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最新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2.97W

篇一:邊城讀後感摘錄

邊城最新讀書筆記

《邊城》給我印象的最直接畫面就是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着碎花布衣的天真活潑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在青山綠水間生活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我覺得寫小說就是在說故事,而小說能否吸引人就是看作者說故事的能力如何了,在看故事的同時可以讓讀故事的人心悸動,讀完後仍有回味,那一定會是一個好故事吧。《邊城》在我心中就是這樣一個好故事。

小山城茶峒更象是一個寧靜的世外桃源,當時在桃源外還有着紛繁的戰事,而這裏的人們更關注端陽節的划船比賽,他們無疑是那個時代比較幸福的人。在這個小山城生活的人們都展現出人性善的一面,相互幫助,不注重物質,心靈也和青山綠水一樣安靜、詳和而純淨。渡船人和船伕常常會爲錢而推來推去:渡船人要給,而船伕因爲渡船爲公家所有而不要。實在推不掉的,船伕便拿那些錢買來茶葉和菸草,供給過渡的人需要。和每一個地方一樣,這裏也有窮人與富人,但是好象看不出窮人和富人之間那條無形的鴻溝,有錢人船總順順和老船伕進行的是平等的對話。老船伕雖然窮,但是他並沒有遭到什麼歧視,相反好象得到不少尊重:買肉時人家因爲他一年四季爲大家擺渡而不收他的錢,鋪子的商人總是送他這樣那樣的東西,船總順順也在端陽節請他在臨河的吊腳樓上看划船比賽。即便是最後老船伕在那個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死後大家也義不容辭地來幫着翠翠料理後事,船總順順帶了人與物來到渡口,跟翠翠說:“翠翠,爺爺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需要死的,不要發愁,一切有我。”他和這一對爺孫又是什麼樣的關係?況且翠翠是間接致他大兒子死的那個姑娘。那是怎樣的一個小山城呢?青山綠水滋養着人的性子,人心如此平和與寬廣。我是疑心這個世上本沒有這樣一個邊城,是沈從文杜撰出來的。他看慣了勾心鬥角的人心與紛繁複雜的世界,在心靈上需要一方淨土,而小山城茶峒就是他心靈中的淨土,通過這一方淨土而告知世人:人心並不總是向惡,人心原本也是如青山綠山一樣純淨與美麗。

這個故事中最美麗的一條線索就是翠翠的愛情。看慣了現代生活那種快節奏的感情,閱讀這種欲說還休的感情是需要慢慢回味的,也正是這種欲說還休輕輕撥動了人心上那根細細的弦,在心靈上奏響最柔美的樂聲;又似在心上輕輕地撓癢癢,癢得讓我覺得舒服無比。翠翠在山水中成長,象一隻輕盈的小獸,又象一隻美麗的飛鳥,和自然融爲一體。她的成長中雖然沒有母親的指導,但是人的一切情感不會因爲沒有母親而停止,十五六歲的翠翠也在這樣的年齡情竇初開,靈魂也開始在睡夢裏因歌聲而浮起。在那樣的年齡,在那樣的時代,翠翠無疑不是很明瞭自己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只能靠爺爺對她的觀察與猜測來體會她的心理活動,見到自己可心的人卻如一頭小驚獸,一下子消失在山林裏,由此而來,彼此內心的信息得不到溝通與交流,造成的誤會便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愛她的兩兄弟中的哥哥心懷失戀的劇痛而落入激流淹死,弟弟在失去兄弟的同時也得不到愛的明確迴應而離家遠去。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還是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小兒子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永遠有多遠?明天又有多遠呢?

讀這個故事就象看一幅韻味悠長的國畫,無論濃墨重彩還是輕輕刷過都足讓人細細品茗。

我喜歡這個故事。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語言。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 ——祖父。或許他就是爲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衆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 ,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因爲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爲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爲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爲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爲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爲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爲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爲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爲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爲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爲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爲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故事裏的人和事都生活在一個美麗的背景之下,看似平淡,愛情糾葛也看似波瀾不驚,最終卻都在憂愁遺憾中收場。就連留給翠翠對美好生活的最後一絲期望:“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也是那麼令人心生淒涼。守望幸福是美麗的,卻也讓人心痛。有人說,那是“善良者的不幸、不湊巧”,不如說,那是作者自己內心的一種無奈和感傷,邊城詩情畫意的恬淡生活是作者心中的嚮往,然而現實生活總是充滿着憂愁,於是作者把這種體驗寫進了作品裏,拿來與讀者共享。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爲所愛的人執着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穫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爲翠翠的執着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不爲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麼一種執着的浪漫的情愫呢?不說爲了不可知的未來而等待,就算是爲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誠的努力,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我們渴望得到真愛,卻又總是擔心害怕,總想一切確定無疑之後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馬上抽身離去。不僅對愛情如此,對待別的事情都有這樣可笑的想法,只有即時的眼前的雙手抓得住的利益才能讓現代人付出,任何遙遠的美麗都被看作可笑的不現實的人才回去守候的東西,如果翠翠生活在現在,生活在我們身邊,那她一定被看作是一個奇怪的人。也許不是身邊已經不存在美麗,只是我們有意無意的在扼殺美。也許當我們還年輕,當我們還不知道生活的壓力的時候,還會爲翠翠而感動,還會爲心中的美麗而守候。可是當生活給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把我們變得越來越現實的時候,這種美麗的守候就變得脆弱而不堪一擊,倒不是不再有感動之心了,只是感動了就感動吧,很少有人還去爲一個單純的夢想而守候。身邊現實的人越來越多了,有多少人還能保留一顆執着之心呢?

