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書筆記(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2.28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兒童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兒童讀書筆記(通用5篇)

兒童讀書筆記1

上學期寒假末,我們學校下發了《觀察兒童》這本實踐操作指南。幾個月來,因瑣事繁忙,一直沒有機會閱讀,最近一段時間才隨手翻閱起來。

本書的原著是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 diana vennis,翻譯是單敏月、王曉平。本書共有7個章節。在第一章裏,主要解釋了“我們爲什麼要觀察”,並介紹了幾種記錄觀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觀察”,同時也給讀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實踐的機會。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紹各種觀察法,並給出許多實例,羅列了一些目的、目標,以便於讀者決定採取最恰當的模式來記錄觀察。第四章是更詳盡地回顧了記錄觀察的益處,以及觀察對於兒童的重要意義。第五章是“將觀察和評價與基礎階段的早期學習目標聯繫起來”,第六章是對各個發展性領域分別作了介紹,並列舉了一些與早期學習目標的標準有關的活動,對我們想拓展兒童經驗有所幫助。第七章是“發展的里程碑:從出生到8歲”,可供我們參考查閱,但它只是一個指導方針,因爲每個兒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經驗。

作者創作本書的初衷是鼓勵照料嬰幼兒的工作者樂於觀察兒童,通過觀察和記錄兒童的成長情況進而滿足兒童的需要,同時也使自己在規劃未來的專業發展時,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學習和完善的方面。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或許你已明白觀察兒童絕對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爲觀察,會讓你快樂地體味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觀察、如何來記錄,只要我們按順序通讀本書的章節,一定會讓你獲益匪淺。這些章節在內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帶你逐漸掌握觀察記錄的全過程,而且其中觀察記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會讓你查找起來更加方便,書中還有許多具體的練習活動,完成它們會讓你更好地建構起你的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兒童讀書筆記2

這段時間閱讀了《兒童如何學數學》這本書,這本書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爲“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爲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爲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這本書,對於當前的數學教育者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幫助。數學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畢業,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幾乎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又有多少教師真正思考過:我們的數學教學到底應該追求什麼?以下就自己理解和感受談談自己的看法:

整本書提到的最多是問題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上課要從“生活情境”引入並展開。

讀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新的概念——“街頭數學”。國外研究把大衆生活中的數學稱爲“街頭數學”,事實上,數學不僅僅是教室中的活動,而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家庭、公園、商店裏都可以是數學課堂。校外無論是買賣活動、建造房子活動,都有數學活動和數學知識。數學不僅僅是在學校中的書本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既是一種知識形式,又是一種思考方式。英國學者納茨在研究中發現,一些學生對學校中的數學問題感到困難,許多教師認爲是智力上一問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能很好的作出街頭數學問題。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也存在着這樣的問題,有一些孩子在計算加減乘除時存在很大問題,錯誤率極高,老師往往認爲這樣的孩子智力存在問題,而正是這樣的學生在生活中卻能正確並速度的進行貨物的買賣,這種現象好像很難解釋。納茨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兒童在解決街頭數學問題時使用的符號是不同的。他們在解決街頭問題時用的是自己口頭語言甚至直覺方式,而學校所教的是書面和符號方法。這兩種符號系統之間的差異是街頭數學與學校數學之間的本質差異,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困難所在。這一研究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發,學生的數學學習並不是獨立於他們所生活的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的一個體系。小學數學與日常生活具有緊密結合。因此我們的數學課因努力去適應小學生特點,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這些內容利於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交流與解決問題等活動。

促進孩子們在認知投入的同時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課堂的組織中,要儘量讓孩子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但是也不能只讓學生進行街頭數學的學習,必竟街頭數學相對於學校數學來說很不規範,也不成體系,且有許多“街頭數學問題”不是孩子們能解決的。正是因爲這樣,教師要做的就是要把街頭數學問題進行改造後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裏,使之既保留街頭數學的現實性、有趣性和挑戰性,也具備學校數學的規範性和抽象性。這樣的數學纔是師生共同感興趣的數學。

總之,我讀了《兒童如何學數學》這本書,我受到很大的啓發,我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努力,使自己在教學中更成熟。

