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46W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目的在於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測一測、量一量、估一估等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釐米及如何對一些較短的物體進行測量。

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爲什麼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看來在今後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對於這課中涉及的估算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看來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

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2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爲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 ……

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步長、一庹長等等,用捲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其實,要理解“米”、“釐米”的概念,建立長度的表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鬆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釐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行、情景性。

反思這幾節讓孩子喜歡的課,我覺得首先得益於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釐米是長度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釐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1釐米的小正方形作爲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釐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反思3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花了近二週的時間結束了第一單元的新課和練習,並且進行了一次小測驗。下面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已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知道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常用釐米做單位,學生能夠體驗在現實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長,1釐米到底有多長,並且知道1米=100釐米。在建立長度單位觀念的基礎上,絕大部分學生能夠估量出物體的長度,並且能夠自己動手進行測量出它的實際長度。讓學生知道了什麼是線段,線段的特點有哪些,以及學生能夠用刻度尺畫線段。

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煩惱,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大的7歲多一點,小的不到6歲,動手能力特別差,加之班級人數較多,教學畫線段時,手握不緊尺子,畫出來的線段是歪的,在課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裏不斷地巡視,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根據實際物體要求學生填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時,由於我們的孩子書本知識難與實際物體結合起來,因此填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時,容易混淆,出現錯誤頻率較高。當我們用斷尺去測量物體的長度時,也就是說,不是從0釐米開始測量物體的長度時,部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