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7篇)

學識都 人氣:3.0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富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富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17篇)

《國富論》讀書筆記1

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瞭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富國論讀後感。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爲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於《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並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爲有特別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爲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所列章節目錄爲序作以擇要。

斯密認爲,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在那個以農業爲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爲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

同時,在我國存在着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這裏僅從數字可以說明,至於這個數字的準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儘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量,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斯密認爲,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於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在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

因此,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於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願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迴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爲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爲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範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的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斯密認爲,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

他會盡可能地節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斯密通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爲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爲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於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爲後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

斯密認爲,一個爲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爲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既然借貸的人多爲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息的貸款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爲原因是高利息的貸款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爲,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國富論》讀書筆記2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們一一分析了經濟與國家的種種關係,讀後筆者覺得受益匪淺。

亞當?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頓的思想,他還撰文讚揚過牛頓,後來他用牛頓的物理學原理作爲經濟體系,造出了一本擲地有聲的《國富論》,後來西方就出現大量的所謂經濟學名著。因此,世界就像開設了一個經濟文化大賭場,所謂的經濟學家就像賭場中一個個旁觀他人輸贏的馬仔,圍繞着博弈實體經濟學理論憑個人感覺進行猜測,憑個人主觀意願盲目欣賞。但《國富論》裏沒有引入輸贏與均衡的標準,沒說怎樣取勝,沒有給出一個整體如何對大小的區分,沒有開端,沒有終結,也就是沒有邊界,都是一些宏觀抽象的概念。

無論混沌和有序怎樣互相轉換,《國富論》中並沒有給出任何博弈行爲取勝的依據。全世界經過230多年的研究,沒有發現什麼有效可示範的依據。230年以來,無數人渴望從書中挖掘有用的東西,最終發現了一句話“看不見的手”,它在《國富論》中只出現過一次,衆所周知,一篇鉅著裏一個詞出現一次,最多隻能稱其爲一個文化信息,一個詞偶然地出現,這不是經濟學思想,更不是理論,亞當?斯密也就沒有定性解釋過它的本質特性。人們對它似懂非懂,幾乎所有人的解釋都是自圓其說,一傳十,十傳百,無限的放大,“看不見的手”就成了神話。今日我們用《博弈聖經》實體與性質的觀點解釋“看不見的手”,它就是博弈實體法則的威力。

博弈實體法則的癮魂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其內在邏輯是道德與博弈的法則,市場經濟就是根據一套“博弈法則”使資源配置通過道德協同與博弈協同得到調整,亞當?斯密的“自發秩序”和“看不見的手”都是在觀察博弈實體時得到的感覺。他宣稱市場經濟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爲了維繫兩個假設,一是效率,二是窮人的生活。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只有對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們才格外地積極,這會帶來你死我活的競爭和掠奪。西方的經濟學大師,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專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質的博弈對局不是博弈實體就不存在“看不見的手”,對個體瘋狂的掠奪就無法干預。可以想象在230年前亞當?斯密已經模模糊糊地感覺到了博弈實體的威力,可惜他還沒有認識到博弈實體的本質特性,他感覺到,“人類行爲的結果是非存心出現的”,好像參與者帶來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見的手”給予的,這是一個賭徒,對賭博結果的無奈,對博弈實體的無知纔有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我們從邏輯的哲學出發,研究科學發展觀的博弈實體戰略,發現它的文化結構複雜而宏大,人們難以理解,語言也很難表達,它比《國富論》描寫的“看不見的手”複雜得多。“看不見的手”只有簡單的幾個邏輯步驟就可以告成,特別對哲學素養準備不足的經濟學家他首先感覺到“看不見的手”語言流暢,琅琅上口,還有一個“手”以穩固的形象在場景中的表現,它還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場運行機制恰是“看不見的手”,人們就深信不疑,學者也相信它,傳播它,把它神話了。

馬克思、恩格斯也諷刺過“看不見的手”,“這種關係就像古代的命運之神一樣逍遙於環球之上”。

“看不見的手”沒有表述政府特殊宏觀調控對市場干預產生的社會效應,沒有談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爲追逐國家利益的外交動機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沒有表述官員的行爲是代表國家實體戰略的手,這是亞當?斯密理論的缺失。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不會演繹出正理均贏論,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外交的通用名詞,不談正理均贏論,人們就會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對博弈實體社會的凝聚力。經濟學的理論忽略博弈實體政治的社會特性也只能稱爲個體經濟學和窮人經濟學。如果不談正理均贏論,一切追求最大化,它會逐步地使經濟資本不斷的擴張、掠奪、侵略,一定會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沒有具體闡明博弈實體法則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學理論。

忽略博弈實體政治,單一的追求主體效率最大化,有權有錢的人不知道自己與實體的關係,就會藐視博弈實體法則,使人的利益透支,權益透支,肆無忌憚,變本加厲,最後的瘋狂形成鉅貪罪惡,一切追求經濟最大化的經濟衍生物,像道德與誠信將會消失,一切浪費、污染、錯誤都包藏起來,表現虛擬的實體假象,最後造成經濟危機,物價膨脹和市場經濟大蕭條。我們看《博弈聖經》二人對局的取勝原理,再看科學發展觀的定義可知,以人爲本的行爲纔是經濟學的核心議題。《博弈聖經》在開篇中有一句話:“博弈並不關注目的的本身,而關注達到目的的行爲,達到目的的行爲纔是經濟研究的內容。”

《國富論》讀書筆記3

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爲《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齊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

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本事,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本事,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爲敏感的。他像之後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我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着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爲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爲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構成了我們今日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終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鬥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臺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

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所以,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着牛羊羣的出現,產生了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僅包括"可怕的"軍隊,並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

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爲之辯護。他說,"文官政府是爲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爲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爲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終,斯密將演進描述爲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之後稱爲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爲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終動力是階級鬥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爲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說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幹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讚揚貪慾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爲和策略。他也不認爲商業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讚美的。

《國富論》讀書筆記4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四篇第七章中分三節論述了殖民地的相關內容,表達了其反對殖民統治的立場,當然,幾乎每個人都會反對歐洲各國長期的殖民統治,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但殖民統治對於殖民地的影響,我們不應該總是持批判反對的觀點,認爲殖民統治給殖民地帶來的只是消極的、不好的影響,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是沒有正視歷史的偏見,鑑於此,我在此要重點論述殖民統治給殖民地帶來的積極影響,下面我講具體談談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及其影響因素。

