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2.92W

吳敬梓出生在一個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斷衰敗和自己的揮霍,家況成下降態勢。在這一路上,他目睹了許多從士林上層到貧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飽嘗了世間的辛酸和炎涼。他被視爲遊戲人生的敗家子。但是他始終保留着一顆充滿正義感和社會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後的20年世間寫成。這部看似充滿戲言的描寫世間醜態的書,其實懷着改良世界的用心。雖然改良社會的想法最終破滅了,但是書中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個個故事,卻真實反映了康乾時期官場、士林之間的貪腐和醜惡,鞭撻了世間的不平和官員的醜陋行徑,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魯迅稱作一部“偉大”的書。

關於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中,刻畫了200多個人物,無論是貪贓枉法的官員、迂腐的秀才、不知廉恥的社會蛀蟲、行爲特異的民間人士,還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畫得充滿個性色彩,並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個性刻畫,顯得栩栩如生。無論是因爲一朝中舉而發瘋發狂的可笑的范進,還是從一個樸實青年變爲衣冠禽獸的匡超人,還是讓女兒殉節又失聲哭泣的窮秀才王玉輝,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官員,在吳敬梓的筆下,都栩栩如生,記錄了當時世間的種種令人震驚的醜惡和貪腐,也預示着清政府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衰敗和罪惡。

中國的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一時確實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後,逐漸以八股文等束縛人的.思想,科舉成爲了統治者禁錮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會中,文人拋棄了儒家“修身治國”的高遠理想,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爲了在科舉考試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發財。時間長了,科舉選官制度就成爲了貪腐貪腐的巢穴,滋養了一批又一批殘害人民的蛀蟲。人的思想漸漸地被異化。從先秦以來,學術界和有志分子就積極探索人生宇宙真諦、在魏晉時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尋世間的公理,唐時代爲國建功立業的高歌激昂,這些,無不閃爍着積極的爲國爲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時代,中國閉關鎖國,在西方走向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統治反而進一步加強。爲了禁錮人們的思想,八股制的科舉制度成爲了束縛文化人思維的最好武器。在這種毫無生氣毫無意義的知識的薰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進的人產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會上這樣的醜惡姿態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個清醒的眼光爲我們記錄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始於明清。之所以落後這麼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個千年大國,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國,幾乎滅國,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跟明清幾代的黑暗歷史是分不開的。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人們都是在做一些毫無益處的爾虞我詐、道德淪喪,真理盡失,不求上進,這樣的社會是不會前進,只會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錄像帶,爲我們記錄下了當時的一切,揭示了中國落後衰敗的答案,其資料和批判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這樣的封建社會裏,人心不古,社會醜惡敗陋。但是也有少數的有些許清醒意識的人存在。比如書中的“四大奇人”,他們還保留着些許道德。但是他們的力量在封建統治前又是多麼的薄弱。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識,卻又是現實中最爲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發財錦衣玉食的人,卻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這一片顛倒荒唐的醜惡社會中,也有一些點滴的良知,這些良知在現在看來是多麼的珍貴讓人唏噓啊。

在那個年代,吳敬梓也曾尋找過解決的出路,他曾經寄希望於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終破滅了。究竟什麼才能救中國,這個問題留給了近代的中國人,爲了國家的存亡,文化的興衰、民族的血脈,一代代先烈拋頭顱撒熱血,終於共產黨以社會主義的方式迎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初步繁榮。

離吳敬梓那個年代已經很遠,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福。但是強國興民的任務還任重道遠。無論是追求真理的學術界還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人們,都不要忘記保留一份愛國的熱誠,一份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是抱有這樣一份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才寫了這部經典的書。社會時代的進步,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作爲當代的大學生更要記住這一點,爲國做貢獻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