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

學識都 人氣:7.86K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1

一切跌宕起伏、波瀾不驚的情感並不新鮮,在此之前早就發生過。可是當那些改變無情地到來時,這種感情又會佔據我們的整個心靈,讓我們歡笑;但更多的是讓我們流淚,讓我們苦苦掙扎着驚慌叫喊,尤其是在改變剛來臨之際、面對着失去一些曾經擁有的東西的時候。

《世說新語》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觸動我心絃的是“傷逝篇”(二)“王睿衝爲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爲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主要描寫了一段王戎的話:王戎擔任尚書令,乘馬車經過黃公酒家時,他回頭對車後的客人說:“我當初與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店暢飲。竹林之遊,我也參與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便爲時勢所束縛。今天看到這家酒店雖近在眼前,卻感到遙遠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這段話,多愁善感的我竟覺得心酸起來,但顯現在我腦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載着我過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離開你的懷抱,遠遠望着你,在白晝裏生機勃勃的樣子,永夜裏寧靜無聲的空寂;我的朋友們,原諒我只能向你們告別,時而微笑又或是含淚望着明月思念,在將要啓程的人生路的火車站看着你們登上其他屬於自己的列車,又或是看見誰還在人海中穿梭於世間的迷茫……如今,這是時光容許我作出的唯一選擇。

每次放學回家都能經過我昔日的母校。車開過的剎那,也有和王戎一樣的看着黃公酒家相似的感覺: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遠在天邊。我觸不到她,學習生活過於忙碌,以至於我幾乎沒有機會也沒有理由再回到那裏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這份思念,但又有誰真正明白我這份複雜的感情,比起我的未來和學業,她在人們眼中實在太渺小,太不堪一擊。歲月改變了許多,從我的身心到這整個世界,一個都不放過。就像那些校園裏的風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這些風景還是風景,但畢竟少了我們,畢竟還是變了。因爲這些改變,我與我的母校,“遙遠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們沒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樣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依然無法相見。然而我們無法穿越平庸歲月的塵埃,回到過去重拾快樂,哪怕古代作爲尚書令的王戎也一樣。可是”時光的美麗正在於它的不可回溯“,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我們。

正是因爲改變,因爲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們的堅強,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才讓我們學會了珍惜,才讓我們學會了做人,纔給了我們充實多彩的一生!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2

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祕笈,在我的空閒空餘總算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瞭解,我亦頗有慨嘆。“他們或許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敏、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說,看似動作很慢,起牀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前進事物說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後,瞭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知你日本人的日子辦法,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議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便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許多的觀念,我都很附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着孩子的生長,社會的前進,如同自己的教育辦法越來越限制了,辦法越來越單一了,因而,和孩子的間隔越來越遠了。我常常考慮自己的教育勝敗,所以,通過各種途徑和辦法來尋求適宜我孩子的教育辦法。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啓示,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幻想和規則,所以捆綁了孩子幻想的空間和開展的渠道,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挑選,只需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違法,青春期孩子的背叛,網絡問題少年,咱們做家長的真應該從頭審視自己的教育思維和辦法,在孩子生長進程中,是十分需求咱們家庭的協助和協調,是十分需求與校園教師常常的交流。有的家長常常認爲校園教師怎麼怎麼,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認爲,孩子到校園就應該遭到出色的教育,卻疏忽了家長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別生長的空間是極端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在我教育的觀念在逐步改動,教育的辦法在逐步改動,我發現孩子又樂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知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賴。

書中談到的“年青人要有探究的權力”“子彈準備好”,我極端欣賞。孩子在生長進程中,實踐上便是累積的進程,爲自己貯存一種能量,爲自己沉澱一些常識,爲自己儲藏必定的才能,到時機降暫時,你便會挑選適宜自己的渠道大顯神通,而非有了適宜的時機,只能望此興嘆。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產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儘自己的才能爲他人做一點點事,便是儲藏生命的價值,也是謀福子孫後代。我想到了本來的一位年青的搭檔,曾協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回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麼,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爲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久的論題,一起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深思,咱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重視孩子的健康生長(生理和心思),要爲他們發明一種寬鬆,一種調和,要啓示他們把常識變成技術,把思維變成視界,體會與愛惜生長中的困難,清晰自己的前行方針,無論怎麼,只需不斷堅持,總有完成自我的一天!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3

