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社戲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2.31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魯迅社戲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魯迅社戲讀書筆記

魯迅社戲讀書筆記1

當我看完《社戲》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後,我閉上眼睛,彷彿看到12歲的魯迅正和小夥伴們看戲,他們有說有笑,還喝着豆漿,笑容掛在臉上,享受與夥伴們玩耍的時光。

童年的多姿多彩,少不了朋友的陪伴。我想起《社戲》的最後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那夜的戲並不真正很好看,只能看到臺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那夜的豆並不真正很好吃,更本比不上別人那香甜可口的豆子。但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下,只有友好的朋友。

看戲時,大家一會兒討論小旦的動作,一會兒罵老旦的歌,最差的戲也會變得更加精彩!因爲有了夥伴。煮豆時,大家說笑打鬧,還把豆殼拋到河裏去,窩在一起品嚐,最壞的豆在會變得更加美味!因爲有了夥伴。讀着,讀着,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趣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暑假,我只有7歲,媽媽讓我參加了一個夏令營活動,是到農村體驗鄉村生活。一到農村,我和夥伴們就像一羣脫繮的野馬,在草地上狂奔、打滾、呼吸新鮮空氣。穿過草地,便看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中還有成羣結隊的魚兒在暢遊。我們不等老師的同意,便紛紛跳入水中,水沒過了我的肩膀。“去抓魚!”有人提議,大家連聲贊成,可是,魚沒有抓到,卻一腳踩進了泥巴地。“看!”就在大家玩得熱火朝天之時,吳天亦喊了一聲。我們順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見一頭無比巨大的水牛也在這條溪上洗澡!我們哭笑不得。

那句含義深刻的句子,透出了作者——魯迅懷念童年的濃情。我的童年還沒有結束,我要去珍惜它,讓它變得更加精彩。去交一些朋友,知心的朋友,這樣,你就能跟她一起分享快樂,承擔痛苦,從此你的童年就不再單調了。

魯迅社戲讀書筆記2

我曾讀過不少魯迅的作品,比如《孔乙己》《藥》《狂人日記》《風波》等,裏面有許多鮮明的兒童形象,但都以被“吃掉”來反映當時破敗的封建思想。但讀完《社戲》後,裏面的兒童卻讓人體會到了一如反常的童真。

這裏的孩子們都十分自由,被魯迅這樣一個在封建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稱爲“樂土”。孩子們對他進行了無微不至的體貼與照顧。這裏也沒有各式各樣的規矩。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絕沒有一個想出“犯上”這個詞來。相對於城裏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來說,鄉村生活無不是新鮮有趣的。

在這些聰明活潑的孩子中,最有趣的就是雙喜了。他聰明、能幹、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且反應敏捷、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充滿自信,既有組織力又有號召力,是當自無愧的孩子王。魯迅之所以能看上社戲,主要是因爲雙喜出主意、打包票。可愛的不只是孩子,還有這裏的成年人。比如六一公公。雖然寫的很少,但僅有幾筆卻勾勒的十分準確。寫出了他的寬厚、淳樸。孩子們偷了他的豆,他非但沒有責罵,還請孩子們吃豆。沒想到聽了魯迅的一句“很好”,便激動起來,得意極了。

魯迅回憶往事,只是慰藉自己的心。雖已是二十年後,但人民還是和以前一樣麻木、封建愚昧,過着居無定所的生活,那到底人們的美好世界丟在了哪裏?就在二十年前的平橋村,在六一公公身上,在雙喜和那些孩子身上。

魯迅社戲讀書筆記3

“故鄉的歌是一隻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裏的揮手離別。”----題記

美的自然環境

讀《社戲》這篇課文,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濃郁的鄉土氣息,恰如一曲田園牧歌迴盪在我的心中。作者筆下的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很少受到世俗的“污染”,更多的保留了自然的純樸氣息,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那地方的美景別具韻味。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汽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有聲有色,情景交融,宛如身處童話世界,盡顯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美不勝收。鄉村世界彰顯出的柔情,那樣溫馨,又是那樣朦朧透明,彷彿給整個世界套上了一個柔媚而富有詩意的光圈。作者以其少有的抒情筆調,刻畫出了一個清新悠遠、如夢似幻的江南水鄉,帶有北京城裏的絕無僅有的神韻風致之美。

