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註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9.72K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下面由本站就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譯註讀書筆記,歡迎查看~

論語譯註讀書筆記

【論語譯註讀書筆記一】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爲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係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爲師,德高爲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教師的愛與衆不同,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起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將一隻只凝聚着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爲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爲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爲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爲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爲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譯註讀書筆記二】

近年來,伴隨着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對孔子的研究不僅是國內文化熱點,而且也成爲全球文化熱點之一。孔子作爲世思想閃爍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閃爍着人性的`光輝,體現了人類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發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註》是一本必讀書,裏面記載着孔子對於生活、學習、爲人處事的態度。下面我就着重說一我讀了這本書後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曾經這樣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和理解,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但是現在的學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溫故而知新作爲一種快樂呢?特別是現在的80、90後的大學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課後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我認爲是很難有人才的出現了,也是中國現在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相信中國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因爲中國人傳統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歡熱鬧,喜歡一羣朋友聚在一起玩、說說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歡吧。最後,“人不知而不慍”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後是希望得到別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爲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哪些形式)幹什麼?”子貢就說,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麼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別了。

對於這段話,我的理解就是作爲人,本質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而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爲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中體現出來的,那麼着能夠說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嗎?我認爲不,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可以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註》之後,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爲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論語譯註讀書筆記三】

我在《論語譯註》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譯註》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

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

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