在前面幾次《世說新語》閱讀任務中,我摘錄了不少有關王戎的片段,而後發現了王戎身上有着極大的矛盾。王戎在“德行”門、“雅量”門中出現過,也在“儉嗇”門裏佔一部分比重,任務做到後面,我又在“傷逝”、“任誕”、“排調”等門中發現他的身影。不同片段中王戎的形象各不相同,而我在網上搜索過後發現了原因。

《世說新語》是按照門類來編排的,同一門類中的文章也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以致於不瞭解歷史背景的人容易在閱讀時混淆,王戎的形象自相矛盾也是這一原因導致的。細讀後我發現,雅量中出場的王戎幾乎都在他年幼時。這也給了我一個啓發,評價王戎不能僅根據事例,還應根據當時的時間來評價。

王戎在步入仕途之前,是淡定曠達、才智超羣的雅士。虎嘯震地,百姓皆倒,他巍然不動;與人出遊,李樹多子折枝,便知“此必苦李”。他在“雅量”門當中可謂是代表人物。這樣的他,常與阮籍等同遊竹林,成爲“竹林七賢”之一。顯然,這竹林七賢不是誰都能成爲的,那麼王戎能與阮籍、嵇康相提並論,足見他的談吐舉止。

其父去世,王戎收到不少錢財,但他概不接受,雖不排除家底豐厚的原因,但光是這點就足以讓人欽佩。而他遭遇喪事,表現更是令人感動,“德行”門中有描寫:“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衝必不免滅性之譏。”“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王戎死孝。”他的悲傷一度讓皇帝擔憂。而這種極度悲傷,也反映了魏晉時期士人的真情。

在步入仕途之後,王戎在追名逐利中一點點迷失自我。他自己也有所察覺,經黃公酒壚下過,他發出“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的感慨。他嘆自己,嘆物是人非,嘆時間流逝。嵇康的去世是因爲其言行主張與朝廷不同,而王戎是朝廷上官,兩人均是竹林七賢,日後的境遇卻大相徑庭,難怪王戎感嘆。他的利慾薰心、自私自利,使他無法成爲當年在竹林暢遊的雅士。

同時,王戎的儉嗇衆所周知。王家家世顯赫,王戎則爲朝廷重臣,錢財無數,但他卻在月夜中與妻子算賬,送給侄子的單衣第二天便向其要回,對女婿借的錢時刻掛念,直到歸還才喜笑顏開,這與他年輕時的雅量全然不同,與清高的名士形象相悖。

而形成王戎這矛盾的形象,與其家庭和自身脫不了關係。他生在琅琊王氏這一大家族,從小受家裏人的薰陶,踏上仕途不足爲奇。一次竹林雅會,王戎遲到,阮籍開玩笑稱王戎爲“俗物”,雖是玩笑,但細想來,也不無道理。王戎強烈的功利心使得他與阮、嵇二人註定分道揚鑣。

另外,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王戎性格改變的要素之一,在官場的追名逐利中,王戎慢慢自我沉淪,匯入政治上的較量中,性格改變,實是意料之中。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4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每一個從教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教育來改變學生,讓學生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身爲一名教師和班主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心平氣和地用愛的教育方法,有氣質有涵養地給學生以方法上的指導和精神

上的引領。但是在帶班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樣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卻難以付諸實踐。當某個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着相同的錯誤時,我會氣憤於他的不懂事理,會惱怒於他的“頑固不化‘,於是原本的耐心寬容就會演變爲怒不可遏的指責,原想擁有的氣質風度也會蕩然無存,不僅自己會惱怒地傷肝傷肺,也會在無意中傷害學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讀了《世說心語2》之後,特別是其中的《處罰的藝術》篇,讓我感慨良多。劉墉先生說許多父母處罰孩子的時候,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就是:第一,他們要罰,卻捨不得,下不了手。第二,他們會處罰,但是沒有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的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其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免不了犯錯,但是犯錯之後,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古人說”明刑弼教“,也就是說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作爲老師,要懂得處罰的藝術,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握分寸,體現合理公正的原則。處罰時要依據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情節,以及對錯誤的認識態度來決定給予必要的懲罰。切不可簡單化,”一刀切“。更不能因爲對學生的偏愛或成見,造成處罰的失衡、失當。其次,處理事情面對學生要有一定的原則,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不管學生是有意還是無意中違反了既定的原則,都應該讓他們勇敢地承擔起責任。再者,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爲老師應該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所謂”賞罰分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最後,我們要給學生犯錯的空間,身爲教師,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談話就能讓學生大改以前懶散的模樣,多點時間,多點勸慰,多點理解,才能讓學生慢慢地糾錯成長。

