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800字

學識都 人氣:2.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8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1

讀論語,感到收穫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一、《論語》既樸實無華又秀色可餐,白紙黑字,片言隻語就勾畫出了美好圖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醞釀凌雲壯志;“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描摹君子氣概;“仁者愛人,親親愛人”呼喚人間溫情。這些樸素而睿智的詞語使我的心靈乾淨明澈,引我走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

二、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年,我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對概念、句型的理解,這使我學得並不紮實,特別是英語……後來,我反覆咀嚼了《論語》,其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話語,使我受益匪淺。《論語》倡導的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這比任何一種學習法都行之有效。反覆咀嚼,如同在蒼翠的青橄欖中嚼出絲絲清涼:做事一定不能違背原則,不僅僅是學習,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三、思,然後明目標。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爲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它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爲怎樣的人?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纔是真正的智慧。前十天,我誇下海口說我知道一個半元音字母,結果我姐姐不信,偏讓我說出來,哎,這下可鬧笑了笑話。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思考,然後明確目標,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聖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讀《論語》,讓我們的心靈和諧飽滿,讓我們對生活有熱愛,有嚮往。因爲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說我已讀懂《論語》,但我從中悟出了很多知識、啓迪,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我還會堅持研讀《論語》,一點一滴的通透其心靈,使我的心靈芳香馥郁。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2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這個子貢,上一節課剛剛說到禮儀制度是靈活的,你就跳出來要躍躍欲試啊。

你這個小氣鬼,想把告朔儀式上的蒸全羊給撤了,那大夥祭祀結束後分肉,不就少了很多嗎?你這個搞商業經濟的,帳算得太精細了吧?一隻羊值多少錢?你算算,如果當官的都不把禮儀制度當回事了,這得多少錢?

孔子立刻把子貢教育了一頓。

子貢,你就是捨不得一隻羊,可我捨不得的是禮儀,你自己看着辦,哪個重要?

子貢不敢吭氣了。老師發威,你以爲他是病貓啊。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你現在見識到了吧。

論語的編者很有意思,立刻把子貢拿出來舉了個例子。

禮儀制度雖然可以靈活處理,但還是要有限度的。不是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底線在哪裏?這是個問題。

是要保證禮儀制度的完整性,以便可以給大家更好的教育嗎?

齊宣王易牛以羊,孟子沒有說什麼。子貢如果易羊以雞,和易牛以羊有什麼區別?家裏不富裕,難道還非得傾家蕩產買只羊啊!

同樣保證了禮儀的完整性,同樣可以提醒大家我們要重視禮儀,保證禮儀的威嚴。

顯然,理由並不充分。

論語的編者在這裏說這一句,除了承接上文,表達禮儀的靈活性,並同時表達出靈活的限制外,還想說什麼?在惜墨如金的論語裏,論語的編者肯定還安排了其他的意義,好和後面的章節銜接起來。

回頭再仔細看看,子貢去掉羊是爲了節約,而在孔子看來,是利慾之心在作祟,而利慾之心正是禮儀制度的大敵,多少好的理想就是壞在這個利慾之心上。

論語的編者巧妙的用了子貢的這個例子來說明,不要以爲善小而不爲,更不要以爲惡小而爲之。好像後面會說到的一句話,“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禮儀制度可以靈活處理,但其底線是不要有利慾之心,不要因爲有利慾之心而去改變禮儀,這樣會讓禮儀制度走向滅亡的,今天是一隻羊,將來就是整個禮制,皆可放棄。

不幸的是,孔子言中了。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3

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說明《論語》這本儒學中的“聖經”有太多太多的營養等待我們去吸取。

一翻《論語》我們一定會看到“仁、德、孝、學、禮、和、知”這七個字,它們整部論語的核心,更是整個儒學的核心。可以說儒學的核心是《論語》,而《論語》的核心便是這七個字,我們便要讀懂這七個字。

讀懂它們不容易,兩千多年來多少名人在思考這個詞題到今天也說不清楚,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

“仁”即愛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包括陌生人。這一點與墨家類似,但是儒學沒有一味的愛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說的便是這個道理。那些好人要愛,知錯能改的人要愛,唯獨犯了大錯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愛。愛人有限度,有底線,所以說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沒有底線。

“德”即道德,與道家有些相同之處。但道家提倡順其自然,但孔子認爲“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顯然孔子認爲道德不能順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論語》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拋棄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華。“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會讓我們終生受用。