其一,建立殖民地的動機。隨着生產的發展,物質產品的豐富,人口日益增多,而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國土面積較小,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生存發展的需求,爲了解決這一矛盾,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尋求對外發展和擴張,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一些國家就開始了瘋狂的對外擴張過程,一方面轉移國內過程的人口,另一方面掠奪殖民地的資源和財富。這是建立殖民地的動機。

其二,殖民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歐洲國家在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比殖民地先進,歐洲國家在進行殖民統治的同時也帶來了歐洲發達的經濟、文化、政治,使得殖民地國家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特別是殖民地國家引入歐洲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後,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殖民地的經濟狀況總的來說是得到很大的改善和發展,這對於以後經濟全球化以及技術、文化、各種信息的全球流動提供了便利,有利於縮小東西方國家的差距。

其三,殖民地經濟發展的原因。因爲殖民地國家一般土地廣闊、人口稀少、資源豐富,但由於生產技術、政治制度等比較落後,歐洲國家在對殖民地進行人口轉移的同時也帶來了歐洲國家先進的生產技術、政治制度等,極大地促進殖民地國家經濟的發展繁榮,這是殖民地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當然,殖民地經濟發展的原因具體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我在此對殖民地做此番論述主要目的是幫助同學們懂得在看待歷史上發生的每一現象、事件時應從正反兩方面綜合看待,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來分析,這樣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的分析或評論。

《國富論》讀書筆記5

《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爲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併考慮,對以後作爲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斯密《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瞭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爲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分工的理論,分析了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並進一步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不同經濟實力的欠發達區域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選擇最優分工網絡,並藉此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爲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但經濟學發展的一百多年間,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而勞動分工理論卻相對顯得蒼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復甦了斯密關於勞動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認爲,勞動分工是通過制度安排而與交易費用相互決定的,即: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通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並進而降低交易費用。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證明了勞動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勞動分工產生遞增的規模報酬,是經濟進步的源泉。

命題2:勞動分工依賴於勞動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勢的單純分工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命題3:經濟發展依賴於一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表現爲一個波浪式的推動過程。

另外,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證明,不同區域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於不同的分工水平,產生不同的增長效果。因此,欠發達區域面對不同的人口規模、制度供給、交通條件,應選擇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據此將欠發達區域分成三類,並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擇。

區域模式1:人口較多、居住密集的欠發達區域

根據命題2,此類區域即便沒有任何優越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勢,依靠自身的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分工模式,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作者認爲,應將此類區域細分爲若干個子區域,將相關產業分類聚集,發展“園區經濟”,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產生產業簇羣。

區域模式2:人口較多、居住分散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以中國中西部的農業大省爲典型代表。因爲多數居民都分佈於廣大農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間貿易的交易費用很高,制度創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給水平低下。當務之急是提高專業化水平,以便與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對接。

提高市場分工水平有兩種途徑。一是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和制度創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鼓勵專業化的生產和服務,爲個體私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服務。根據命題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產業,也應該是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選擇以農產品爲核心的分工網絡。

二是融入臨近區域的分工網絡,即給發達區域“打工”。因爲在經濟發展初期或工業化前期,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支付交易費用和學習成本,也難以承受爲集中人口而進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費。而此類區域勞力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可選擇有資源稟賦或內生比較優勢的臨近區域,爲其提供配套生產或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勵企業向專業化發展,通過產業集聚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業家的管理素質。

區域模式3:人口較少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人口較少,無論是否集中,從理論上講都難以獨立形成一個合意的分工網絡。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區域在某些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以便融入發達區域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在積累了一定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經濟環境得以改善後,在分工網絡上可以逐步擺脫對地理交通條件的依賴,從而逐步與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區域進行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重點扶持有一定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併購、擴張,帶動其他企業形成連鎖效應和學習效應。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着人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隻“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國富論》讀書筆記6

我對經濟學的認識向來籠統而寬泛,我們說《國富論》是西方經濟學的聖經,不如說他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的聖經來的準確。通讀《國富論》,斯密大致想告訴讀者的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致歷史及其中的規律,並且告訴我們要如何才能使得一個國家健康得走向富強。個人覺得,在《國富論》中是有一些符合當時英國社會的問題,然而正如編者所說,這畢竟是3個多世紀前的作品了,畢竟會有一些對於現今世界來說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書中出現,然而讀完《國富論》後,我還是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首先,社會分工導致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因爲工人們能夠更加熟練而專心地做某一件事情。然而斯密認爲,人們在分工前,在各行業表現出來的天賦差異是很小的,相反,practice、makes、perfect,人們在社會分工才能上的不同是分工的結果。因而我認爲,從倫理學上說,不同職業之間的歧視是不合理的,術業有專攻,要是在原始社會,不同職業之間的`差別也只是物物交換時交換的物品不同罷了。另一方面,我本以爲人們的天賦可能是存在很大差別的,比如有的人說我不喜歡學數學,不喜歡這個那個的,我分析個人經歷及對周圍人們行爲的思考後認爲,這些只不過是藉口罷了。人們是不存在譬如“我學不好數學”的說法的。只不過是你在從事某項工作初期,是否有所成,是否得到褒獎,是否樹立了足夠的自信。當你得到認可後,一般情況下你會喜歡所從事的工作,從而更加多地練習,練習越多,越是精於之,漸漸地,便成爲了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或是能手。反之則越發認爲它枯燥無味,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漸漸便遠離這一行了。卡耐基認爲,人們在娛樂活動中和工作中都能得到樂趣,然而那些只能在娛樂中找到樂趣而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的人是可悲的,因爲他將在生計中掙扎而並不快樂。

斯密認爲,社會要發展,市場就要廣闊,市場要廣闊,交通物流就一定要便利,這樣纔能有足夠的洞來填滿人們不斷提高的生產效率(或者說分工程度與交換價值)。

第二,此書給了我關於貨幣的一個新的認識,雖然還不全面,然而我卻不由得對手中着看似理所當然的紙幣的存在感到驚歎。

斯密認爲,貨幣是一種每個人都想拿來交換的東西(不得不說,每個人內心對黃金髮自內心的喜愛的確爲經濟的繁榮帶來了益處,且碰巧的是,黃金還很易於分割)。而紙幣代替金銀成爲貨幣的方便之處在於紙幣制造費用比鑄幣便宜且鑑別假幣比鑑別黃金純度簡單。人們對紙幣的信任,是建立在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上的,而這一信任的普遍達成從某方面說也是來之不易的。

