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考研>

考研政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知識點備考

學識都 人氣:4.37K

(一)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考研政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知識點備考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係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09考研政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備考預測。經濟全球化是指在不斷髮展的科技革命和生產國際化的推動下,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所有國家、地區和國家集團的所有經濟部門和經濟環節都成爲一個有機整體中的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是國家、民族經濟關係對傳統的自身疆界的跨越和突破,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

(二)經濟全球化的作用和影響

1.就總體和大勢而論,應當說作爲生產力發展必然趨勢和歸宿的經濟全球化,它對促成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形成優勢互補從而進一步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2.但同時需要看到,經濟全球化也有其侷限性和弊病。當今的經濟全球化畢竟是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所以這種全球化的過程,不可避免地也會將資本主義國家中的消極的東西推廣到全世界。

3.此外,經濟全球化它對各國的作用也是有區別的。對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可能是利多弊少或者叫做利大於弊。但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三)全球金融危機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已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1.原因。

直接原因:是華爾街金融資本投機、美國國內監管缺位的惡果。

深層原因:宏觀經濟政策缺乏連貫性,市場參與者過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風險評估和履行相應責任,經濟結構改革不充分等阻礙了全球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導致風險過度,最終引發嚴重的市場混亂。

2.辦法。

國際社會應認真總結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在所有利益攸關方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對國際金融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

3.中國的主張。

胡錦濤在G20峯會提出四大舉措改革國際金融體系。

胡錦濤指出,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堅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營造有利於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的原則。

中方主張重點實施四方面改革舉措:

一是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完善國際監管體系,建立評級機構行爲準則,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監測力度,加強對各類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的監管,增強金融市場及其產品透明度。

二是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改革國際金融組織決策層產生機制,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儘快建立覆蓋全球特別是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早期預警系統,改善國際金融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及時高效的危機應對救助機制,提高國際金融組織切實履行職責能力。

三是鼓勵區域金融合作,增強流動性互助能力,加強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地區資金救助機制作用。

四是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穩定。

4.中國的作用。

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影響。中國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加強宏觀調控,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本身就是對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有效性,着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下大氣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實現農民增收,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爲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爲了推動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存貸款利率、減輕企業稅負等措施,最近又出臺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決定今年中央財政增加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用於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預計可帶動社會總投資規模4000億元人民幣。從今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國僅這些項目的.建設就將投資近4萬億元人民幣。這些措施的實施,必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作爲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爲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結合相關原理分析

(一)哲學原理

要用矛盾和相互聯繫的觀點來分析和認識,考研政治《09考研政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備考預測》。

當代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正是由於種種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一方面它呈現出國際舞臺是一個紛繁複雜和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另一方面它推動了戰後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同時當今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矛盾的統一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現在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加深,生產佈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任何一個國家要想脫離世界,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可能的,每一個國家必須走開放之路,以積極的態度融入世界。但是,正是這一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得全球化的某些負面影響具有世界性,即使是在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發生的問題往往也會影響和波及到整個世界,當前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地區的嚴重影響就是一個明證。

(二)政經原理

1.經濟危機理論。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即生產出來的產品相對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發生了過剩。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西方國家雖然可以緩和這一矛盾,但不可能根除,反而使其擴展及全球範圍,具有傳播更快、週期更短、破壞性更強的特點。

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實質上是信貸擴張而引起的消費領域特別是房地產領域的生產過剩危機。1929年與2008年的危機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說到底,依然是美國普通老百姓收入少,消費不足的根本制約與結果。這仍是馬恩所說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個人所有的根本矛盾所引起、所決定。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關係的本質。

是一種在世界範圍內分配或重新分配高額壟斷利潤的關係,其本質是按資本及其實力在經濟上瓜分世界。這是由壟斷資本無限追求壟斷利潤的本性決定的。它要突破一切地域和國家疆界的侷限,來實現自己無限增殖的慾望。

美國的金融機構明知次級以下貸款存在高度風險,而還要放貸,其根本原因就是資本對高額利潤的追逐。有人戲稱,這是美國的“美小姐”即“房地美”和“房利美”追求“錢先生”即超額利潤的必然結果。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的實質。

仍然是一種控制與反控制、剝削與反剝削的關係。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說是由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所造成,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繼續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的結果。

美歐等發達國家的過度金融投機和過度消費,無疑是目前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美歐利用其在全球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統治地位,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已使發展中國家遭受巨大損失。

(三)政經、鄧三

1.計劃與市場的關係。2.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3.西方“政府救、市”的實質,與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區別。

第二題 科技進步和新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一)世界經濟的特點

1.科技進步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2.以科技爲先導、以經濟爲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二)如何應對(啓示)

1.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發展。

(1)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學技術革命。這給各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國家戰略,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創新型國家,一般來說,是指將科技創新作爲國家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從而形成強大的國家競爭優勢。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讓“中國製造”儘快成爲“中國創造”,是時代發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爲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爲什麼要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第一,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第二,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要求。第三,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總起來說,建設創新型國家,既反映了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和內在規律的準確把握,也反映了對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需求的科學分析,是順應時代要求、符合我國實際的戰略思想,必須貫穿於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