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世說新語》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1

原文:《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評:本文主要講了管寧與華歆絕交的事情。而絕交的理由,作者只選了兩件事來闡述。一件事是見“片金”的不同態度,另一件事是讀書時見“乘軒冕過門者”的不同態度。這兩件都是發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絕交是大事,可見寫作的手法是“以小見大”。一般人關注一般事,對大事由於種種原因,一般人是不願“真誠”關注的。所以在中國,關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關注大事那是“發牢騷”,不足一論的。因而寫文章,最好是“以小見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評: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淺顯,比較好理解。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因爲這兩件小事而絕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說管寧自己也有“問題”。但站在過去的生產能力下,華歆的經濟頭腦與學習動機是值得管寧與之“分道揚鑣”的。

古代爲什麼強調對人道德素養的要求以及重視對人道德的評價?這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有密切的關係。社會生產能力越低下,越強調人集聚進行生產的重要性;個人生產能力低下也會對人與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賴性。無論人集聚,還是人與人合作,都對人的忠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爲沒有對他人的誠信、對合作組織的忠誠,那合作不能繼續,組織也會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別人信服,才能領導、管理大家。所以社會需要用“道德”來評價個人,個人也才能憑藉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爲國家的人才,組織、領導大家。這就是古代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道德的養成是需要個人追求的,個人的積極性影響了個人道德的水平。

管寧在學習的時候,看到華歆道德養成的個人動機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響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寧的價值選擇中,要失去較高的道德水平,那寧願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時候,管寧肯定是會與華歆絕交的!

現代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從這個方面看,有些人就放棄追求“道德修養”了。但現代生活的組織化卻在不斷加強,如各種各樣的單位、企業、協會等機構,讓每個人都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人一生下來就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國家——公民、加入企業——被保險人等。而組織化的基本素養也是“道德”。所以現代人學習“管寧與華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2

在前面幾次《世說新語》閱讀任務中,我摘錄了不少有關王戎的片段,而後發現了王戎身上有着極大的矛盾。王戎在“德行”門、“雅量”門中出現過,也在“儉嗇”門裏佔一部分比重,任務做到後面,我又在“傷逝”、“任誕”、“排調”等門中發現他的身影。不同片段中王戎的形象各不相同,而我在網上搜索過後發現了原因。

《世說新語》是按照門類來編排的,同一門類中的文章也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以致於不瞭解歷史背景的人容易在閱讀時混淆,王戎的形象自相矛盾也是這一原因導致的。細讀後我發現,雅量中出場的王戎幾乎都在他年幼時。這也給了我一個啓發,評價王戎不能僅根據事例,還應根據當時的'時間來評價。

王戎在步入仕途之前,是淡定曠達、才智超羣的雅士。虎嘯震地,百姓皆倒,他巍然不動;與人出遊,李樹多子折枝,便知“此必苦李”。他在“雅量”門當中可謂是代表人物。這樣的他,常與阮籍等同遊竹林,成爲“竹林七賢”之一。顯然,這竹林七賢不是誰都能成爲的,那麼王戎能與阮籍、嵇康相提並論,足見他的談吐舉止。

其父去世,王戎收到不少錢財,但他概不接受,雖不排除家底豐厚的原因,但光是這點就足以讓人欽佩。而他遭遇喪事,表現更是令人感動,“德行”門中有描寫:“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衝必不免滅性之譏。”“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王戎死孝。”他的悲傷一度讓皇帝擔憂。而這種極度悲傷,也反映了魏晉時期士人的真情。

在步入仕途之後,王戎在追名逐利中一點點迷失自我。他自己也有所察覺,經黃公酒壚下過,他發出“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的感慨。他嘆自己,嘆物是人非,嘆時間流逝。嵇康的去世是因爲其言行主張與朝廷不同,而王戎是朝廷上官,兩人均是竹林七賢,日後的境遇卻大相徑庭,難怪王戎感嘆。他的利慾薰心、自私自利,使他無法成爲當年在竹林暢遊的雅士。

同時,王戎的儉嗇衆所周知。王家家世顯赫,王戎則爲朝廷重臣,錢財無數,但他卻在月夜中與妻子算賬,送給侄子的單衣第二天便向其要回,對女婿借的錢時刻掛念,直到歸還才喜笑顏開,這與他年輕時的雅量全然不同,與清高的名士形象相悖。

而形成王戎這矛盾的形象,與其家庭和自身脫不了關係。他生在琅琊王氏這一大家族,從小受家裏人的薰陶,踏上仕途不足爲奇。一次竹林雅會,王戎遲到,阮籍開玩笑稱王戎爲“俗物”,雖是玩笑,但細想來,也不無道理。王戎強烈的功利心使得他與阮、嵇二人註定分道揚鑣。

另外,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王戎性格改變的要素之一,在官場的追名逐利中,王戎慢慢自我沉淪,匯入政治上的較量中,性格改變,實是意料之中。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3