第三,說到貨幣,我們便不得不說財富。貨幣與財富是緊緊相關但卻完全不同的東西。財富是與消費這個動作緊密關聯的,財富的目的就是爲了消費,也就是說,消費品,其實就是財富,一切可以被耗損成爲垃圾的東西就是財富。換句話說,要是黃金除了當作貨幣沒有任何作用(首飾珠寶業)且不會耗損,那麼採金業所創造的社會財富就是零。然而就算是紙幣會被耗損,因而貨幣就像是一個國家的消費品,一臺汽車一樣,國家要用它,所以造幣業工人勞動生產的紙幣可否認爲是國家的消費品呢?但貨幣很定不是市場的消費品,因而貨幣只能代表購買力(在某種信任下),而不是財富。所以貨幣的價值,應該總是與國民生產的價值相匹配的,否則貨幣價值便會改變。

此外就是作者對發展國家的一些看法,物流通商業,做國內物流最能促進國家的發展,而幫其他國家做物流,商人只能得到的是資本利潤,卻爲其他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基於前面對財富的解釋,我們應該可以像這樣理解,爲什麼像阿富汗,非洲,阿拉伯地區這樣盛產鑽石,金銀以及石油的地方卻很難發展爲富足的國家,因爲他們國內生產的可供消費的食物,布料是很有限的,國家大量收入來自少數產業,導致貧富懸殊大,社會總體進展緩慢,貨物供不應求,大量依賴進口。

個人在書中的另一個體會是關於法律的,在說道法定最高利息時說道,制定過低的利息容易使大多數人作出違法行爲,因而我認爲,法律該是保障大多數人的行爲而限制少數人的行爲。

是故法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制定纔能有效執行。

書中一句話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在爲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尋找最有利的投資機會,雖然他主觀上是利己的,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必然會把資本用於最有利於社會的方面。”這是否意味着這也是最容易賺到錢的地方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作者對生產性勞動者明顯有偏愛傾向,然而在現今社會,物質條件不斷上升時服務也不失爲另一種消費品,或者是奢侈品,因而我不認爲女傭是非生產性勞動者,她的服務對繁忙的商人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它生產的價值也應用她的工資來衡量。

此時我發現,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心理學是5門十分有關聯的學科。

《國富論》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學很多方面,很多部分我很難看懂,例子不足無法理解,故希望以後能在一些教材中對經濟學有進一步的瞭解。那時再看國富論估計會明白更多其中對錯。

《國富論》讀書筆記7

如果要從本章中抽出主幹,我想是:“分工現象”以及“分工的意義”的結合體。此二者構成本章的主要內容,是清晰可辨的,然而並無法將二者截然分開。

一開頭,亞當˙斯密就說:“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處指導勞動或應用勞動時所用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結果。”我想,這是本章的核心思想。作者展開分工的優勢,以便其後章節的論斷。

接下來,作者開始例舉分工現象,首先是對“不重要的製造業”和“更重要的製造業”這二者所體現出來的分工現象的區分。他質疑“一般的設想”,即“分工是最完全地實行在某些極不重要的製造業上”。但並未糾結於此問題,並沒有提供證據來證明這一命題是錯的。而是給了我們一個視角,也即:“從這些不重要的製造業中,我們可以對這種分工現象一覽無遺。”因爲此類製造業工人少,各個不同部門的人往往集中在同一施工所。

再接下來,作者舉了個更具體的例子,即“針製造業”。這是一種極微小的製造業,可在操作上,工序上卻並不簡單。正如作者所言:“一個工人,如果沒有受過這種職業的訓練,是不知怎樣使用這種職業上使用的機器的。”再如:“計抽線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這些已爲我們展開了製造業上分工的場景。此即爲“分工現象”而這部分文字裏所着重要體現的應當是分工之意義。文本中有這樣一段話:“這十個工人(分工情況下),每日可以成針四萬八千枚以上,一人一日,可以成針四萬八千枚的十分之一,那就可以說是每人每日成針四千八百枚。如果他們分別獨立地工作,其中任何人都不熟習一種特殊的業務,那麼他們不論是誰,漫說一日二十枚,就連一枚也會制不成。”

我想,這其中體現出“規模生產”的意思。如此的分工,只有在大規模生產之時纔不至於浪費成本。進一步的我們或許可以說:“在社會契約達成的情況下,人們進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如同作者接下來所言:“在每一個進步的社會內,農民往往就只是農民,製造業者往往就只是製造業者。”着這種分工愈加明顯和成熟,也便意味着這個社會更具生產財富的能力。

想來這也就是作者希望闡明的觀點,即分工的重要意義,即分工對於財富創造的積極推動力。

依我看來,這也確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傾向了。

在後面的內容中,作者又闡明瞭分工之所以促成這種作業量提升的原因。依作者所言,當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第二:由於從一種工作到另一種工作,對通常會損失掉的時間的節約;第三:適當機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節省勞動。

其實這部分內容又可歸於“分工的意義”之中去。分工的情況下,自然界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規律便會開始發生作用——分工使得生產力提高,且易於掌握操作的技巧,反過來這種經驗的積累又是推動再發展的力量。是進一步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結論:應促進社會合理、充分分工,進行社會化生產。

我們雖明白分工之意義,然而真正要使得分工得以充分的實現,卻並非易事,因爲這需要社會的合意。或者說需要一種社會的默契。然而,這又建立在信息充分被接受的前提之下,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想讓分工更爲合理有效只怕不可能。

《國富論》讀書筆記8

沒想到英國的《國富論》和美國的《獨立宣言》都發表於1776年,他們都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個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一個促進了美國的誕生。

其實在我今天看來最值得學習的要算是作者的觀察力、思考力、概況力,他搜索瞭如此豐富的資料,又如此敏銳地發現了規律,而且還如此精煉地做出了概況。其中有關“社會分工的作用,貨幣起源與發展,影響工資的因素”的分析在我讀來真的是思路清晰、通俗易懂。他巧妙的將政治、歷史、經濟甚至是哲學結合起來,無愧乎獲得“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的稱譽。亞當斯密於239年前就提出了社會的的分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觀點,於239年前就倡導自由貿易,足見其非凡的觀察力、思考力及預見性。

