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讀書筆記(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1.1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富論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富論讀書筆記(通用5篇)

國富論讀書筆記1

經典的可貴之處在於你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無疑就是這樣的經典。對於經典著作,我總習慣於帶着批判和疑問去閱讀和思考。這使得我的閱讀之路充滿了荊棘,也充滿了樂趣。這次的閱讀,我把切入點選在了“斯密之於當代中國的意義”。帶着這個疑問,我再次回到《國富論》尋找答案。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中國在這十年中的變化是舉世矚目的。簡而言之,成就顯著,問題依舊。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中國在第二個十年中不得不面對的首要問題。中國能夠跨越資本主義走過的路嗎?不能!馬克思給我們指出了罪惡,卻沒有找到改變的方法。事實已經證明,馬克思開出的藥方並不合適。當我們尋找新的方向時,亞當·斯密會是我們的選擇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我重讀《國富論》的第一個啓示。

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根植於社會的自由和法治傳統,亞當·斯密或許能帶給我們一個契機。因爲他代表着一種新的思維,一種顛覆兩千年中國封建傳統的思維。這就是自由主義,一種基於個人至上理念的哲學。亞當·斯密生於蘇格蘭,在十八世紀的蘇格蘭,有一個思想傳統,叫做“自然秩序”理念。這種自然秩序是通過未預期的社會結果形成的,也就是說,市場,像語言、法律體系和許多其他現代社會制度一樣,不是中央計劃或集體調整的結果,而是因很不相同的原因而行事的個人行爲的未預期的的社會結果。這種思想乍看平凡無奇,細味其中蘊含的經濟意義卻極爲深刻。因爲一旦接受這一觀點,就意味着我們必須放棄讓政府指導市場運行的傳統觀念,讓自由市場機制成爲指導我們進行經濟活動的“看不見的手”。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所謂的“看不見的手”、“自由放任”都可以說是由這一傳統衍生的思想。顯然,對市場的強調將極大地釋放它蘊含的力量。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印證了這一點。但過往的成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市場體系的基礎——自由和法治。

國富論讀書筆記2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們一一分析了經濟與國家的種種關係,讀後筆者覺得受益匪淺。

亞當?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頓的思想,他還撰文讚揚過牛頓,後來他用牛頓的物理學原理作爲經濟體系,造出了一本擲地有聲的《國富論》,後來西方就出現大量的所謂經濟學名著。因此,世界就像開設了一個經濟文化大賭場,所謂的經濟學家就像賭場中一個個旁觀他人輸贏的馬仔,圍繞着博弈實體經濟學理論憑個人感覺進行猜測,憑個人主觀意願盲目欣賞。但《國富論》裏沒有引入輸贏與均衡的標準,沒說怎樣取勝,沒有給出一個整體如何對大小的區分,沒有開端,沒有終結,也就是沒有邊界,都是一些宏觀抽象的概念。無論混沌和有序怎樣互相轉換,《國富論》中並沒有給出任何博弈行爲取勝的依據。全世界經過230多年的研究,沒有發現什麼有效可示範的依據。230年以來,無數人渴望從書中挖掘有用的東西,最終發現了一句話“看不見的手”,它在《國富論》中只出現過一次,衆所周知,一篇鉅著裏一個詞出現一次,最多隻能稱其爲一個文化信息,一個詞偶然地出現,這不是經濟學思想,更不是理論,亞當?斯密也就沒有定性解釋過它的本質特性。人們對它似懂非懂,幾乎所有人的解釋都是自圓其說,一傳十,十傳百,無限的放大,“看不見的手”就成了神話。

