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公司財務中的籌資分析

學識都 人氣:1.32W
行爲公司財務中的籌資分析
行爲公司財務中的籌資分析 【摘要】行爲金融學自從產生以來,對標準金融學進行了從理論到現象解釋的改進,不同於標準金融學的預測推斷的方式,行爲金融學從解釋現象出發,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論。財務管理作爲現代金融學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影響。但是在我國的財務管理的教材和相關的一些學術文章中對此討論並不是很多。本文將行爲金融與財務管理的其中一個方面即籌資管理進行結合,以推進我國財務管理學科的進展。
【關鍵詞】公司理財行爲金融籌資管理

一、行爲金融學的產生
1952年,Markowitz發表的證券組合選擇標誌着現代金融理論的開端,此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期權定價理論(OPT)等金融理論先後出現。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爲基礎,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爲理論基石的現代金融理論確立了其在金融經濟領域的主流地位。
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EMH和CAPM相矛盾的實證研究不斷涌現,發現了許多與之相悖的現象,即異常現象。更爲重要的是,EMH和CAPM是無法爲經驗研究所驗證的。如Roll(1977)的研究表明,CAPM是不可證明的。Fmam(1991)也承認,EMH本身是無法檢驗的,因爲它的檢驗必須和關於預期收益的某個資產定價模型聯合起來才能得到檢驗,否則就是一個等式確定兩個變量,而這是無法得到檢驗的。在衆多對標準金融學進行批評和改進的流派中,行爲金融學無疑是最成功的。隨着行爲經濟學家Kahneman教授獲得2002年諾貝爾獎,行爲金融逐漸成爲未來金融學研究的方向。
行爲金融的理論基礎是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和有限套利(limitedarbitrage)。行爲金融學家認爲套利受多方面的限制,包括賣空的限制(有風險,有成本)和替代資產的不確定性等。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人類的心智、生理能力受到各方面的約束,因而不是無限理性的。常見的有限理性認知偏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往往過於高估自己的判斷能力,當人們稱對某事有90%的把握時,成功的概率往往只有70%。在金融活動中這種心理特徵表現得尤爲突出,過度自信在投資活動中表現爲投資者喜歡頻繁交易(換手率居高不下),這會降低投資者的回報。
2、參考點(ReferencePoint):參考點指的是人們評價事物時,總要與一定的參照物相比較。在參考點附近,人們的態度最有可能發生變化。參考點可以是特定時間的組合市值、單個證券的購買價格或者是託付給基金管理人的金錢數。參考點可以理解爲進行比較的個人視點,據以構建不同情形的“現狀”。
3、過度反應(OverReaction)與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過度自信的另一個結果是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股票市場過度反應的例子是投機性資產價格的過分波動,反應不足的例子是,當新的重大消息到來後,股票市場的價格反應趨於滯後。
4、典型啓示(TypicalInspire):所謂典型啓示是指人們喜歡把事物分成典型的幾個類別,然後在對事件進行概率估計時,過分強調這種典型類型的重要性,而不顧其他潛在可能的證據。如大多數投資人堅信“好公司(名氣大的公司)”就是“好股票”,這是一種典型啓示。這種認知偏差的產生是由於投資者誤把“好公司”等同於“好股票”。
5、損失厭惡(AversiontoLoss)與後悔厭惡(AversiontoRegret):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爲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表現爲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爲風險尋求。後悔厭惡是指當人們做出了錯誤的決策時,會對自己的決策感到痛苦。爲了避免後悔,投資者從強烈的從衆心理,傾向於購買受人家追漲的股票,因爲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後悔的情緒反應或感覺會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