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

學識都 人氣:1.32W

不知道你們可否看過《鄉土中國》這本書呢?裏面是講了什麼樣的故事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範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中學生《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

中學生《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一】

讀了《鄉土中國》,想到了很多舊事,真實的,虛構的。想到一個小故事,忘了主人公。就說他小時候聽說神仙們在自己身上拂來拂去,最後捏出一顆仙丹法寶之類的,他看母親也常常用手伸進她自己的衣服裏搓來搓去,最後只捏出一些塵泥。並說母親因此跟他講,人是土做的。感覺很有意思,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所有的無稽之中,也都有至理。我們是一個久遠的農耕民族,血液裏流淌着的,對土地的摯愛與執念。幾千年封建統治,重農抑商,是因的農地爲根。

爲什麼農村保衛城市的人能夠最後武裝奪取政權,坐穩了江山?爲什麼今日來說,三農問題都是重中之重?我們對於土地來說,意味着什麼?土地於我們,又是什麼呢?有一個地主,他的蘿蔔很好吃,一個人種不過來,於是他把地租給農民來種,提供種子。農民悉心照料,土地肥沃,蘿蔔更好了。地主把地收回,要自己種。農民想,我這些年除了幫別人養肥了地,種好了苗,自己什麼也沒撈的啊,於是非常悲傷。這個故事,是我看到的貌似是寓言的故事。不過我的意思不在於批判地主,我是想說,其實,我們都是那個農民。來到世上一遭,命租給你,你自己可以慘淡經營,也可三心二意,最後塵歸塵土歸土,你什麼都帶不走。當我們把性命還給命主,那麼最後我們真的是一無所有麼?這樣你是不是明白了什麼?這是由土地讓我想到的故事。關於鍋灰土的另一個故事,說一個小戰士到了礁島服役,臨走前他媽媽讓他帶了一包鍋灰土,因爲新兵蛋子們來自天南海北,好多的水土不服,其中一個戰士連續地上吐下瀉兩頭放花,他跟班長說應該給那個病號喝一碗鍋灰土。有人笑說,那是你家的鍋灰,他又不是你們那的人,能管用?死馬當成活馬醫唄!沒想到還就真的好了。這個小戰士笑說,雖然咱們不是一個省,好歹都在一塊陸上,這就頂用。你背井離鄉,我背井離鄉,雖然咱們背的不是同一口井,但是咱們自鄉人都再沒有喝上水。開個玩笑。家鄉是什麼,攪進筷子的是一口吃的,塞進耳朵是一句鄉音,映入眼簾是一個地名,觸手可及是一抔黃土。寫到這,想借唐朝皇帝之口,叮囑句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戀他鄉萬兩金。這些都是由鄉土聯想到的,還有由中國引發的聯想。

我承認不應當這樣將書名割裂開來,然而剩下的那部分關於這個國家古往今來的深深熱愛,如果凝練成兩個字引發的,那麼又只能是中國。華夏中國,《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由於中國所引起的感想,古老的像是滲着象牙白色乳汁的民俗老歌,隨着檀香一徑地在空中散了,新鮮的猶如藍夜中新近的一顆亮星,引人矚目和閃耀。很多人說中國的人情社會不好,外國的法制社會多麼多麼的好,如此看來外國的月亮也是比我們要圓了。那麼也可惜的沒聽到國外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此般寫月亮比咱們的更美的句子。現在我們排斥封建統治,稱帝者人人誅之的口號已經喊了快一百年。大家都知道封建統治不再合時宜,小農經濟落後於世界。

但是,它們都是與社會相適應的。社會變了,很多東西變得不好了。中國特色的法制社會,仍是建立在熟人社會上,這也是一點點地在變化,因爲熟人社會根深蒂固。別忘了,我們纔是脫離了封建制一百來年的年青國家。如果你非要拿一個嬰兒和成人賽跑,又嫌棄嬰兒跑的太慢,那麼我們也沒有什麼要說的了。我們都有一方鄉土,叫中國。

中學生《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二】

讀完《鄉土中國》後,有的章節涉及的話語、情形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爲自己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還是多多少少受到了鄉土社會的影響。以下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章節談一下體會、感受。

第一節鄉土本色中費老說過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着多說麼?這一類的話已經成爲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害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籤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麼?鄉土社會裏從熟悉得到信任。對於費老的觀點我覺得應該分兩個方面來分析。我覺得在費老那個年代鄉土社會可以真正做到不需要法律,大家都彼此熟悉、信任,凡事只需要打個招呼就行。但是我認爲畫押、簽字,特別是法律的產生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它能起到一種約束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矛盾的產生。隨着社會的發展,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有好有壞。大家都產生了一種防備心理,即使是在農村。大家在談及錢時也格外小心,借錢得寫欠條。所以我覺得費老那句打個招呼就是應該視情況而定,小的事情可以不必見外,但談及錢、物質方面的時候還是得按規矩辦事,該怎樣就怎樣。這並不是一種見外的表現,而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習慣,它已經滲透到了鄉土社會,所以那種見外之類的想法也得改變一下了!