一切跌宕起伏、波瀾不驚的情感並不新鮮,在此之前早就發生過。可是當那些改變無情地到來時,這種感情又會佔據我們的整個心靈,讓我們歡笑;但更多的是讓我們流淚,讓我們苦苦掙扎着驚慌叫喊,尤其是在改變剛來臨之際、面對着失去一些曾經擁有的東西的時候。

《世說新語》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觸動我心絃的是“傷逝篇”(二)“王睿衝爲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爲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主要描寫了一段王戎的話:王戎擔任尚書令,乘馬車經過黃公酒家時,他回頭對車後的客人說:“我當初與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店暢飲。竹林之遊,我也參與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便爲時勢所束縛。今天看到這家酒店雖近在眼前,卻感到遙遠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這段話,多愁善感的我竟覺得心酸起來,但顯現在我腦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載着我過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離開你的懷抱,遠遠望着你,在白晝裏生機勃勃的樣子,永夜裏寧靜無聲的空寂;我的朋友們,原諒我只能向你們告別,時而微笑又或是含淚望着明月思念,在將要啓程的人生路的火車站看着你們登上其他屬於自己的列車,又或是看見誰還在人海中穿梭於世間的迷茫……如今,這是時光容許我作出的唯一選擇。

每次放學回家都能經過我昔日的母校。車開過的剎那,也有和王戎一樣的看着黃公酒家相似的感覺: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遠在天邊。我觸不到她,學習生活過於忙碌,以至於我幾乎沒有機會也沒有理由再回到那裏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這份思念,但又有誰真正明白我這份複雜的感情,比起我的未來和學業,她在人們眼中實在太渺小,太不堪一擊。歲月改變了許多,從我的身心到這整個世界,一個都不放過。就像那些校園裏的風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這些風景還是風景,但畢竟少了我們,畢竟還是變了。因爲這些改變,我與我的母校,“遙遠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們沒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樣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依然無法相見。然而我們無法穿越平庸歲月的塵埃,回到過去重拾快樂,哪怕古代作爲尚書令的王戎也一樣。可是”時光的美麗正在於它的不可回溯“,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我們。

正是因爲改變,因爲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們的堅強,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才讓我們學會了珍惜,才讓我們學會了做人,纔給了我們充實多彩的一生!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4

公元260年五月,司馬昭派其心腹賈充,率騎督成倅、成濟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弒君。結果當然是朝野上下喧譁,於是司馬昭就問陳泰怎麼辦,如何才能把風波壓過去。當時的陳泰時任尚書,而在弒帝之後他是第一個敢於站出來反對的人。他回答到:“唯殺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肯定是捨不得的,賈充是自己的心腹死黨,現在危機四伏,多一個自己身邊的人多一份保障啊。於是他進一步問還有什麼計劃B沒,這個時候陳泰正氣凜然,回答:“但見其上,未見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馬昭是無論如何都推卸不了弒君不忠的罪責的。

現在的人讀起這段覺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歷史背景後細細一想立感觸目驚心。司馬昭以此登基開國,晉朝的江山的創始與此有關。這不僅僅關係到開始,同樣這一事件也暗藏着後來西晉滅亡的兆頭。

司馬昭坐上寶座後並沒有長舒一口氣,而是越發擔心自己能坐多久這個問題。篡位者奪天下都羞於言“忠”,但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觀念:“忠孝”。司馬昭想要掩蓋自己弒君的尷尬,並且避免社會矛盾的紛爭,於是司馬昭悄悄改弦更張,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區別,少了個“忠”而已。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言“孝”無“忠”就喪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撐。晉時士大夫沒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亂。正因此,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後,王公貴族已在爲爭奪帝位而相互廝殺。這也正應驗了前面陳泰斬釘截鐵之言。

後來西晉滅亡,司馬氏在江南建國東晉。他們深知西晉覆滅的原因,總結教訓。把早被東晉統治者拋棄的“忠孝”之旗悄悄豎起來。由此可見一個沒有道德作爲思想支撐的王朝,一定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以持久。

這樣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適用。把眼光放回我們現實生活的社會中,不管你處在哪個階層你都有不少憂慮。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環境污染,整個社會沒有信仰。這個社會正分爲兩個部分,較小的那一部分毫無尺度地揮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權和優勢,他們的所作所爲使得另一佔絕大部分的我們在整日訴斥中陷入極度的眼紅的怪圈中,我們被無奈地劃分到不平等不公正這個無形的地牢裏。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被判的無期徒刑。整個社會的道德,信仰不是僅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決定的。我們每個人的個體意識程度是西晉的人們無法比擬的。而且我深信,當一個人內在的個體意識被喚醒,他所能帶來的改變,不論是內在改變還是外在改變,都是不可小視的。那麼當一羣人,一個社會的人都因爲渴望享受到現代社會所帶來的權利而使自己的個體意識喚醒,所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轉變。

《世說新語》的讀後感1000字5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以及他開打趣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而已。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以及簡文帝。顧悅以及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爲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水楊的資質,臨近秋天就殘落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天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太陽光,愈來愈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以及神志,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以及"活偕老學偕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沒關係礙他富有智慧以及哲理的表達:每一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打趣,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高深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如其分;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臉孔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