“學”即思學,按照王守仁的話說是“知行合一”。這正是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學習祕決的高度概括並提純。

“禮”是“克己復禮”,這可以說是孔子被現代人指責的一個地方。在我看來,它其實是指不能越過的道德底線,“禮”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爲和諧,現代社會缺少這個,如同人人心懷“和”便不會鋌而走險去犯罪,不會對貪污抱有一絲幻想,不會爲了貪慾去侵略他國。

“知”便是“智”。正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水變幻莫測,飄乎不定。沒有實體,卻實實在在在那裏。有明,純潔,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麼令人捉摸不透,這便是智慧。

這七個字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頭,我也只在這海邊撿些貝殼暗自竊喜,卻可能永遠也見識不到這遼闊的大海。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幾句話,但是你們知道它出自哪裏嗎?它就是中國古代鉅著《論語》裏的第一篇。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們推崇爲經典,這是爲什麼呢?原來這本書,是後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國觀點以及他評價古代聖賢的言論,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簡單、卻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養準則。在古代這本書被視爲兒童的啓蒙讀物。

我讀完這本書後終於明白了它爲什麼被視爲兒童的啓蒙讀物了。書中有這樣幾大部分:學而篇,爲政篇,里仁篇······。這些篇目中的言論和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爲好學也已矣。“子夏的這句話意思是:”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這裏我還看到了一個叫孫敬的好學之人,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他刻苦到夜裏讀書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這樣他就不會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爲了一代鴻儒。如果我們現在學習都能有他的這股頭懸樑的勁頭,還有什麼學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書時,看一會兒就想去玩,真是慚愧!對,我也要成爲好學之人。只要下定決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這樣一句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意思是:”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讀到這裏我腦中立刻浮現了一個故事——《紙上談兵》。故事的主人公趙括把兵法背的滾瓜爛熟,談起打仗,他父親是趙國有名的大將都說不過他。可趙王讓他去帶兵打仗,他卻不會根據實際靈活變通,結果誤國誤民,慘死在戰場上。這又讓我明白了:我們既要成爲好學之人多讀書,同時也要學會靈活運用,做個會學之人,活學活用,知識才能轉變成智慧。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也希望同學們有空來讀一讀這本書,體味經典,對話聖賢,它會讓你終身受益,帶你走向不遠處的輝煌!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5

現代的社會裏,處處都應存在着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假期裏,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裏,蘊含着古代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着人民朝着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個個廣告裏的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新聞裏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着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裏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的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觀衆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裏排放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裏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着最爲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項目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着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爲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我看來,善於自省的人,即不容易一錯再錯,也不易固步自封,其好處是不言自明的。

在如何自省方面,曾子給出的答案是三省,也就是從三件事上多次進行自我追問,其一,做事,其二,做人,其三,做學問。首先要反思自己辦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其次是要反思做人,自己是否誠信,答應了人家的事情,有沒有說到做到……最後就是反思做學問,推及在工作中就是反思自己是否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

一個善於自省並能及時行動的人,將會有大作爲。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是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這是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職責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高爾基說:"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能夠每時每刻做些有意義的事。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一樣。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爲他們明白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纔不會虛度人生,生命就有意義。

對於醫務工作者來說,這兩句話的指導意義是淺顯而又深刻的。治病救人是我們的天職,患者將自己的生命託付於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回報這份可貴信任的方式,一方面就是要在每一次出診、救護的過程中盡心盡力,又好又快、爭分奪秒地完成救治。另一方面,要在素日學習積累中不斷用新知識來升級自己的"技能儲備庫"。

守護生命,健康所繫。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維護羣衆的健康權益,爲實現健康中國而不懈奮鬥。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7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首先由讀友對這句的背景做簡單介紹,孔子去曹適宋遇小人惡勢力,身危情險之下說了這句話。在讀各家註釋的過程中,問題主要集中在“德”字如何理解,孔子爲何說這句話的討論上。鄭玄注認爲德爲聖性,天欲使孔子製作法度。朱子注認爲孔子說天賦我如是德,桓魋必不能違天害己。劉寶楠認爲德爲天所命,德合天地,吉無不利。戴望註解釋爲孔子受天命製作禮樂,將孔子視爲素王。康有爲注則從上天授予孔子改制換新使命的角度來闡發。