當然,在今天我們看來“完全的自由貿易”有其弊端,從紐約金融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再到xx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足可見市場是會有失控的時候。因爲企業或者人性吧,在有利可圖時是不會主動罷手的,所以太多資金投入到某些看似有利可圖之處時便醞釀成了一場危機——利潤已經到達頂峯時所有人便無利可圖了,此時再掉頭時因資金量太大、所需時間較長便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大多數人的貪婪性、盲目性,註定市場也會偶爾成爲“瘋子”。另外,從某種角度而言,確實存在某些野心家,他們企圖壟斷其他國家的市場,如果他們的野心一旦得以實現將會使得被壟斷國家在該行業方面的研究、發展處於停滯或者中斷的狀態,是不利於該國科技、教育發展的。所以,適當限制某些產品的進出口是爲了本國的發展着想。儘管,亞當斯密點到了政府特殊情況下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是有必要的,但是總體而言他將貿易的完全自由化的好處過分誇大了,也可能是他對我們人類的期望過於理想化了——世界連成了一體竟然出現瞭如此之多的爲投資而投資,爲先富而投資的沒有實際社會生產意義的行爲!

但是,我又想,或許金融危機也是件好事,讓那些盲目者、貪慾過重者來幾次教訓,只是此種教訓似乎太慘重了——政府可能要垮臺,國家經濟實力可能要大大衰退,因此沒有哪個政府敢於冒這樣的風險吧?

另外,我想問問,什麼是“財富”?對於國家和對於個人而言是一樣嗎?

僅僅是所擁有的金錢或者所生產的商品?美麗的自然環境算不算?國民的高素質(身體與文化)算不算?保護現有的美麗環境就等於節約了將來治理環境污染所花費的大量資金,等於減少了國民的因污染而導致疾病的醫療開支,美麗的環境其實就是難得的旅遊資源;國民文化素質高,講道德、懂法制,犯罪率自然低,對社會的破壞性也就低了,國民身強體壯,自然可以更好地工作(生產)。如果國家對於“財富”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推行的政策也自然就會發現變化的。

在國家而言,貨幣、經濟總產量、消費能力、資源的佔有量、教育的水平、科技的創新能力、國防的實力都是財富。但是對於國民個人而言,往往許多人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那就是所能佔有資源的能力,其實質就是有錢。如果真有利可謀(尤其是暴利),國民個人(其實也可以指企業)往往不會在乎犧牲眼前的環境、或者他人的、國家的利益,因爲他們賺了錢就可以去享受惡劣環境中相對較好的生活,甚至可以帶着資金去國外享受(如果他們感覺國內不好,如果國內被他們破壞夠了)。其實對於國民個人而言,國防開支便是財富的損耗,要是國家將這部分費用用來投入教育、醫療、法制、環保,那社會整體環境很快就會進入良性循環。多次的國家之間的戰爭,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損耗了多少財富呢?看來地球上的國是否有必要都消亡而只成爲一個家?

《國富論》讀書筆記9

在國富論中,第四章起名爲論政治經濟學體系,可通讀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亞當斯密對重商主義、限制進口、出口退稅、獎勵金、通商條約、殖民地等涉及國際貿易的內容,可能在亞當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國家干預經濟的內容就屬於政治經濟學。

由於我所理解的政治經濟學更多的是強調國家與市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國家維持社會穩定及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各種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無法同意亞當斯密將自己所寫的第四章納入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在我看來,重商主義、限制進口等更準確而言應該歸屬於國際貿易的內容。

這裏有一個名詞解釋一下:

“重商主義——18世紀在歐洲受歡迎的經濟管理體現,它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一國的國力基於通過貿易順差——既出口額大於進口額所能獲得的財富,這是16、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者說經濟體系,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

這個理論目前依然有許多經濟學家引用,包括中國國內目前奉行的國際貿易政策。從具體表現上看就是,爲了維持貿易順差,一國政府會傾向於通過關稅(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稅(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獎勵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提高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實現出口大於進口的目的,達到吸收貿易逆差國的資本流入本國,藉以提高本國的資源條件,從而增加本國的國民總收入,以實現經濟的增長。

亞當斯密由於是堅定的市場經濟倡導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四章幾乎每頁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意思——重商主義提出的絕大多數的維護貿易順差的手段,都在某種程度扭曲了市場在資源調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從長期看都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國家應該減少監管,應該放手由市場自發調節進出口。也許是由於時代背景,也可能由於其他原因,亞當斯密並沒有完成對重商主義的批判,只是在字裏行間表達了與重商主義觀念不一致的思想和理論。

回到現實,回到本文所述的國際貿易體系,在我看來,國際貿易的最大作用和好處主要是兩個,其一讓市場擴大,其二促進了社會分工並使得生產效率提升。市場擴大比較容易理解,比如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產國,各種細分市場的商品,尤其是家電類產品(手機、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其主要生產地都是中國,如果沒有國際貿易,中國已經形成的生產體系就會出現生產過剩。所以對於目前的中國而言,因爲國內的生產體系已經形成,我們已經建立並形成了自己的工業體系,短期內實現改變不是太現實的事情,所以相比於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中國都更需要國際貿易的自由但又有序的發展。但是否意味着我們必須要追求貿易順差呢?我的觀念是,貿易順差來源於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由於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我國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也有限度,貿易順差用最簡單的言語表述就是,我們通過勞動及資源投入,生產出來了商品,但本國消費不完,那麼就出口到外國,而外國給予的是本國無法流通的紙幣,其實這種貿易順差實現的外匯儲備,類似一種債券。也就是逆差國用債券,購買了順差國的各種商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短期看順差有利,但長期看,貿易順差就如同幾個世紀前的殖民地一般,順差國就是逆差國的殖民地。

