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的相關理論機制探研及其經濟影響與啓示

學識都 人氣:1.38W

【摘 要】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形成巨大威脅。爲此,美國和法國先後提出了以徵收碳關稅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的主張,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文章在介紹碳關稅提出背景的基礎上,分析碳關稅的相關理論機制及其經濟影響,並概括碳關稅問題的主要結論和啓示。

碳關稅的相關理論機制探研及其經濟影響與啓示

【關鍵詞】碳關稅;經濟影響;啓示

一、碳關稅的提出背景

(一)生態環境背景

碳關稅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着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爲人們所認識。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從1992年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人類已經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達成共識,並採取了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

(二)國內經濟背景

進行溫室氣體減排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直接涉及到了各國不同的具體經濟利益,各國爲此通過彼此利益訴求進行博弈。同時,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都形成了程度不同影響和衝擊,很多國家爲了能夠迅速擺脫危機的影響,恢復經濟,實現本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搶佔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都積極地進行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發展適合自身的低碳經濟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國際政治經濟背景

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調整全球經濟格局的背景下提出碳關稅問題,希望藉此讓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承擔更多的責任,增加與發展中國家在減排問題談判方面的籌碼,保護自己國內的產業和市場,打壓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和產業,爲新一輪的經濟博弈做好鋪墊。

二、碳關稅的相關理論綜述

(一)理論分析

基於古典自由貿易理論的傳統學派認爲,環境規制將外部性成本內在化,使企業承擔了比缺少規制或規制不嚴時更多的成本,因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會被削弱。Dean和Brown(1995)認爲,環境規制將迫使企業增加投資,並支付額外費用,進而降低企業競爭能力。Carraro和Siniscalco(1992)認爲,無論是在完全競爭還是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下,環境法規和標準所要求的技術變革將扭曲產業的競爭力並使其喪失利潤空間。國際學術界也有許多學者認爲環境規制會對國際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

Porter(1991),Porter和Van den Linde 1995)提出了“波特假說”,認爲嚴格的環境法規會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並且能夠得到環境和經濟的雙重利益。Simpson和Bradford(1996)論證了在一個戰略貿易模型下,環境規制作爲一種承諾工具來保證產業積極投資於研發,以降低邊際成本。Airman(2001)則從成本的角度,爲波特假說的成立提供了依據。他認爲,如果廠商存在x一低效率的現象,且防治污染的成本所佔比重很小,則要素生產力的提高可以抵消防治污染所帶來的成本上升。Frankel(2002)指出,如果將來世界商品生產都傾向於環境友好型產品,那麼首先進行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國家將會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獲得比較優勢。總體來說,傳統學派和“波特假說”的支持者最主要的分歧即在於企業是否存在X一低效率的現象。

(二)實證分析

環境規制不利於出K1貿易的觀點。Han和Braden(1996)從產業的角度,通過分析了19個產業淨出口的污染治理成本彈性分析,發現環境規制會削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對製造業的淨出口具有負面影響。環境規制對出口貿易影響不大的觀點。

Robison(1988)和Tobey(1990)通過研究環境控制成本對產品價格、產出及貿易收支的影響發現,總污染控制成本平均只佔產業成本的很小部分。儘管在某些部門環境控制成本比較突出,但是很少有證據表明環境控制成本對貿易有顯著影響。Tnbev(1990)通過HOV模型對23個國家1975年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證明,環境保護強度的變化並不會改變國家間原有的貿易格局,即環境保護強度與產業國際競爭力之間並未呈現明顯的相關性。貿易格局更多取決於有傳統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環境規制有利於出口貿易的觀點。Nishijima(1993)研究了日本部分企業的情況後發現,當企業面臨高效率利用能源和低水平排放污染的壓力時,其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水平有所降低,並且還獲得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三、碳關稅的影響

(一)碳關稅對出口國生產的影響

當進口國對出口國高碳出口商品課徵碳關稅,勢必導致出口國高排放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下降,影響該產品的出口,可能迫使出口國對污染密集型產品生產進行環境管制。圖1爲一國兩種不同商品比較競爭優勢的變化情況,其中產品1與產品2相比爲污染密集型產品。圖中,BB”和DD’分別表示出口國由於碳關稅進行環境管制前、後置於QlOQ2的轉換曲線。在徵碳關稅稅前,本國生產點爲F。徵稅後,由於出口國進行環境管制產品1分攤的生產性排污成本大於產品2,相對價格P趨於上升。根據雷布欽斯基定理,生產要素將向產品2生產部門集中。

