   我很喜歡這個題目。因爲我最喜歡的“立頓花茶”就是聯合利華的產品。巧的是隨身的包裏還有兩小包立頓花茶,我順勢拿了出來,說:這是我最喜歡的“立頓花茶”。因爲喜歡,回國時還買了很多送人。這種茶在國內還沒有賣的,你們願不願嚐嚐?
  面試官沒有嘗,但“人證物證”俱在,我對聯合利華的喜歡當然是真誠可信的。
  第二輪面試,把兩班倒看成了三班倒
  一面通過,接着又有一個網上的性格測試。晚上10點收

案例:我的外企面試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