兒童讀書筆記3

最近一直在研讀劉曉東教授的《解放兒童》一書,感慨很多,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體會,更覺得這部研究兒童教育的學術文集,用淺白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兒童教育方面的理論觀點,極具研究價值。兒童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和成人迥然不同,兒童的生活主要是本能的無意識的,兒童只有遵循進化歷史賦予的路線、節奏和速度來成長,才能擁有童年的快樂、童年的生活,才能茁壯健康的成長。當代中國的兒童教育還存在着種種誤區,這些誤區的根源在於,中國目前還不存在現代形態的兒童觀念和教育觀念,而發現兒童的世界,尊重兒童的生活,建設兒童本位、兒童中心的教育觀念,是走出兒童教育的種種誤區、實現兒童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們只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正本清源,轉變教育觀念,孩子們才能在自由的環境中順應天性、釋放本性,激發創造力,快樂成長。

陶行知先生一貫倡導解放兒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新時期教育要求注重對學生“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改革倡導的“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都是與陶行知先生主張培養創新人才、開發人才的創造力等教育思想不謀而合的。陶行知先生關於發現和認識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思想,就是主張釋放孩子的天性,激發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兒童更要解放兒童的思維,釋放兒童的本性。聯繫平日的教育工作,感受也是很深的。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他們喜歡參與其中,在遊戲中感受到活動的快樂。但也有些幼兒受到情緒的影響或者其他原因,不喜歡參與遊戲,這時,我們教師就應當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遊戲,這樣纔有利於孩子們的發展。

一次戶外活動,我按照預先設計好的遊戲計劃組織孩子們做好熱身活動之後,對他們說:“今天咱們來玩一個外星人遊戲好不好?”一聽到要玩新遊戲,大部分孩子都很興奮,但這時也有孩子說了:“不好,我喜歡玩以前的切西瓜”,還有的孩子則說:“我們喜歡玩木頭人。”聽到孩子們這麼說,我想了想後對他們說:“好,那我們今天分組玩好了,想跟着老師玩新遊戲的小朋友我們爲一組,想玩別的遊戲的小朋友自己組合,這樣行吧?”孩子們的要求得到了同意,大聲的答應着。在提出遊戲的規則要求之後,孩子們開始分組玩自己選擇的遊戲了。因爲是孩子們自主選擇的遊戲活動都玩得很開心。我認爲,要尊重幼兒自己選擇遊戲內容的權利,尤其是戶外體育遊戲,遊戲的目的本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若讓孩子勉強參加遊戲,活動的僅是幼兒的身體,而他們的心裏並不愉快,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所以,我認爲一定要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這也是一種解放。

兒童的世界不同於成人世界,他們天真無邪、率性自然,他們的精神世界裏有許多成人不具備的內容,兒童本位的教育若能得到實現,那麼兒童便真正得到了解放,他們長大成長之路也會越來越寬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希望教育無痕,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像溫和的春雨,滋潤孩子們的心田,讓他們在自由的環境中順暢地呼吸,健康、快樂的成長。

兒童讀書筆記4

寒假前,我們學校發了《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一書。我利用寒假認真閱讀了《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這本書,對兒童文化和兒童教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對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很有幫助。我對第一章“兒童是誰”中的第八節“兒童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和第二章“兒童文化”很有感觸。

一、兒童獲得文化的途徑。

從兒童期的特點看,家庭是兒童文化習性獲得的最重要的文化場。家庭是以婚姻關係和血緣關係爲紐帶而建立起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兒童不僅從這裏獲得基本的物質需要,也從這裏獲得對外界的初步認識和理解。因而,家庭是人的一切發展的根基,是人一生中精神世界及行爲方式的第一源頭。家庭對兒童文化習性獲得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的薰陶與繼承,包括民族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倫理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心理素質、價值觀念等。由於家庭對人的影響的首發性、直接性、深刻性和長期性特點,家庭成爲了兒童文化習性獲得的第一影響源。

當兒童學會走路,他的活動範圍即從家庭邁向了社區,參與社區的文化活動,比如節日慶典、宗教禮儀等,但這時兒童是作爲邊緣人、旁觀者的身份參加的,他對文化的感受與理解,更多的是通過模仿和薰陶而獲得的。

