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美食特產>

天津十大特產盤點

學識都 人氣:6.58K

講到天津特產大家想到的都是狗不理包子,那麼除了這個還有天津還有什麼特產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天津十大特產盤點

1、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歡迎,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用料上,狗不理包子的肉餡別具特色,選用七成瘦三成肥的新鮮豬肉,上等醬油找口,放上香油、味精、蔥薑末等佐料,邊加水邊攪拌,打成肉丁水餡。包子皮使用半發酵“一拱肥”富強面。做工上,狗不理包子從揉麪、揪劑、擀皮、裝餡、掐包、上屜、上大竈,都有明確的規格標準,掐出來的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的褶不少於十五 六個。剛出屜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 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據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店主叫高貴友,其乳名叫“狗不理”,人們久而久之喊順了嘴,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據說,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爲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很愛吃。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許多地方開設分號。 如今,狗不理包子已走

2、泥人張彩塑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爲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天津“泥人張”藝術的創始人是張長林。 張長林(1826-1906)字明山,後以字行。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製作,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搏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俗動。“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外國人早就以重金購買,“置諸博物館中,供觀賞。”在歷屆展覽會上它都被認爲是出類拔萃的作品。日本蘆屋市的1座中國近代藝術館爲天津

3、風箏魏

風箏魏是天津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製作的風箏,故稱“風箏魏”。1872年魏元泰生於天津,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他對製作風箏產生濃厚興趣。爲了提高扎風箏的造詣,他反覆研究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以及它們的身軀各部位的比例關係,並應用於風箏的製作。以前的風箏,以硬翅爲主,造型簡單,色彩也比較單調,爲整體式。他扎的風箏可以拆展摺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摺疊後可放在一個小信封裏,便於收藏和攜帶。他研製的平板式、弓子式、立體式、串式和袖珍式風箏近200餘種。在着色上富於民族特色,並吸收了古建築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1914年,他帶着風箏,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了金牌獎章和證書。現在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孫魏永昌繼承了他的事業,都在天津工藝美術廠工作,擔任工藝師,並培養了許多徒弟,他們設計的新樣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天津)

4、桂發祥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範貴才、範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爲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覆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衆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來天津旅遊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5、楊柳青年畫

天津民間藝術珍品。也是我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之一。因產生於17世紀初葉的天津西郊楊柳青鎮而得名。光緒年間,這裏年畫進入極盛時期,“戶戶全善丹青”。清末以後逐漸衰落,1949年後獲得新生。它綜合了中國古代繪畫、傳統本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表現形式,早期作品多爲仕女畫和娃娃畫,清乾隆、嘉慶年間,技法上有了創新。出現了多人物的.繁複場面,並有背景、道具烘托主題。光緒年間又受到文人畫的影響,畫法細膩,畫面有題詞。它採取木刻套印和人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制作,形成既有道勁功力的木刻韻味,又有民族繪畫的獨特格調。運用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和歷史故事,面面鮮明活潑,喜氣洋洋,深受羣衆歡迎,現有楊柳青畫社,專門製作和銷售楊柳青畫社和水印畫。. 楊柳青年畫爲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

6、崩豆張

崩豆張是天津最有名的一家專門製作和銷售各種豆類乾貨小吃食品的私營企業。公司由總店和一個分店、一個加工廠共三部分組成有職工六十餘人,總店設在南市食品街。崩豆張傳統產品始源於嘉慶年間,有二百四十多年曆史。1993年被國家內貿部命名爲“中華老字號”。1990年曾作爲第十一界北京亞運會指定產品,並獲得各種殊容。“崩豆張”是天津最有名的一家專門製作和銷售各種豆類乾貨小吃食品的私營企業 崩豆張。公司由總店和一個分店、一個加工廠共三部分組成有職工六十餘人。總店設在南市食品街,在古文化街設分店、王頂堤設加工廠。生產糊皮正香崩豆、去皮夾心崩豆、桂花酥崩豆、豌豆黃、三豆涼糕、冰糖奶油豆、冰糖怪味豆、兒童珍珠豆、去皮麻辣豆等。分高、中、低三個檔次,共16大類76個品種。產品暢銷天津、北京、武漢、南京、貴陽、杭州、合肥、大連等地,1990年作爲天津市的名、特、優、新 產品,指定在亞運會期間進