教育之路漫長曲折,教育方法豐富多樣。但面對不同的個體,教師需要學習着擁有比家長更多的策略和方法。而《世說新語2》讓我們更多地瞭解了現在的學生,明白了怎樣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且讓我們反思學習着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讓我們”藝術“起來吧!

世說新語裏的故事都是通過一件小事來反映一個人的品德,比如說他孜孜不倦、禮賢下士、讀書很用功等,我也記不住那麼多。世說新語李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我們學生很煩的那個文章。

我們要學習他們好的品德,成爲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5

公元260年五月,司馬昭派其心腹賈充,率騎督成倅、成濟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弒君。結果當然是朝野上下喧譁,於是司馬昭就問陳泰怎麼辦,如何才能把風波壓過去。當時的陳泰時任尚書,而在弒帝之後他是第一個敢於站出來反對的人。他回答到:“唯殺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肯定是捨不得的,賈充是自己的心腹死黨,現在危機四伏,多一個自己身邊的人多一份保障啊。於是他進一步問還有什麼計劃B沒,這個時候陳泰正氣凜然,回答:“但見其上,未見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馬昭是無論如何都推卸不了弒君不忠的罪責的。

現在的人讀起這段覺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歷史背景後細細一想立感觸目驚心。司馬昭以此登基開國,晉朝的江山的創始與此有關。這不僅僅關係到開始,同樣這一事件也暗藏着後來西晉滅亡的兆頭。

司馬昭坐上寶座後並沒有長舒一口氣,而是越發擔心自己能坐多久這個問題。篡位者奪天下都羞於言“忠”,但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觀念:“忠孝”。司馬昭想要掩蓋自己弒君的尷尬,並且避免社會矛盾的紛爭,於是司馬昭悄悄改弦更張,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區別,少了個“忠”而已。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言“孝”無“忠”就喪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撐。晉時士大夫沒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亂。正因此,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後,王公貴族已在爲爭奪帝位而相互廝殺。這也正應驗了前面陳泰斬釘截鐵之言。

後來西晉滅亡,司馬氏在江南建國東晉。他們深知西晉覆滅的原因,總結教訓。把早被東晉統治者拋棄的“忠孝”之旗悄悄豎起來。由此可見一個沒有道德作爲思想支撐的王朝,一定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以持久。

這樣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適用。把眼光放回我們現實生活的社會中,不管你處在哪個階層你都有不少憂慮。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環境污染,整個社會沒有信仰。這個社會正分爲兩個部分,較小的那一部分毫無尺度地揮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權和優勢,他們的所作所爲使得另一佔絕大部分的我們在整日訴斥中陷入極度的眼紅的怪圈中,我們被無奈地劃分到不平等不公正這個無形的地牢裏。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被判的無期徒刑。整個社會的道德,信仰不是僅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決定的。我們每個人的個體意識程度是西晉的人們無法比擬的。而且我深信,當一個人內在的個體意識被喚醒,他所能帶來的改變,不論是內在改變還是外在改變,都是不可小視的。那麼當一羣人,一個社會的人都因爲渴望享受到現代社會所帶來的權利而使自己的個體意識喚醒,所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轉變。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6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全書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直至劉宋初年近300年間的人物故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學、思想、習俗、民生等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劉宋臨川王劉義慶不是詩人,他及其門下文人編纂的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也不是一部詩歌作品,然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爲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着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着奪目的詩性光輝。主要在反映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當我讀《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時,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爲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爲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爲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爲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爲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爲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如果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