讀友們同時針對“德”字是指天佑之德的.一種自信還是孔子本身具備的一種聖人之德展開了討論。趙老師認爲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孔子代表正義自然不能懼怕邪惡,道是“體”,德是“用”,這裏說“天生德於予”而未說是“道”,也體現了孔子作爲賢聖對天道的敬畏和對自我認知限度的自覺。王老師闡發到,古語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這裏的德也可能表達這方面意思。老師們也提到,這裏也表達了孔子的一種天命觀。從字面意思理解,“德”字是一種聖性。更深層次理解,它是一種天命、使命。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玆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一節發生的背景是孔子在外被誤認爲惡人陽虎而被匡地人圍困,在此境況下,孔子說出了文未喪,匡人終必不害我的話。讀友們主要針對“文”字的理解以及孔子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展開了研讀和討論。鄭玄注主要解釋了孔子對天未喪文故我必不爲害的論證。朱子注中“文”的解釋爲道之顯者蓋禮樂制度之謂,其餘與鄭玄注並無太大差別。劉逢祿《論語述何》中解釋禮樂制度爲三代損益,乃文王之法也。宋翔鳳則認爲此章言“五始”之在王也。皇侃中“文”解釋爲文章的意思。康有爲解釋文爲文明之道統。

讀友們展開了精彩的討論,有同學提出了“文”和“知”的區別和聯繫,有同學提到,被人誤解而身臨險境時,當“內文明而外柔順”,採取柔順的手段去化解。最後,由李明老師爲大家做一個跑步健身,陽光鍛鍊的活動宣傳。

李明老師講到,跑步健身運動和讀書一樣,在一個團體裏,大家熱愛並堅持下去,是多麼美妙快樂的事,最後受益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健康的飲食,合理的讀書和運動,心靈的成長。“沒有能不能,只有想不想。”這是李明老師的體會和感悟。讀書,運動,乃至於做任何有意義的事都是如此。趙海燕老師最後說到:“分享是種美,堅持更是美。”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8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將平日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合爲一處而成的,其中孔子的言論、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甚至有了專門的學派:儒家。

孔子沒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證明是他寫的著作,我們瞭解他的思想,僅僅能從《論語》中尋找線索,可見這本書的歷史價值。

《論語》中,多爲孔子講禮、仁、君子之言語,也有許多評價名人的話,但我覺得,我們讀《論語》,應將重點放在孔子以老師口吻說的話上,這樣,如同他穿越時間,在向我們講課一樣,讓我們明白事理。並且,在這些話中,孔子所提倡的大多數都是我們普通人做得到的,是有益處的,何不試試呢?

比如整本書的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我最喜歡的章節之一。

它分三句,我認爲第一句其實是提倡不讀死書,即學習知識、道理,不能一直存着不動,最好時不時去實踐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確實,我也試過幾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運用剛學的簡便運算,對着長長的收銀條快速幫爸爸完成了覈對,我真的感到很高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認爲是勸我們要珍惜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爲彼此之間能獲得快樂;如果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樂,是因爲知道朋友在乎和珍惜自己。也許,有朋自遠方來,古人會比現在的人更加感到快樂,因爲他們與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離別,都有可能是最後一聚、最後一別,交通不便是他們最大的敵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說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認爲是勸我們不要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詆譭自己,可能是因爲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動機,不瞭解自己,並非惡意傷人心。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必生氣了,爲什麼非要讓別人瞭解自己?孔子這句活中,提到對“君子”(我認爲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點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在整本《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對君子的要求,但每次不盡相同,有時爲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孔子還以“小人”(我認爲是指道德較低下的人)與君子作對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我覺得,雖然身處兩千多年後,我們仍然可以用《論語》中君子的道德標準來規範自己,盡力去做一個現代的“君子”。

《論語》中可以引申出很多東西,裏面運用古文講述的道理也可以讓我們思考良久,我只是儘自己的能力寫出了對《論語》中一章的片面理解,已經有一些字數,可見整部《論語》及孔子學問的深奧無比,很難理解透徹,孔子的弟子子貢也說過:“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9

半個世紀以前,在這個地區,一個人可能一輩子都住在一個單元裏。婚姻基本上不會改變。從小到大,他可能一直住在一個大院子裏。人們擔心的可能是生活的可能性和選擇太小。

但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我們沒有選擇,而是我們有太多的選擇。這是一個混亂昌盛的時代。