7、大福來鍋巴菜

是天津的一道家常菜,以攤好的煎餅爲主料,煎餅的主要原料是綠豆、小米、蝦皮、香料和水。首先,這攤煎餅就得有一定的功夫,要想吃口好,必須攤得薄,沒兩下子的話,這煎餅不是生就是焦,不是太軟就是太硬。煎餅攤好後,切成柳葉條形狀,放在滷鍋(一直不斷火)內稍加攪拌,連滷盛碗,再加上腐乳汁、芝麻醬、香菜、辣子等佐料,成品既脆又酥,味道鮮美。

8、貼餑餑熬小魚

正宗的貼餑餑熬小魚不是分開做,而叫“一鍋熟”,就是貼餑餑和熬小魚同時在一鍋裏做熟上桌其味道與山珍海味媲美。製做貼餑餑熬小魚,魚要選擇個頭小的,最好是活的白鱗小鯽魚,肉嫩刺軟棒子麪是當年的新鮮糧食。農家用的大鍋燒熱後,鍋底熬魚,鍋幫四周轉着貼滿餑餑。柴禾不能燒得太猛太久,要注意掌握火候,溫火把作料靠淨。到時一揭鍋蓋,香味四溢。餑餑出鍋,黃燦燦的結着一層焦嘎,咬一口,又脆又香,再就着熬小魚,連魚刺都不用吐出。那味道,那鮮勁,吃起來保準沒個夠

( 天津) 最能代表天津地方特色的大衆化風味小吃就是貼餑餑熬小魚,以玉米粉熱水和麪,用手拍成長圓形厚餅,貼在竈火鍋的周圍烤制而成。熬小魚選用小鯽魚去掉內臟,沾上面粉或雞蛋清,放進油勺內炸至金黃色後放至鍋內,撒上蔥、姜、蒜、大料、倒入料酒、醋、醬油、糖、鹽、麪醬、味精和適量水調湯汁,微火至魚鬆軟,淋上麻油取出。將熱氣騰騰的貼餑餑熬小魚一

9、石頭門坎素包

石頭門坎素包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製作方法是以綠豆芽菜、粉皮、香乾、香菜、麪筋、餜子、腐乳、芝麻醬、香油等調拌成餡,用精麪粉作皮,加工成包子蒸熟而成。石頭門坎素包具有濃郁的獨特風味,食之素香,回味無窮,很受老年人喜愛。  天津傳統風味小吃。由清末天后宮旁的真素園餐館發明,餡料講究,作工精細,    以木耳、花菜、豆皮、口蘑、香乾、麪筋、豆菜、腐乳、麻醬、香油等作爲餡料,每個包子都捏成21個摺,旺火蒸十幾分鍾即熟。特點是餡大皮薄、香味濃郁。   石頭門坎素包始於清代,由天津專營素食的真素園經營,向以選料多樣,清素不膩,製作講究,物美價廉,深爲廣大羣衆所喜愛。該店臨近海河,爲防洪水氾濫,店外以石頭築起一道矮堤,形似門坎,市人便將該店製作的這種包子稱爲“石頭門坎素包”。是用發酵麪包以綠豆芽、油麪筋、木耳、黃花菜、白香乾、粉皮等調勻的餡心,經蒸制而成。編輯本段制餡  將鮮姜用熱芝麻油略炸,倒

10、小站稻米

天津特產小站稻是我國著名的優質水稻之一,原產於天津南郊小站地區,始於宋遼時期,成名於清朝末年,曾作爲宮庭御膳米。當年軍事重鎮“小站”位於此地,故名爲小站稻。“白裏透青,油光發亮、粘香適口,回味甘醇”是小站稻的特有風味。小站位於天津南郊,距市中心大約30公里。據記載,爲了讓南方的水稻也能在北方安家,以減少“南糧北運”對各方面所造成的負擔,1600年,明朝保定巡撫汪應蛟在小站一帶墾種水稻5000畝,這是最早的小站稻。清朝,天津防軍提督周盛傳引南運河水種植水稻,因灌溉用水中含有較多的淤泥和腐植質,所以小站稻米品質優良。 小站稻米產於天津津南區小站鎮,種植始於清末,曾爲清皇室的貢米。 遼代碑載“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薊門爲上,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紅稻香耕,實魚鹽之沃壤”是天津較早的種稻文獻記載。宋遼對峙時,北宋淳化四年(993)“發諸州鎮兵一萬八千人,興堰六百里,置斗門,引澱水灌溉”“大作稻

TAGS:天津 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