今日我們用《博弈聖經》實體與性質的觀點解釋“看不見的手”,它就是博弈實體法則的威力。博弈實體法則的癮魂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其內在邏輯是道德與博弈的法則,市場經濟就是根據一套“博弈法則”使資源配置通過道德協同與博弈協同得到調整,亞當?斯密的“自發秩序”和“看不見的手”都是在觀察博弈實體時得到的感覺。他宣稱市場經濟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爲了維繫兩個假設,一是效率,二是窮人的生活。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只有對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們才格外地積極,這會帶來你死我活的競爭和掠奪。西方的經濟學大師,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專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質的博弈對局不是博弈實體就不存在“看不見的手”,對個體瘋狂的掠奪就無法干預。可以想象在230年前亞當?斯密已經模模糊糊地感覺到了博弈實體的威力,可惜他還沒有認識到博弈實體的本質特性,他感覺到,“人類行爲的結果是非存心出現的”,好像參與者帶來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見的手”給予的,這是一個賭徒,對賭博結果的無奈,對博弈實體的無知纔有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我們從邏輯的哲學出發,研究科學發展觀的博弈實體戰略,發現它的文化結構複雜而宏大,人們難以理解,語言也很難表達,它比《國富論》描寫的“看不見的手”複雜得多。“看不見的手”只有簡單的幾個邏輯步驟就可以告成,特別對哲學素養準備不足的經濟學家他首先感覺到“看不見的手”語言流暢,琅琅上口,還有一個“手”以穩固的形象在場景中的表現,它還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場運行機制恰是“看不見的'手”,人們就深信不疑,學者也相信它,傳播它,把它神話了。

馬克思、恩格斯也諷刺過“看不見的手”,“這種關係就像古代的命運之神一樣逍遙於環球之上”。

“看不見的手”沒有表述政府特殊宏觀調控對市場干預產生的社會效應,沒有談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爲追逐國家利益的外交動機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沒有表述官員的行爲是代表國家實體戰略的手,這是亞當?斯密理論的缺失。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不會演繹出正理均贏論,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外交的通用名詞,不談正理均贏論,人們就會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對博弈實體社會的凝聚力。經濟學的理論忽略博弈實體政治的社會特性也只能稱爲個體經濟學和窮人經濟學。如果不談正理均贏論,一切追求最大化,它會逐步地使經濟資本不斷的擴張、掠奪、侵略,一定會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沒有具體闡明博弈實體法則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學理論。

忽略博弈實體政治,單一的追求主體效率最大化,有權有錢的人不知道自己與實體的關係,就會藐視博弈實體法則,使人的利益透支,權益透支,肆無忌憚,變本加厲,最後的瘋狂形成鉅貪罪惡,一切追求經濟最大化的經濟衍生物,像道德與誠信將會消失,一切浪費、污染、錯誤都包藏起來,表現虛擬的實體假象,最後造成經濟危機,物價膨脹和市場經濟大蕭條。我們看《博弈聖經》二人對局的取勝原理,再看科學發展觀的定義可知,以人爲本的行爲纔是經濟學的核心議題。《博弈聖經》在開篇中有一句話:“博弈並不關注目的的本身,而關注達到目的的行爲,達到目的的行爲纔是經濟研究的內容。”

國富論讀書筆記3

我對經濟學的認識向來籠統而寬泛,我們說《國富論》是西方經濟學的聖經,不如說他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的聖經來的準確。通讀《國富論》,斯密大致想告訴讀者的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致歷史及其中的規律,並且告訴我們要如何才能使得一個國家健康得走向富強。個人覺得,在《國富論》中是有一些符合當時英國社會的問題,然而正如編者所說,這畢竟是3個多世紀前的作品了,畢竟會有一些對於現今世界來說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書中出現,然而讀完《國富論》後,我還是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首先,社會分工導致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因爲工人們能夠更加熟練而專心地做某一件事情。然而斯密認爲,人們在分工前,在各行業表現出來的天賦差異是很小的,相反,practice、makes、perfect,人們在社會分工才能上的不同是分工的結果。因而我認爲,從倫理學上說,不同職業之間的歧視是不合理的,術業有專攻,要是在原始社會,不同職業之間的差別也只是物物交換時交換的物品不同罷了。另一方面,我本以爲人們的天賦可能是存在很大差別的,比如有的人說我不喜歡學數學,不喜歡這個那個的,我分析個人經歷及對周圍人們行爲的思考後認爲,這些只不過是藉口罷了。人們是不存在譬如“我學不好數學”的說法的。只不過是你在從事某項工作初期,是否有所成,是否得到褒獎,是否樹立了足夠的自信。當你得到認可後,一般情況下你會喜歡所從事的工作,從而更加多地練習,練習越多,越是精於之,漸漸地,便成爲了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或是能手。反之則越發認爲它枯燥無味,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漸漸便遠離這一行了。卡耐基認爲,人們在娛樂活動中和工作中都能得到樂趣,然而那些只能在娛樂中找到樂趣而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的人是可悲的,因爲他將在生計中掙扎而並不快樂。所以,whatever、you、do,do、it、well。