更簡單的說,我反對維護貿易逆差,從社會分工的角度,出口等於進口是對一國人民最公平和合理的勞動獎勵。

除了順差逆差外,關稅、出口退稅等都可以單獨成文書寫,本文不做累述。

希望看完本文,你對重商主義有所瞭解,對國際貿易有初步認識,最好能理解貿易順差的意義和缺陷。

《國富論》讀書筆記10

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雖說亞當斯密並不是經濟學說的最早開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許多也並非新穎獨一無二,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和系統的經濟學說,爲該經濟學邁進現代科學的路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國富論》被譽爲西方經濟學的聖經,也可以說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全書一共分爲五卷,第1卷主要內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勞動力生產能力的原因,分析國民財富分配的原則。勞動力和生產方式與生產能力這些是經濟學的一些基礎定理的應用基礎和概念基礎,相當於數學中的基本定理和公式符號。前三章討論分工和分工的起因以及分工受市場範圍的限制,闡述了合作分工的優點和侷限性。分工使相同人數下的勞動者得以完成多於沒有分工時的工作量,其原因如下:

第一,一個特定環節的工人既能得到提升;

第二,免除了在不同類型工作之間來回轉換耗損的時間;

第三,大量精簡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勝任多個人的工作。

第四到第七章,講了貨幣的起源、發展,市場價格與自然價格。

先後有各式各樣的物品被人們用來當做交換媒介,印度某些沿海地區把貝殼當媒介,至今蘇格蘭的某個鄉村還保留着以鐵定爲媒介來換購麥酒和麪包的習慣,這個被稱作一般等價物,但是隨着歷史和文明的發展,一般等價物逐步向貴重金屬演變。至今,其已經經歷了到紙幣和電子貨幣的演化過程。之後,亞當和我們討論了工資、利潤和地租。勞動工資必須隨國家整體財富的增加而增長,勞動者收入的增長也是國家財富的增加,社會財富的增減影響勞動者的工資和資本利潤。某一行業內,增加投資,勞動工資則相對提高,但資本利潤降低;反之,勞動工資降低,而資本利潤卻相對上漲。提供地租的生產物與間或提供地租的生產物二者價值比例之變動。

第2卷是討論資本的性質、積累方式,分析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取決於工作的性質。亞當說了其中有兩種資本使用方法能夠使投資者取得收入或利潤,第一種,使用資本進行生產、製造或購買產品,之後將產品售出,從而獲得利潤,即爲最簡單的價值增值;第二種,使用資本對土地進行改良,購買生產者所需要的機械或工具,或用於購買不用更換主人或不必再次流通就能產生利潤的東西。

第3卷是介紹造成當時比較普遍的重視城市工商業,輕視農業的政策的原因。雖說作者的觀點受到當前時代的一些侷限性,分析的內容也基於過去的背景,但是他分析的邏輯和思路都值得我們如今學習借鑑。

第4卷是列舉和分析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各種經濟理論。是關於政治經濟學體系的討論與闡述。作爲政治家或立法者的科學之一部分的政治經濟學,提出了兩個不同的目標:

一是爲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活資料,或者說讓人民自己能夠獲取這樣的收入或生活資料;

二是爲國家和社會提供充足的收入資金,從而保障社會公共服務的正常運行。

第5卷是分析國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爲全民還是隻爲少數人服務,如果爲全民服務有多少種開支項目,各有什麼優缺點;爲什麼當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國債,這些赤字和國債對真實財富的影響等等。作者說明了國家支出在國防等方面支出的重要性。

不可否認,國富論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有着十足的借鑑意義,但是西方經濟學的政治背景和歷史發展背景都和我國不盡相同,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盲目推崇。中國的“高增長、低通脹”經濟增長模式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奇葩。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是與貨幣通脹(商品流通市場價格)呈對應關係的。也就是說高速的經濟增長必然會使貨幣發生通脹。然而,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缺與之不經相同。亞當所謂的看不見的手“市場”也會存在着各種市場失靈的情況。所以說經濟學是一門探索真理而並非是真理的學科。其中的推論能解釋經濟現象卻不能預測所有的經濟事情。故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發揚我們不懈奮鬥、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幫助國家和學科能更好的發展。

《國富論》讀書筆記11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6秒,在朦朧的煙霧中,在千萬同胞的期待中,我國的第一艘宇宙飛船終於成功發射。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又向未來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發展的新時代更近了一步。

14年後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發上,專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這本《國富論》,竟情不自禁地把它與祖國的復興之路結合起來。

《國富論》是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專着。這本專着共爲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爲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程做了系統的描述,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從《國富論》中文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由主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國的今天,脫離了計劃經濟也不過三十年,與英國將近三百年的自由經濟意識還無法相比,東部開放的海城市還好,西部地區則明顯的體現出落後,不但經濟落後,思想也落後,表現命令不到絕對不作爲的慵懶心態,與沿海開放區的那種創新思想大相徑庭,這也是西部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動,就會落後。

有人認爲中國是一個難以創新的國家,可是少年強,國則強,少年弱,國則弱。中國沒有因爲別人的評論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從來沒有放棄過追夢。因爲它深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只要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就會成功。就算失敗了也要再爬起來,因爲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就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

《國富論》讀書筆記12

在一個美妙的午後,筆者有幸瀏覽到現代經濟學之開山之作,《國富論》,筆者便懷着幾分激動與崇敬之情開始了這一次的神遊之旅。需要在那裏在那裏說明的是,富論》的首次出版標誌着經濟學作爲一門獨立學《國富論》的首次出版標誌着經濟學作爲一門獨立學需要在那裏說明的是,《國科的誕生,亞當斯密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爲“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亞當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爲科的誕生,亞當斯密也因此聲名顯赫,被譽爲“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手《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手,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貨幣。再由貨幣解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換,由交換而產生交換媒介,貨幣。再由貨幣解析商品價格及商品價值,以及價格的構成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進而聯繫析商品價格及商品價值,以及價格的構成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進而聯繫整個政治經濟體系,闡述其內在聯繫。整個政治經濟體系,闡述其內在聯繫。《國富論》作爲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理論,也正因《國富論》作爲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理論,也正正因如此,它有許多發人深思之處。而筆者對於《國富論》中“分工”觀點尤爲感爲如此,它有許多發人深思之處。而筆者對於《國富論》中“分工”的觀點尤爲感興趣。因此,本文也是筆者對於《國富論》中分工觀點的有感而發。因此,本文也是筆者對於《國富論》中分工觀點的有感而發。“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這是亞當斯密在第一章的開頭語。