正因爲如此,沈從文先生爲我們塑造的一個理想式的翠翠纔是難能可貴的,其實他自己也是一個孤單的人,他在談自己的散文時,說自己的作品帶着一分淡淡的孤獨悲哀;朱光潛先生給他的評價是“喜歡朋友的熱情人,可是在深心裏,卻是一個孤獨者”。所以,孤獨也許正是源於沈先生骨子裏那一份追求至善至美之心,源於他對所愛所追求事物的執着之心吧。他寫下翠翠這樣一個爲幸福而凝望而守候的人。我爲翠翠而感動,也爲沈先生而感動,爲所有能爲愛而守候的人而感動。也許幸福的彼岸還是可望而不可即,《邊城》至少給了我們一份對於人性的思考,對於幸福的信仰,有這樣一份希望在心底,便是收穫便是力量了。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爲背景,以“小溪”渡口爲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爲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篇二:邊城讀書筆記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 沈從文先生給我們展現的他心目中的“邊城”。本書描寫的愛情,有著若即若離的飄飄感,將鄉下人的含蓄描寫的淋漓盡致,而作者對孫女翠翠情竇初開的情事描寫,宛如爺爺低喃著一篇長長的詩,美麗而淒涼,自從那晚美麗的夢在翠翠靈魂深處發了酵,那美妙的歌聲就一直眷戀在翠翠的心窩,就像質樸的鄉下小姑娘,相對於現代社會紛亂的男女關係,可愛多了也簡單多了。但結局是翠翠心愛的人因氣憤矇蔽雙眼而看不清事實產生誤會來作句點,雖然這誤會增加了故事的美卻更加的殘忍,人和人之間總是會發生這些事,它保留一個故事美感,但它終究是個遺憾、缺陷,一個不完美的句點。再者祖孫情也是撼動人心的情節之一,祖父與翠翠的細膩互動強烈散出的親情,令人心生羨慕,反觀,現今社會可以散發出如此強烈親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減少,然而書中的祖父因爲愛的太深所以處處尋找他以爲對翠翠是最好的選擇,卻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顆閃亮的水晶,因一時的失手,頓失光彩成了一顆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爲挺令人氣惱的,但,想想這塊閃亮的水晶是誰一點一滴琢磨出來的呢?縱使這顆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閃亮、晶瑩透徹,但是石子仍擁有自己獨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慾望,她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獨,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雖然在愛情上它可能是個完結篇,但是對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絕對是個序曲,因爲她走出了一條與母親不一樣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處於順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

沈從文先生的筆墨極具中國山水詩畫的風采。他的筆尖時時流露着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落筆生花。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 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先生筆下描繪的這一副詩情畫意,又怎麼會不孕育出一輩輩純樸、誠實、勤勞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她“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野獸。”但是,沈從文先生卻偏偏給這樣一個無邪的女孩一個悲慘的結局:天保大老這樣一隻“水鴨子”竟就那樣的淹死在了河裏,白塔坍塌、田地衝毀、祖父去世;就連翠翠最心愛的儺送二老也離她而去。然而她無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雖然小說中的故事是悲慘的,但是它之中蘊含的民風是樸實的。碧溪岨的渡船老人——翠翠的祖父,實在可以算是一個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 克盡本分的鄉村人。每當有人渡河,他便極力迎上。有人把錢塞進他的手裏,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 他不收渡客的錢,就是爲了心安起見而收了,也把那些錢“託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腰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 實在是一個樂善好施的純樸人。“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 “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 他終生爲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對於翠翠,他更是頃進了一生的精力。從小,翠翠就由祖父一人帶大,翠翠大了,祖父又爲翠翠的幸福奔波。他在小說中的一生似乎都是圍繞着渡船和翠翠的。

翠翠是小說的主角,她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樸、善良。翠翠十分的可愛,又有着小孩子的調皮:祖父在夜晚尋找翠翠時,她卻答覆:“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裏鯉魚吃去了。” 實在可愛之極。 長大後的翠翠喜歡看新娘子,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新娘子,而她對儺送二老的喜愛卻緘口不開,只是羞紅着臉。她對儺送二老的愛是那麼的單純,那麼的感人。

天保、儺送兄弟和船總順順則是茶峒邊城中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人的榜樣和代表。他們與鄰居相互敬愛,他們在當地幫助“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遊學文人墨客”, 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 。在他們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着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裏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船總順順更是不計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沖走的翠翠。茶峒的美德在這些茶峒人中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無不發揚的光大,無不令人神往。

讀到了純樸的民風,我在想沈先生也許在嚮往着他筆下的這樣一種安定的生活。但是他爲什麼給這樣一個童話般的故事加上那麼一個悲慘的結局呢?我只能在他生活的背景中找到答案。20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 ,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 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也許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邊城》是一本短篇小說,像是在敘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寶地,在那寶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及鄉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難得的是,作者從未踏進學校的大門,全靠自修成爲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細膩感人絕對超出想像的細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達在社會變動之下被大家所遺忘的、放棄的關懷之情,他希望帶領一些人一起走進對社會的省思,作者也不諱言這本書只預備給小人物看,並無刻意要給文學批評者或理論家看,他只是將他的關懷寫在書上並傳播給關心社會的人。沈從文,他的作品向來氤氳著一種與世隔絕的調調,像長長的詩篇,吸引人的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淳樸的靈魂。看多了現代都市小說,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遺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邊城》一書中,我看見了鄉下人的質樸、勤奮、正直,還有他們的寬容,這使我倏然的心酸,這讓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卻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後卻彼此關懷之間只能擇一,我會選哪一個?社會會選擇哪一個?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然而這好像是一種世界無奈的趨勢。

但是我還是願意相信,即使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改變不了人內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樸實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