美的生活情趣

平橋村的“住戶不滿30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那兒卻是我的樂土,鄉下的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情趣。在這裏,我是公共的客人,可以得到不少的`優待,有小朋友陪我掘蚯蚓、釣河蝦,飽餐一頓,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們偷羅漢豆的活動,使我無比歡快,心曠神怡,這一切都充滿了童真童趣。這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多麼古樸的生活,多麼純樸的民風!

美的人情意味

“我”是一個遠客,所以極受村中人們的優待。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心細如絲,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好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體現了他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再多投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體貼他人的品質。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鬥是爲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走表現他熱情好客的性格,體現了老師厚道的農民本色,在這臨海的小村子裏,自然與人情融爲一體,人情之脣,不如山水一樣,令人沉醉、感動。

平橋村不僅是我的樂土,更是魯迅先生精心營造的桃花源,借《社戲》來構建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他對故鄉的割捨不斷的複雜情感,已經融入血液,深深植根於心田。故鄉的景、事、人同樣也聚焦於作者的心理感受:嚮往熱情美好、淳樸的人際關係,憧憬正直無私、美好和諧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作者抨擊都市,盛讚農村社戲,所潛心抒發的就是對假醜惡的厭惡,對真善美的追求。

魯迅社戲讀書筆記4

魯迅的社戲分爲兩個部分,而我更喜歡後一個部分,他主要描寫了“我”在趙莊看戲的感受和經歷,裏面有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孩子形象的一個塑造。孩子們遠離“名教”世俗,沒有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化,他們兒童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保留着一顆自然純潔的童心。對來自書香門第的“我”親若一家人。來了遠客,農家的.孩子都來陪伴遊戲。我們一起放牛捉蝦、搖船摘豆。釣到一大碗蝦自己決不吃,照例全要送到客人嘴裏,這體現了農村孩子們的熱情好客。但當看到客人不會放牛,連走近牛身都不敢時,他們卻毫不客氣地嘲笑起來。這說明了孩子的本性純真,絲毫不受到禮教的束縛,敢於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社戲對雙喜和阿發的塑造,讓我感受到比如說雙喜,當外祖母和母親不放心一羣孩子去看戲時,他一口氣說出了幾條理由來“寫包票”,這正體現了雙喜很聰明並且有主見,具有很強的領導才能,而正是因爲他的幫助“我”才能去看社戲。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雙喜的熱心和淳樸。在看戲時他的品評都是孩子氣的天真、活潑可愛,他沒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也沒有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他在這裏盡情的釋放着自己的天性,坦誠的對別人,不像城裏的孩子那樣會拘束着自己。阿發的形象由偷“羅漢豆”這一場景得到了表現,偷羅漢豆之前在夥伴問偷誰家的“羅漢豆”時,,他先上岸調查一番,偷豆時考慮到阿發的娘可能會發現,最後便決定偷自家的,因爲自家的“羅漢豆”長的大的多,從這一細節我們可以看出,阿發的真誠無私。

除了對孩子的塑造外,還有農村的場景描寫也同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彷彿映入我的眼簾: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橋、小巧玲瓏的划船。“我”和一羣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羣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嚮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同時更激起了我和農村孩子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在《社戲》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在描寫小夥伴們時,文字所透漏出的溫純與喜悅,在描寫田園風光的,透露出了濃濃的喜愛。文中最後一句話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於一九二二年十月,我想是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再看當時的人民處於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縛當中,人民仍舊處於麻木狀態,然而希望究竟在哪裏呢?在“樂土”上生活的童年夥伴們的身上,因爲他們有着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們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魯迅認爲只有這些人們身上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得以發揚光大時,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社會纔會真正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