斯密認爲,社會要發展,市場就要廣闊,市場要廣闊,交通物流就一定要便利,這樣纔能有足夠的洞來填滿人們不斷提高的生產效率(或者說分工程度與交換價值)。

第二,此書給了我關於貨幣的一個新的認識,雖然還不全面,然而我卻不由得對手中着看似理所當然的紙幣的存在感到驚歎。

斯密認爲,貨幣是一種每個人都想拿來交換的東西(不得不說,每個人內心對黃金髮自內心的喜愛的確爲經濟的繁榮帶來了益處,且碰巧的是,黃金還很易於分割)。而紙幣代替金銀成爲貨幣的方便之處在於紙幣制造費用比鑄幣便宜且鑑別假幣比鑑別黃金純度簡單。人們對紙幣的信任,是建立在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上的,而這一信任的普遍達成從某方面說也是來之不易的。(參考資料:貨幣與信任——鄭也夫)

第三,說到貨幣,我們便不得不說財富。貨幣與財富是緊緊相關但卻完全不同的東西。財富是與消費這個動作緊密關聯的,財富的目的就是爲了消費,也就是說,消費品,其實就是財富,一切可以被耗損成爲垃圾的東西就是財富。換句話說,要是黃金除了當作貨幣沒有任何作用(首飾珠寶業)且不會耗損,那麼採金業所創造的社會財富就是零。然而就算是紙幣會被耗損,因而貨幣就像是一個國家的消費品,一臺汽車一樣,國家要用它,所以造幣業工人勞動生產的紙幣可否認爲是國家的消費品呢?但貨幣很定不是市場的消費品,因而貨幣只能代表購買力(在某種信任下),而不是財富。所以貨幣的價值,應該總是與國民生產的價值相匹配的,否則貨幣價值便會改變。

此外就是作者對發展國家的一些看法,物流通商業,做國內物流最能促進國家的發展,而幫其他國家做物流,商人只能得到的是資本利潤,卻爲其他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基於前面對財富的解釋,我們應該可以像這樣理解,爲什麼像阿富汗,非洲,阿拉伯地區這樣盛產鑽石,金銀以及石油的地方卻很難發展爲富足的國家,因爲他們國內生產的可供消費的食物,布料是很有限的,國家大量收入來自少數產業,導致貧富懸殊大,社會總體進展緩慢,貨物供不應求,大量依賴進口。

個人在書中的另一個體會是關於法律的,在說道法定最高利息時說道,制定過低的利息容易使大多數人作出違法行爲,因而我認爲,法律應¥%)——、該是保障大多數人的行爲而限制少數人的行爲(籠統的這樣說,這和倫理學的公平原則看上去是相悖的)。

是故法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制定纔能有效執行。

書中一句話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在爲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尋找最有利的投資機會,雖然他主觀上是利己的,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必然會把資本用於最有利於社會的方面。”這是否意味着這也是最容易賺到錢的地方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作者對生產性勞動者明顯有偏愛傾向,然而在現今社會,物質條件不斷上升時服務也不失爲另一種消費品,或者是奢侈品,因而我不認爲女傭是非生產性勞動者,她的服務對繁忙的商人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它生產的價值也應用她的工資來衡量。(我很好奇GDP是怎麼統計出來的,GDP與流通貨幣量是相匹配的嗎?)

此時我發現,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心理學是5門十分有關聯的學科。

《國富論》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學很多方面,很多部分我很難看懂,例子不足無法理解,故希望以後能在一些教材中對經濟學有進一步的瞭解。那時再看國富論估計會明白更多其中對錯。

國富論讀書筆記4

沒想到英國的《國富論》和美國的《獨立宣言》都發表於1776年,他們都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個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一個促進了美國的誕生。

其實在我今天看來最值得學習的要算是作者的觀察力、思考力、概況力,他搜索瞭如此豐富的資料,又如此敏銳地發現了規律,而且還如此精煉地做出了概況。其中有關“社會分工的作用,貨幣起源與發展,影響工資的因素”的分析在我讀來真的是思路清晰、通俗易懂。他巧妙的將政治、歷史、經濟甚至是哲學結合起來,無愧乎獲得“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的稱譽。亞當·斯密於239年前就提出了社會的的分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觀點,於239年前就倡導自由貿易,足見其非凡的觀察力、思考力及預見性。