爲了使讀者決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是亞當斯密在第一章的開頭語。爲了使讀者亞當更加明白分工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亞當斯密進而舉了扣亞當更加明白分工在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亞當斯密進而舉了釦針製造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由此,咱們也知道正因有了分工,同數量的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其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工作量。其分工而日漸進步。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點,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要損失不少時刻。有了分工,就能夠免除這種損失。

第三點,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從分工開始,亞當斯密接下來談到分工的緣由:人類的物與物交換。正因亞當從分工開始,亞當斯密接下來談到分工的緣由:人類的物與物交換。正因人類有物與物交換的意願、需求,繼而產生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又引起更大範圍的物與物交換。在那裏亞當斯密談到亞當談到“的物與物交換。在那裏亞當斯密談到“例如,在狩獵或遊牧民族中,有個善於製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製成的弓弩與他人交換家禽或獸肉。

結果,他發覺,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製成的弓弩與他人交換家禽或獸肉。結果,他發覺,與其親自到野外捕獵,倒不如與獵人交換。正因交換所得卻比較多。爲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製造弓弩爲業。於是,他便成爲一種武器製造者。另有一個人,因長於建造小茅房或移動房屋的框架和屋頂,往往被人請去造屋,得家禽獸肉爲酬。於是,他發覺,完全獻身於這一工作對自我有利,因而就成爲一個房屋建築者。同樣,第三個人成爲鐵匠或銅匠,第四個人成爲硝皮者或製革者。這樣一來,人人都必須能夠把自我消費不了的自我的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拿來換得自我所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得自我所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這就鼓勵大家各自委身於一種特定業務,使他們在各自的業務上磨練和發揮各自的天賦資質或才能。”

《國富論》讀書筆記13

在20xx年東南大學圖書館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借閱量經濟學類著作的排名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穩穩排在第一,而充斥了這個排行榜的書幾乎清一色的全是各個學科的輔導書,在這個應試教育橫行的年代,亞當斯密大人在300多年前爲市場經濟留下的財富直到今天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亞當99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爲《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99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爲敏感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爲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亞當斯密於1759年和1776年分別出版了《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兩部聞名於世的著作。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詳細闡述了人的行爲的優缺點、責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爲出發點的道德價值體系;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構建了一個以人的利己心爲出發點的經濟學價值體系。後來,德國的斯卡爾欽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學及作爲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難題”,即《道德情操論》中的利他與《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難在商品經濟領域中實現統一。這樣,關於“斯密難題”的爭論至今衆說紛紜,觀點不盡相同。

雖然這本書被說成是經濟學的著作,但經濟永遠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正處於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時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夠得以實現,也許今日世界的版圖會大不相同,而英國政府恰恰選擇了目光短淺的作法,致使美國獨立。亞當斯密認爲:英國作爲一個國家,完全沒有必要把國都侷限於英格蘭本土,而應該對帝國版圖內一切地區平等看待,哪裏交的稅多,哪裏的議員數量就應該多,最後整個國家的首都都可以遷到交稅最多的地區,如果這一理想實現,恐怕現在的美國就會是一個大的英國。

另外,關於殖民地管理,也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瞭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場。據亞當所述,東印度公司這樣的殖民地公司與政府的關係並非象我們所想象那樣。實際上,這樣的公司是欺上瞞下,一方面騙取政府信任,獲得鉅額貸款及貿易獨佔權,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壓當地人民,結果是:英國政府一點都沒有從這樣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處,而印度人民更是損失慘重。那麼,錢財到哪裏去了?都被東印度公司的人貪腐化浪費掉了。簡單地說,就是整個世界並沒有從這樣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並且這樣的政策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使世界變得貧窮。所以,戰後的反殖民運動有其天然合理性,縱使對英國這樣的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來說,反殖民運動不但不是一件壞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再有,就是關於中國的表述,當時,正是中國的所謂康乾盛世,確切地說,是乾隆朝最富裕時期,而亞當並沒有來過中國,卻已能從兩國的經濟政策當中看到中國的“虛胖”,他說中國總體雖然似乎很富,但是論及單個國民的工作生存條件以及個體收入,已經遠遠比不上英國,而且這樣的政策必定會壓抑個體的積極進取精神,而英國的政策是當時最好的政策,每個國民都在政策中看到對未來的希望,所以遲早有一天,中國一定會被英國打敗,中國一點都不可怕。果然不出所料,幾十年之後,1840年的害人的物品戰爭,英國就給了中國以教訓,直至此後的幾十年,是一連串的戰敗與恥辱。這就是歷史的宿命。

《國富論》讀書筆記14

亞當斯密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他關於市場機制的論述已成爲經濟學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間一直被視爲“至聖先師”。但是,斯密在天堂過得並不開心,人們崇拜他,談論他,但是卻並不瞭解他的思想真諦,只是用他的某個思想來爲自己服務。《國富論》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過程做了系統的描述。亞當。斯密第一次對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系統的研究,創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把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後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鬥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臺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第五編,亞當。斯密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

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着牛羊羣的出現,產生了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爲之辯護。他說,"文官政府是爲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爲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爲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後,斯密將演進描述爲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後來稱爲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爲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可見,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斯密死後,人們把《國富論》奉爲經濟學的聖經,把他關於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爲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爲災難。

《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要研究什麼是財富和如何增加財富的,即如何“富國裕民”的。以後的經濟學家把斯密的思想簡單地概括爲三點:第一,追求財富增加是每個人和社會的目標;第二,利己是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即人是經濟人;第三,市場上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把個人利己的行爲引導向有利於整個社會,即經濟中的自由放任。這是現代人對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經濟學發展而來的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原則。

《國富論》讀書筆記15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爲《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個性地混合在一齊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潛質,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潛質,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爲敏感的。

他像之後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着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爲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爲圖書館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構成了我們這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國人對《國富論》並不陌生,但多將它看作有二百多年曆史的經濟學說而束之高閣,除了高校經管類學生被導師要求閱讀之外,普羅大衆看過這本書的估計不多。

《國富論》全書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能夠說既是一部經濟學的百科全書,也是經濟學的一部奠基之作。雖然它體系龐大,資料廣泛,但首尾一貫,結構嚴密。全書始終圍繞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

財富的源泉是什麼?斯密在序言中開門見山地說:“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勞動是財富之父”,那麼,要增加財富,就得提高勞動效率,或者是增加勞動數量。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很詳細的論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是管理的時效性或者生產設備的創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能夠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能夠使勞動專業化,能夠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爲發明和改善機械帶給契機。最初的蒸汽機比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個兒童來開啓和關掉汽鍋。有一次,有一個按活塞的小孩,正因幹得久了,就“懶”中生智,把開閉汽鍋的舌門把手,用一條繩索系在機器的另一端,讓舌門隨機器的戶外而自動開閉。這個笑話,成了蒸汽機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談。再觀現代工廠的生產不就用事實證明了分工理論的重要性。汽車生產廠商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先生正因改變傳統的汽車生產車間生產模式爲流水線生產,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在競爭中擊敗對手而佔據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線作業不正是分工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嗎?