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世界。我們只能讓內心的選擇變得更強大。當我們知道如何選擇,那些煩惱就會消失。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有識之士不糊塗”。

什麼是“勇者無畏”?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當你足夠勇敢、足夠開放的時候,你就有了前進的力量,自然你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正的紳士已經獲得了內在的仁慈、知識和勇氣,從而減少了憂慮、困惑和恐懼。

孔子說我不能做這三件事。子貢說:“孔子是自學成才的。”你不是在說你自己。

你看,孔子告訴我們,生活的標準不是去責備外面的世界,而是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責備”內心。

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要求越嚴格,他就會對別人越好。今天,我們總是說,一個人應該是善良的,善良不是口袋,但他能夠容忍和同情別人的許多錯誤,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因此,只有真正的紳士才能做到“不抱怨上帝,沒有特別的人”,既不抱怨上帝沒有給我機會,也不抱怨世界上沒有人認識我。

心中沒有“煩惱”、“困惑”、“恐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批評,從而提高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掌握幸福的能力。

孔子說:“古代的學者是自己的,而今天的學者是人。”(《論語》)古代人們學習是爲了提高自己,而現代人學習是爲了炫耀和取悅他人。

真正尊重學習的人,是爲了建設人類的靈魂而學習。從書本中學習,從社會中學習,從小學到老年,無非是學習一種掌握幸福的能力。

使自己成爲一個博學、有教養、忠誠的公民,然後安定下來,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樣一種自我角色的確立和提升。

什麼是“爲人民學習”?

它是把所學到的知識作爲工具,作爲技能,爲自己謀福利而尋求事業。

孔子曾直截了當地對他的學生子夏說:“女人是君子,是儒學,但她們不是小儒學。”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修養,不要總是想着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1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爲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是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的道歉並且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是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裏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着。

孔子認爲,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纔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了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11

——讀學而第一之“學而有何樂”體會

記得我閨女還在4歲多的時候,在她媽媽的不斷灌輸下就已經將《論語》整篇背過了。但是小傢伙顯然是不滿足機械式的記憶,總是拿出一些《論語》中的語句問這問那,一探究竟。當然了,最開始的就是問學而第一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回想起當時給她的解釋,不外乎就是:做學問要時常的溫習,難道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有遙遠的朋友來家裏做客,這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你的想法,你也不去和別人生氣,這不就是一個君子的行爲嗎?

現在再看,真是大錯特錯了。

看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裏的“學而有何樂”,發覺原來學而時習之是這樣的意思,他並不是說做學問要時常的溫習,做文字工作和形式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實習”,要去實踐,要付諸於行動,這纔是最難的事情。

確實是這樣啊,把學過的知識拿出來天天看,天天背,其實是沒有多大用處的,真正能夠將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用到指導平時待人接物和一言一行,這纔是最難得的事情。就好比大家都能說幾句《弟子規》裏面的話,就例如第一句話“首孝悌、次謹信”,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夠真真正正做得到呢?看似樸素簡單的道理,往往身體力行,從一而終則是難之又難。等女兒再大一點,我會推薦給她看一些權威的《論語》解讀,例如南懷瑾老先生的書,可能會有很大幫助。畢竟,從孩子純淨的心靈中去慢慢滲入這些文化,也許能夠在行爲上取得一些好的影響。

至於談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恐怕世上少有君子了。記得另一門課程的老師曾給我們講過一個笑話,說他一個美國的同學回國來上海找他們,總是讓老師請客,自己總是各種理由和事情不買單,於是老師很是不爽,乃至還想出一個招數來令不願買單的人掏錢。笑話聽完也很覺有意思,都是食人間煙火的凡人,老師尚且如此,況學生呼,畢竟我們離聖人的距離還是很遙遠的。但是,有朋自遠方隔三差五的來,亦或是來了就不走,試問還樂得起來否?呵呵,也是玩笑。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12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積累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華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書籍是文化的記載,在我看來,《論語》是最具文人氣質的君子品德之書。數千年來,儒家學說一直備受詩人推崇,而孔子也被歷代帝王尊爲衍聖公,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喜愛《論語》,孔子言簡意賅,卻蘊含了許多君子品質與精神。

誠實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可以說,信是爲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我們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決不能欺瞞他人,如果我們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交流滿是謊言,那麼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一個人起初有心與你交友,真心對你,而你卻謊言相待,到了最後,那人也會鄙夷於你,不屑於你,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誠實守信,會有更多人願交好於你,於人於己皆利。