當長到一定年齡後,兒童便進入幼兒園、學校進行學習時,兒童的身份與以前不同,這時他是作爲學校的主人和學習的主體參與到學校各項活動中去的。學校則通過教育幫助兒童獲得相應的文化習性。

此外,個體的人格傾向、主觀的文化體驗以及文化選擇,規定着個體與外在文化環境互動的水平與結果。個體與外在文化環境互動的水平可分爲自在與自覺兩個層次。兒童心理髮展的水平,決定了兒童個體與外在文化環境互動的水平處於由自在向自覺水平過渡的階段。

二、兒童文化要順應兒童的天性。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因此,教育必須要以兒童的天性爲依據,才能發揮自身的功用。天性是不可教的,也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有學者提出,人之所以爲人,就是以人的天性爲根基爲前提的。天性的生成是由生命的進化歷史決定的,是經自然選擇的,因而是自在的合規律合目的的。教育的出發點應當是人的天性,教育應當尊重天性。

兒童文化習性的塑造,首先應當瞭解兒童,瞭解兒童之所以爲兒童的需要與成長的規律。蒙臺梭利將兒童的需要視作來自生命的呼喚,認爲孩童成長爲大人是藉助於一種神聖的力量。所以在這個奇妙的過程中,教師與成人所做的干預必須是“間接的”,是一種充滿敬意地等待兒童成長的過程。她說,“讓我們‘釋放’這個生命去成長,只要是對他好,讓我們當個安靜的觀察者。”,因此,順應兒童天性,成人首先應當是一個觀察者,一個兒童發展需要的研究者。

三、我們要不斷更新兒童成長的文化場。

兒童成長的文化場是一個大的教育空間,包括正式教育空間、社區教化空間和家庭教養空間。現在的社會文化使得原有的文化場以及其間的文化關係發生了鉅變,昔日一元、靜態與封閉的文化場,成爲了多元、動態與開放的文化場,文化間關係由疏遠、隔離與封閉走向了開放、溝通與互動,這些變遷導致原有大教育空間的震盪,對一直以來習慣於自在狀態下的兒童文化習性的獲得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文化有“大文化”與“小文化”,大文化指的是精英文化,小文化指的是鄉民的生活文化,不同文化間應當互動互補、和諧共榮。現在的兒童成長於其中的文化場是一個“大文化”與“小文化”共同作用下的文化場,包括了托幼機構、學校、社區和家庭等。有研究顯示,根據美國人和日本人的標準,中國托幼機構的一切都是嚴肅的、墨守成規的,過分注重學業方面的問題。在日本的幼教機構中,兒童的活動是沒有受到控制的。美國的幼教機構將社會價值放置於自由、獨立自主和個體之上。這個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文化與包括幼教機構在內的各級生態系統存在着內容和形式上的一致,並通過微觀生態系統影響兒童的行爲。幼兒園課程是影響幼兒的重要因素。因此,更新幼兒成長的文化場應當從這些對兒童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着手,關注其中文化關係的變化及其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從而來不斷更新兒童成長的文化場。

兒童讀書筆記5

《解放兒童》這本書共用三個篇幅來闡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

第一篇:尊崇天性。

“遊戲是兒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在不自覺的限制兒童的遊戲。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爲了孩子的安全。遊戲當中孩子會全身心地投入遊戲的世界,扭打、碰撞,詮釋豐富的肢體語言。老師就會擔心孩子別磕着了、碰着了。其實,老師的擔心也是源於家長過多的呵護導致老師去限制孩子的遊戲,遊戲中是讓孩子最容易出狀況的時候。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老師就會設置很多的框框來要求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瞻前顧後,而不能真正的融入角色。“鄉下有兒童成長的沃土”。鄉下是美麗的,是童話滋生的原野,是夢想飛翔的地方。