在我看來,土氣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恰恰相反它表現了鄉村人的淳樸,善良。至少不會像城裏人充斥着勾心鬥角、爲了自身的利益爾虞我詐。自以爲穿上了名牌衣、名牌鞋、揹着名牌包就高人一等。帶着有色眼鏡看鄉里人,用土氣鄉巴佬之類的字眼諷刺他們,甚至是一種嘲笑的態度。特別是近年來大批的農民進城搞建築,即所謂的農民工。他們起早貪黑、一磚一瓦築高樓大夏。大廈完工後住進去的是城裏人,他們只拿到自己憑苦力賺到的工錢。城裏人的娛樂場所、娛樂設施也是農民工的傑作。試問城裏人在玩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農民工的辛苦,並反省自己對待農民工的態度,是不是會有一點慚愧呢?

第二節文字下鄉,費老站在鄉下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爲鄉下人辯解,特別是在城裏人說鄉下人愚這點上,費老堅持着只是鄉里人的知識不及人,並不是真的愚,並分析了原因環境的影響。這節中印象比較深的是鄉里人的我呀和城裏人的貴姓大名的對比,來說明鄉土社會中人們是在熟人中生活的,人們都彼此相當熟悉,用聲氣辨人。而貴姓大名則反映一種陌生,就像現在的一些城裏人,做鄰居都幾年了,甚至都沒有打過招呼,更不用說交往。這一點,我覺得農村比較好,可以相互串門、嘮嗑,真正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

第三節文字再下鄉中有兩段話我特別喜歡,甚至做了摘抄。文化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着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來。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歷史對於個人並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這段話闡釋了文化、歷史的重要性,我們不該忘了歷史。歷史的經驗教訓對現在的我們仍有重大的啓發,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們必須瞭解中國的歷史,歷史的恥辱還是不能忘,這是事實,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我們要做的就是銘記。另一段是時間的悠久是從譜系上說的,從每個人可能得到的經驗說,卻是同一方式的反覆重演。同一戲臺上演着同一的戲,這個班子裏演員所需記得的,也只有一套戲文。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積累,只需老是保存。這段話很符合鄉土社會的特點,歷世不移,人在熟人、熟悉的地方中長大,面對所要解決的事情也大同小異,憑藉前輩的經驗就可以解決,不需要個人絞盡腦汁去想,去創新。這就是鄉土社會,不爲人先,不爲人後,循規蹈矩,個人覺得這種社會挺好的,很平靜、安逸。

第四節差序格局主要圍繞私展開,並指出了私也是有根源的!在費老看來,不只是鄉下人,就是所謂的城裏人都患有私的毛病。一說是公家的,自私心就取代了公德心。費老這裏說的私的問題是羣己、人我的界限是怎樣劃分的問題,我們傳統的劃法和西洋是不同的。在西洋,團體的劃分是有明顯的界限的,而在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是具有伸縮能力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發生變化。所以人們會以自我爲中心,不斷地擴大圈子,把自己推出去,由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

第十二節血緣與地緣中費老提及了自己的一項調查,並提出了自己的假設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緣網中生根。這個應該是因地而異的。比如有些地區的女子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讓男方入贅,男方很容易就成爲了村中人。並沒有書中說的那麼難!親屬儘管再親密,究竟是體外之己,所以錢上往來最好不要涉及親戚。這就是所謂的親兄弟還得明算賬,談錢傷和氣。人都是經濟人,所作所爲大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畢竟無私的人是少有的、罕見的。所以說商業是在血緣之外發展的,親屬之間談生意、做買賣老是怪怪的,擔心利益的分配不公,最後親戚也做不成。

第十四節從慾望到需要中描述的鄉土社會非常簡單,人們只需要靠經驗、傳統去生活就夠了,每個人的慾望常是符合人類生存條件的。因爲是鄉土社會,社會變化的速度非常慢,環境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人們面對的問題大同小異,生活方式也大致相同,所以由祖祖輩輩不斷積累下來的經驗對於人們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是指向標,指引着人們一步一步前進,它已經爲人們規劃了人生,普通平凡的村民從出生到死亡都沿着這條路徑走,絕對是可以安穩度過一生的。那麼可不可以說鄉土社會中人們的慾望是符合實際的,它與現代社會人們口中的慾望不是一個性質呢?

我個人覺得鄉土社會比較適合甘於平淡、渴望安穩生活的人去居住,生活中不會有多大的起伏,就那樣平平庸庸過一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費老的這本《鄉土中國》主要以鄉土社會爲主線展開,在闡述鄉土社會的某些性質時會將城市與鄉村進行對比、在寫差序格局時將西洋團體和鄉土的社會結構進行對比來更好的說明問題。同時站在鄉下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間接地批評了城裏人對鄉下人的那種不屑的態度或者是對鄉下人的諷刺、不尊重。這個對我們現在的社會也是有啓發作用的,我們應該學會反省。

作爲一名學生,要寫出深刻的體會、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問題有一些難度,加之隨着社會的發展,鄉土社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所以在讀《鄉土中國》時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甚至是完全不懂的文段,最難理解的就是差序格局。雖然寫的讀後感只是一些皮毛,但這本書確實讓自己受益匪淺,它描述的鄉土社會與我們村有類似的地方,更多地還是不同,所以是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