謹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遺憾,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個人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這同時也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謙遜好學是君子之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爲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爲人若是能夠謙遜好學,那麼離成功也就不遠了,學習不僅要從善者爲師,還要以不善者爲師,以人爲鑑,我們應當學習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錯,一切都是爲了成爲更好的自己。

我喜愛《論語》,其中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感慨而發。可以說,《論語》一書便蘊含了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精神,博大精深,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做人,當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風”。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應該成爲更好的自己。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13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並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並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後兩節課是信息和《論語》閱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鬆的課了吧。信息課上完後,《論語》閱讀課並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老師帶着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並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非常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爲》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爲,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貴。”是啊!假如我年少有爲…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於這句話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麼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規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該根據自身情況確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爲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天不得不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爲師,主動向學;而我們現在大多是被動學習,疲於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奮,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每次讀到這裏,我都會覺得汗顏,那麼惡劣的環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衆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個人在閒暇之餘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14

《論語》一部充滿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麼貼近我們的生活。每週五我們的語文老師都會開展一節閱讀課,專門講解並誦讀《論語》,一則一則耐心地教我們,告訴我們背後的故事。漸漸的,我們的語文老師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師和孔子一樣因材施教,不因爲某某學習不好就對他態度不好,一視同仁。因爲老師我第一次走進《論語》,《論語》從而成了我現在最愛讀的一本書。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續到今天,“仁和禮”的思想已經深入到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廣博而深刻的內涵。《論語》賦予了“仁”新的內涵,但在書中,孔子給“仁”下來太多豐富而又模糊的意義,所以試圖用一兩則語錄來詮釋“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縱觀全書,才能對“仁”有些許皮毛的領悟。

老師也是個知書達理的人,有一次監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沒帶表,於是問第一排一個同學:“同學,請問現在幾點了?”同學漫不經心地回答之後,她依然說:“好的,謝謝。”感覺老師對《論語》很感興趣。我們經常能看見她在早讀課上和我們一起大聲誦讀《論語》,她對《論語》理解很透徹,總能結合實際生活解析,讓我們感覺兩千多年前孔子所說的話依然那麼和藹可親、那麼明晰深刻,給予我們很多啓發。

老師每上一則就要求背誦,這段時間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對孔子各個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爲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纔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裝懂導致了多少失誤甚至慘劇。

讀完《論語》讓我豁然開朗,有如明媚的陽光照進櫥窗,驅散了我內心的陰霾。我們要把這些道理銘記在心,時刻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仁”是一種品德,首先是內在,是以感知而得到的,它是有實踐性的,能在現實生活中體現,我們能隨時隨地的行善,又何樂而不爲?

論語讀書筆記800字15

古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其語雖有誇張成分,但卻是真真切切的道明瞭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而當我們回顧歷史的長河,又如人們常說的“中國兩千年文化不過是在爲《論語》作注”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對中國曆代知識分子那綿延不絕的影響。總之,作爲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個國人都逾越不了的鴻溝,每一個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經現代化的今天。

《論語》一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來爲論語作注者不盡其數,經典者也是層出不窮,而這些古代學者是用文言註文言,我們已經和傳統的文言相去甚遠,因此,只能舍遠求近——通讀一些近現代學者所注《論語》的佳作,在我看來,最爲深刻的當屬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稍爲遜色則有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當然少不了熱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論語>心得》,這也可以作爲一個大衆化的版本來參照,除此之外,還有一本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稱經典,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參照版本,我們想深入到孔子思想裏面,還是得自己去品味《論語》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體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領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身貧且賤,一生生活艱辛,曾任過官職,在他55歲那年,認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魯國實現,於是開始周遊列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個國家邁進,堅定不移的爲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直到13年後,他才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回到故鄉,從事教育活動和整理古籍,開創了中國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歲去逝。從孔子苦難與輝煌並行的一生,我認爲可以從中學到孔子那種在求知上的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智慧的人生態度;還有他那種對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的實現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罷休的毅力。

于丹說過一句很漂亮的話:“《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在我看來,孔子是一個鮮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裏口若懸河的給弟子們講他對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們也聽到了,於是就被稱作《論語》。因此,我們讀《論語》,不應用仰視的角度,而應用平視的視角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