斯密認爲,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於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麼,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就等於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但是斯密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或是土地變爲私有,狀況就要另當別論了。正因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爲利潤和地租,被僱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生之後,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

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覺地由勞動價值論,轉到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上去了。馬克思把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叫做的“斯密的教條”,之後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如生產費用論、節慾論等,都能夠從它那裏找到思想源頭。斯密揭開了商品價值的神祕面紗,的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在價值問題上他又含糊其辭,舉棋不定,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模棱兩可的答案。之後的經濟學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種解釋對他們的胃口,便採納哪一種。甚至連那些勢不兩立的學派,也能同時從斯密那兒,找到本派發端的痕跡。

《國富論》篇章衆多,除了上方濃墨重彩的價值理論外,斯密還談到了貨幣、分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社會再生產以及自由貿易等學說。這些都有深遠的影響,但其中對世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18世紀,西歐的孟德維爾寫過一則寓言,講述的是一羣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開始,蜜蜂自私自利,愛慕虛榮,追逐榮華富貴,這時,整個社會欣欣向榮,人人安居樂業。

但是,當蜜蜂變得善良節儉,放下了奢侈揮霍的生活時,經濟卻反而一片蕭條,民生凋敝。最後有敵來犯時,無力抵擋,只好逃之夭夭。這則寓言,在當時被視作妖言惑衆的異端邪說。但一位意大利哲學家卻說得好:“誰要想發現真理,最好是成爲異端。”在斯密的《國富論》中,孟德維爾的“異端邪說”,貫穿始終,成爲構造其理論大廈的一根支柱。斯密娓娓道來: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義,人的大部分行爲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會利益往往被拋在腦後。但是,不期而然的是,這種行爲的結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個人殫精竭慮、刻意追求公衆利益時,更有利於社會。斯密把這種機制,稱作“看不見的手”。因此,斯密主張完全的自由競爭,認爲與其讓政府幹預經濟,還不如聽任市場調節來得有效。政府的職能,只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建立嚴明的司法機構;適當興辦公共工程和公衆事業,其他,則儘可無爲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對任何來自制度上的壟斷,都深惡痛絕。他極力主張清除關稅壁壘,實行貿易自由,撤消行會制度和專賣公司。

“在將近一百年後,斯密依然是經濟思想史上的巨人。”《大英百科全書》如是說。的確,《國富論》從面世到此刻,已經兩百多年了,但是,歲月未能將它塵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從前,熠熠生輝。比如,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西方國家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者對此一籌莫展。不少經濟學家就轉而求助於斯密的經濟學,夢想回到自由競爭的“黃金時代”,期望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創輝煌。這天的經濟學理論大廈,經過二百多年的精心構建,已經巍峨聳立,金碧輝煌,但如果沒有斯密的《國富論》奠基,那也但是是一座美麗的空中樓閣。作爲“經濟學之父”,斯密對政治經濟學的影響之大,是怎樣評價都不爲過的。甚至有人做過這樣的評論:“兩百年來經濟學家所作的工作,都但是是在爲斯密的理論打打補丁,抹抹油而已”。

《國富論》讀書筆記16

在經濟危機波及全球的當下,人們不斷的在迷茫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經過一次又一次迷失,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人們終於想起了從傳統經濟大著《國富論》中尋找真相的答案。可見國富論對現代經濟建設的指導意義非同一般,對引導人們走出經濟危機大有裨益,這也正是經典的永恆魅力。

《國富論》一書分爲;論勞動分工及分配,論財富的性質、積累和使用,論各國財富的增長方式,論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論國家財政這五大部分。其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便是第一章:論勞動分工及分配。

在第一章中,亞當斯密不斷的從提高勞動生產力高着手,再經過深入研究後他認爲勞動分工能使生產力成倍提高,並首次提出了勞動分工這一重要概念,同時,勞動分工也促使勞動生產專業化,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打破,勞動產品的交換迫在眉睫,而交換需要的媒介——貨幣也呼之欲出。產品的最終歸宿爲勞動資本、勞動利潤和土地地租三項。

勞動分工是的同樣數量的人,但生產的商品大大增加,這要歸於三個原因:異地,每個人只從事一種工作,能夠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在書中作者亞當斯密都不斷強調。第二:節約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第三:發明了一些機器,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那麼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麼,那是因爲在人類正在族羣中是禁止盜竊和搶劫,所以某個人想要獲得某種物品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勞動獲得,另一種是通過交換獲得,在族羣內,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於製造弓箭的人發現自己專心製造弓箭比自己打獵更有利,同樣的,善於造房的發現比專心造房比種田有力,於是分工產生了,交換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換能力即市場範圍的制約,因爲市場太小,勞動者無法用他們自己消費不完的剩餘勞動產品來隨意換得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產品。

在後面的內容中,作者又闡明瞭分工能促成這種作業量提升的原因。依作者所言,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

第二:由於從一種工作到另一種工作,對通常會損失掉的時間的節約;

第三:適當機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節省勞動。

其實這部分內容又可歸於“分工的意義”之中去。分工的情況下,自然界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規律便會開始發生作用——分工使得生產力提高,且易於掌握操作的技巧,反過來這種經驗的積累又是推動再發展的力量。是進一步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們雖明白分工之意義,然而真正要使得分工得以充分的實現,卻並非易事,因爲這需要社會的合意。

第一章:分工

分工是勞動生產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麼樣,只要採取了分工,在任何一門手藝裏,它都會給生產力帶來成比例的增長。

一般來說,在工業越發達的國家,分工進行的越位徹底。

其實整個社會就是由各種各樣的分工組合成的集合體。

分工提高生產力的原因:

每個人專司以致,提高了熟練程度。

節省了從一道工序轉換到另外一道工序的時間。

專注導致機器的發明。製造業

分工的結果:

分工使得各個行業的生產力成倍的增長,每個工人除了滿足自己需要意外還有大量的產品可以供自由交換,於是一種普遍的富足擴散和瀰漫到社會所有的不同階層。

哪怕一件最簡單的衣服,他的生產過程都是由無數的分工形成的。

第二章:分工的根源

分工是人類天性中的一種傾向的必然結果。這種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換,相互交易。

這種傾向只有人類纔有。

這種天性也許是人類的原始本性,也可能是理性和語言的必然結果。

由於我們相互是通過契約、以物易物和購買的方式來獲取大部分我們需要的相互幫助和照料,正是這種意向導致了最初的分工。

比如,因爲當每個人都專注於一項工作可以提高生產力,而每個人多餘的產量又能通過和別人多餘的產量交換來保證得到其他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於是這就鼓勵了每個人投身於某一特定的職業,形成分工。

在一個文明社會裏,一個人時時都需要爲數衆多的其他的人合作與支持。而如果把這種支持寄託於他人的憐憫和仁慈,那就只是徒勞。我們應該通過激起他的私心而博得他的歡心,向他表明滿足我們的要求其實是爲了他自己的利益。

技巧就是,絕不要向他們談論我們的需要,而是談論他們的利益。其實這是同一件事。

分工發揮了每個人的長處和短處,使得具有不同天賦的人們可以相互的取長補短,共享資源,這極大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第三章:分工受市場大小的限制

分工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個能交換的市場,所以分工的程度必然總是受到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即受到市場大小的限制。

當市場很小的時候,沒有人會全身心的投入一種產品的生產,因爲他不具備把生產剩餘的產物去隨意交換他所需產物的能力。

而運輸是決定市場大小的一個關鍵性力量,強大的運輸能力可以讓更廣範圍內的人更自由的進行交換。運輸通過決定市場的大小來決定分工的程度,進而決定生產的能力。

而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的運輸方法,所以那些開化的最早的國家都是位於沿海或者沿江。

《國富論》讀書筆記17

《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由亞當斯密於1767年開始著作,歷時6年,終於完成《國富論》第一稿。之後3年,又進行重新修訂,於1776年正式出版該著作。十年磨一劍,《國富論》在經濟思想史上構建了第一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關係的經濟學體系,被譽爲西方經濟學的“聖經”。在經濟危機波及全球的當下,反思經濟危機爆發的來龍去脈,很多人開始從傳統經濟學著作中找尋蛛絲馬跡。可見《國富論》等經典著作對現代經濟建設的指導意義非同一般,對引導人們走出經濟危機大有裨益,這也正是經典的永恆魅力。

《國富論》一書分別由:論勞動分工及分配,論財富的性質、積累和使用,論各國財富增長的方式,論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論國家的財政這五大部分組成。

在“第一章:論勞動分工及分配”中,亞當斯密從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着手,經過深入研究後他認爲勞動分工能使生產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勞動分工”這一重要概念。同時,勞動分工也促使勞動生產專業化,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被打破,勞動產品的交換迫在眉睫,而交換所需的媒介——貨幣也是呼之欲出。產品的最終歸宿爲:勞動資本、資本利潤和土地地租三項。 在“第二章:論財富的性質、積累和使用”中,亞當斯密開創性地把資產細分爲用於消費的資產(維持日常生活的產品)、固定資本(機器和設備)和流動資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貨幣),這樣深刻透徹的見解史無前例。另外,亞當斯密還劃分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剖析了人們的借貸行爲,分析了資本運用方法的不同對生產性勞動產生推動作用的差異。

在“第三章:論各國財富增長方式”中,亞當斯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給歐洲各國帶來的社會結構上的巨大變革出發,研究其財富增長方式的變化。主要有以下三個觀點:

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農村的興起推動城市的進步,最終加速國家財富的增長;

第二,地主兼併農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於改良,更不利於生產方式的改革,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地主不願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權利、地位和財富);

第三,都工商業的增加與富裕,對農村的改良與發展有三大貢獻——首先,爲農村的土地生產物提供一個巨大而便利的市場,從而鼓勵了農村土地的開發與進一步改進。其次,城市資本轉入農村,爲土地的改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最後,還有一點往往不爲世人所注意,卻是最重要的:農村居民一向與鄰人爭鬥,對僱主依附。工商業的發達,逐漸使他們獲得秩序、組織、個人的安全和自由。

在“第四章:論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中,亞當斯密總結了不同時代產生的兩種不同的關於富國裕民的政治經濟體系:

其一,爲重商主義,是18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種經濟政治體制。重商主義者認爲一國的國力基於通過貿易的順差——即出口額大於進口額——所獲得的財富,相應的重商主義政策下兩大主富國裕民的途徑就是限制進口(關稅壁壘)和鼓勵出口(出口退稅)。而亞當斯密卻在本書中抨擊了重商主義,他更提倡自由貿易和開明的經濟政策。

其二,爲重農主義,重農主義由十八世紀50~70年代的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學派(重農主義學派)提出。重農主義者以自然秩序爲最高信條,視農業爲財富的唯一來源和社會一切收入的基礎,認爲保障財產權利和個人經濟自由是社會繁榮的必要因素。同樣,重農主義也有其明顯的侷限性,也不爲亞當斯密所倡導。

財政問題可謂是國之重中之重,也是一個很繁瑣的難題。爲此,亞當斯密在“第五章:論國家的財政”中對於財政難題提出了自己的構想。首先,他確定了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原則,把政府的職能界定爲:抵禦外敵入侵、維持社會秩序和建設部分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國民;同時,提出了著名的四項徵稅原則:公平原則、確定原則、便利原則、經濟原則。

《國富論》共五篇內容,其中第一、二篇爲基本經濟理論(增加國民財富的兩條途徑),第三篇爲經濟史(佐證兩條途徑),第四篇爲經濟思想史(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第五篇爲財政專題,總的概括爲:兩條途徑和一個保障。《國富論》主旨是富國裕民,而增加財富主要有“兩條途徑和一個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換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靠資本積累和資本合理運用來提高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的比例;在實現這兩條途徑的過程中,堅持經濟自由主義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