這意味着,由於碳關稅進行環境管制後,產品1的產出將相對減少,產品2的產出卻相對增加。若新的均衡點爲T,在該點產品1的交換條件趨於上升,產品2的'交換條件趨於下降,即tga’

(二)碳關稅對出口國出口的影響

假定出口爲一小國經濟,而進口國爲一大國。根據現有貿易理論成果,我們知道,若進口國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出口國的出口供給將因進口國國內價格上漲和需求的相對減少而趨於下降。另外,在稅負轉移的影響下,出口國的淨出口價格將低於徵稅前的水平。進而,貿易條件被惡化,比較競爭優勢趨於下降。圖2中,0s爲出口國Q1的產品出H供給曲線。在沒有碳關稅時,受貿易收支均等的限制,貿易均衡點爲E。在該點,出口OB量的Q1,進口OA量的Q2,貿易條件爲P。若進口國爲緩解高污染產品貿易對本國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對此類進口產品課徵一定量的碳關稅t。受這一稅收的影響,產品Q1在進1:3國的價格趨於上漲,消費需求減少。

根據稅負轉嫁原理,出口國面對的Q1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趨於下降。貿易條件由稅前的P向右下方旋轉至P’,並與出口國出1:3提供曲線相交於E’。在該點,出口國Ql產品的出1:3量由環境規制前的OB,減少爲OB。;進口量由OA減少爲OA’。比較E和E’點的貿易量變化可以發現:AQ2>AQ1,即AA’>BB’。因此,在出1:3國環境規制一定的情況下(即生產成本不變),以Q2表示的出口產品(Q1)價格下跌,比較競爭優勢趨於下降。當然,如果我們放寬小國假定,並引進多部門的內容(如環保產品生產部門),碳關稅引致的出口國環境規制對出口國貿易發展與收支的總體影響將具有不確定性。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簡單地從非價格競爭能力的強化、環保產業競爭與出口能力的形成加以證實 可見,由於包括中國在內廣大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多爲高排放產品,而且這些經濟體自身經濟規模都比較小,因此碳關稅的徵收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生形成較大的衝擊。

(三)碳關稅對進口國的影響

如果將分析的重點轉向不同出口國產品之間的競爭,我們可以從現有貿易理論成果中簡單地得出,進口國環境規制對比較競爭優勢影響具有中性特徵,即該規制不會扭曲各出口國產品間原本具有的比較競爭優勢。但是,在實踐中,進口國有關貿易規制並非嚴格按照客觀、公正的方式運行。這就決定了不對稱的進口國單邊進口規制對不同出口國間的競爭條件也會造成扭曲。目前提出課徵碳關稅的國家主要是歐美髮達國家,如果他們對來自不同發展中國家的高碳產品課徵不同稅率的關稅,將會導致廣大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競爭條件的扭曲。

四、結論論與啓示

(一)碳關稅對一國長短期出口貿易具有不同的影響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碳關稅短期會影響一國高排放產品的出口,使要素流向低排放產業,高排放產業會逐漸收縮。一國要想在低碳時代繼續增加出口,促進本國經濟持續增長,必須改革傳統的生產模式,進行技術革新,提升其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這對一國經濟貿易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所以說,碳關稅可能短期會使一國生產成本上升,出口下降。但從長期來看,碳關稅對其長遠的經濟和出口貿易增長是非常有利的。

(二)碳關稅有可能成爲一種被廣泛採用的新的貿易保護措施

隨着貿易自由化的推行,關稅大幅消減,傳統的非關稅壁壘逐步撤銷。但是,各國爲了避免貿易對本國經濟和市場的巨大沖擊,貿易保護還是普遍存在,只是保護的形式和手段越來越隱蔽。碳關稅作爲一種新型的貿易保護措施,將來或許會成爲一種被廣泛採用的新的貿易保護措施。

(三)環保性能將成爲貿易產品市場進入和競爭能力的關鍵

隨着低碳時代的來臨,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未來,一國的產品要想進入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就必須變革其產品的傳統生產模式,提升其環保性能。這將成爲一國產品能否進入國際市場和具有競爭力的關鍵。

(四)環保產業將是一個新的頗具發展前途貿易領域

傳統經濟和生活模式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環境保護已經爲世界世人所共識。所以,原先在各國經濟發展中並不爲所重視的環保產業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未來將可能成爲頗具發展前途貿易領域。

(五)環保將成爲國際合作和貿易談判的焦點

各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在近年來的一些國際政治經濟會議上被涉及的頻率越來越大。在不久的將來,環保定將成爲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也可能成爲下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的焦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