當然,在今天我們看來“完全的自由貿易”有其弊端,從紐約金融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足可見市場是會有失控的時候。因爲企業或者人性吧,在有利可圖時是不會主動罷手的,所以太多資金投入到某些看似有利可圖之處時便醞釀成了一場危機——利潤已經到達頂峯時所有人便無利可圖了,此時再掉頭時因資金量太大、所需時間較長便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大多數人的貪婪性、盲目性,註定市場也會偶爾成爲“瘋子”。

另外,從某種角度而言,確實存在某些野心家,他們企圖壟斷其他國家的市場,如果他們的野心一旦得以實現將會使得被壟斷國家在該行業方面的研究、發展處於停滯或者中斷的狀態,是不利於該國科技、教育發展的。所以,適當限制某些產品的進出口是爲了本國的發展着想。儘管,亞當·斯密點到了政府特殊情況下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是有必要的,但是總體而言他將貿易的完全自由化的好處過分誇大了,也可能是他對我們人類的期望過於理想化了——世界連成了一體竟然出現瞭如此之多的爲投資而投資,爲先富而投資的沒有實際社會生產意義的行爲!

但是,我又想,或許金融危機也是件好事,讓那些盲目者、貪慾過重者來幾次教訓,只是此種教訓似乎太慘重了——政府可能要垮臺,國家經濟實力可能要大大衰退,因此沒有哪個政府敢於冒這樣的風險吧?

另外,我想問問,什麼是“財富”?對於國家和對於個人而言是一樣嗎?

僅僅是所擁有的金錢或者所生產的商品?美麗的自然環境算不算?國民的高素質(身體與文化)算不算?保護現有的美麗環境就等於節約了將來治理環境污染所花費的大量資金,等於減少了國民的因污染而導致疾病的醫療開支,美麗的環境其實就是難得的旅遊資源;國民文化素質高,講道德、懂法制,犯罪率自然低,對社會的破壞性也就低了,國民身強體壯,自然可以更好地工作(生產)。如果國家對於“財富”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推行的政策也自然就會發現變化的。

在國家而言,貨幣、經濟總產量、消費能力、資源的佔有量、教育的水平、科技的創新能力、國防的實力都是財富。但是對於國民個人而言,往往許多人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那就是所能佔有資源的能力,其實質就是有錢。如果真有利可謀(尤其是暴利),國民個人(其實也可以指企業)往往不會在乎犧牲眼前的環境、或者他人的、國家的利益,因爲他們賺了錢就可以去享受惡劣環境中相對較好的生活,甚至可以帶着資金去國外享受(如果他們感覺國內不好,如果國內被他們破壞夠了)。其實對於國民個人而言,國防開支便是財富的損耗,要是國家將這部分費用用來投入教育、醫療、法制、環保,那社會整體環境很快就會進入良性循環。多次的國家之間的戰爭,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損耗了多少財富呢?看來地球上的國是否有必要都消亡而只成爲一個家?

國富論讀書筆記5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6秒,在朦朧的煙霧中,在千萬同胞的期待中,我國的第一艘宇宙飛船終於成功發射。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又向未來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發展的新時代更近了一步。

14年後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發上,專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這本《國富論》,竟情不自禁地把它與祖國的復興之路結合起來。

《國富論》是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專着。這本專着共爲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爲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程做了系統的描述,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從《國富論》中文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由主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國的今天,脫離了計劃經濟也不過三十年,與英國將近三百年的自由經濟意識還無法相比,東部開放的海城市還好,西部地區則明顯的體現出落後,不但經濟落後,思想也落後,表現命令不到絕對不作爲的慵懶心態,與沿海開放區的那種創新思想大相徑庭,這也是西部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動,就會落後。

有人認爲中國是一個難以創新的國家,可是少年強,國則強,少年弱,國則弱。中國沒有因爲別人的評論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從來沒有放棄過追夢。因爲它深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只要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就會成功。就算失敗了也要再爬起來,因爲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就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