帶有濃郁田野色彩和氣息的《草房子》不就是曹文軒深藏內心的鄉村生活嗎?我來自農村,對鄉村的回憶是夏日的夜晚,繁星點點,趁着夜色,常與同伴在戶外盡情玩遊戲。累了就圍坐在大人旁邊納涼,享受着扇子傳來的習習涼風。纏着村中的長者講故事,那是何等的樂趣。鄉下物質生活雖然貧困,但鄉間廣闊的天地卻賦予孩子一個美麗值得回憶的童年,培養了人間最純厚的品格。而如今的孩子,物質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養,缺少玩伴。天冷了不能進行戶外活動擔心孩子着涼,天熱了戶外活動溫度過高會中暑,還會有蚊蟲叮咬等等。真正適合孩子出外遊戲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和家長交流中經常會聽到家長說:孩子吃飯要哄着吃、跑着喂;經常會在課堂上看到孩子在手工活動中說“老師我不會,你來幫我”;放學後家長看到孩子衣服髒了就會說下次小心點,別再把衣服弄髒了等等。我們不能把孩子當做籠中的小鳥,畢竟圈養的鳥兒是不能成大器的。

第二篇:解放兒童。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說: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幹;解放兒童的雙眼,使之能看;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之能談;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學習的東西。可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繪畫活動。老師說今天的主題爲《美麗的大海》主要是教畫輪船。爲了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老師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輪船,欣賞、教畫,並讓孩子自由選擇喜歡的畫在畫紙上。一個孩子遲遲不下筆,老師問:“爲什麼?”他回答:“美人魚漂亮!我想畫美人魚!可是我不會畫。”老師既苦口婆心又嚴厲地勸阻孩子:今天學的是畫輪船,美麗的大海上怎麼能不畫輪船呢?所以這個孩子的作品便是勉爲其難畫出的輪船。

如果,老師告訴這個孩子美人魚就是把一半人和一半魚畫在一起,也許他會畫出人臉魚身或者魚臉人身的美人魚來,說不定還會畫出一個熱帶魚形象的美人魚來,我想這也許是最有趣、最美麗的童畫了。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我們教孩子在畫大海時總會說大海是藍色的,要用藍色的彩筆;小草是綠色的,要用綠色的來畫……如有個別孩子畫出了不一樣的色彩,老師就會說畫錯了。既然是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就讓孩子自由想象創作自己認爲最美的畫面。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說教育兒童爲主題,也說培養創造性,但是我們老師、家長真的理解這一點嗎?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做到了嗎?

第三篇:走出誤區。

從“三寸金蓮”到“超前教育”書中的這些描述無不讓人痛心與反思。在幼兒園中班,孩子已經去學了英語、鋼琴、舞蹈、繪畫,還有一些跆拳道、溜冰、快速識字等五花八門的輔導班。應試教育PK素質教育總是前者勝。當前的教育環境使家長們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費盡心思,一起交流時對於孩子在輔導班的成績是津津樂道。家長們不知道,順其天性是兒童成長的根本。“蛹未必就一定會變成蝴蝶,而蝴蝶卻一定是由蛹變來的。當蝴蝶還潛在於蛹的形態之中的時候,我們任意地要求蛹長出美麗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樣翩翩飛翔。”多可悲的舉止啊!

可現在幼小的兒童不就是任社會擺佈的蛹嗎?家長爲了自己的理想能在孩子身上實現,爲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超前識字、超前教育、過熱的幼兒英語學習等不合孩子天性的教育卻存在着,經久不衰。於是孩子在一項項興趣學習中失去了興趣,失去了自己快樂的童年,失去了應有的童趣。如今面對日益激烈的環境,家長不願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我們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長”的做法卻往往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作爲家長,是否應靜下心來,順應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適合孩子成長的計劃,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同樣作爲教育工作者,是否能順應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兒童學習的特點和興趣來選擇學習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以遊戲爲基本活動,把孩子快樂、自由的童年還給他們!

要解放兒童,不是教師單方面可以完成的,他需要家園共同的合作。《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要使兒童真正獲得“解放”,做家長的也要與教師一同轉變觀念,正本清源,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希望教育無痕,希望作者《解放兒童》的呼聲能深入人心,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像溫和的春雨,滋潤孩子們的心田,讓他們在自由的環境中舒暢地呼吸、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