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通縣農業生產現狀及產業化發展對策

學識都 人氣:1.99W
探析大通縣農業生產現狀及產業化發展對策
摘要: 總結了大通縣農業生產現狀,分析了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 農業生產現狀;農業產業化;對策;青海大通

  大通縣屬高原大陸氣候,冬季氣候寒冷、夏季氣候涼爽,土質肥沃,地理條件優越,環境宜人;交通便利、寧張公路貫穿全境,並通有寧大高速和寧大鐵路線,鄉鄉通柏油路,50%以上村莊實現道路硬化,利於農產品的運輸。通訊發達,實現了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開通了大通縣農業信息網、農業電話語音諮詢熱線,縣鄉各機關單位全部實現電話、傳真與電腦辦公,具有較爲完善的信息網絡傳輸系統,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來,通過實施省、市農業重點新技術推廣項目“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和種子村的建設,爲打造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大通農業、形成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效益顯著,促進了大通特色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
  
  1 農業生產現狀
  
  “十五”期間,在確保農村自用糧食需求和農民生產生活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2006年我縣糧油作物種植面積4.64萬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7萬公頃,總產量7.90萬噸。其中小麥面積1.40萬公頃,總產量4.56萬噸;馬鈴薯0.57萬公頃,總產量2.48萬噸;蠶豆麪積0.26萬公頃,總產量0.71萬噸;油料1.94萬公頃,總產量4.43萬噸;蔬菜面積0.29萬公頃,總產量11.26萬噸。馬鈴薯、油菜、蠶豆爲主的特色作物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的比重佔到60%。農作物種植向適應市場需求和高原特色調整優化,由糧油作物爲主的“二元結構”向產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結構”轉換。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建立了縣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和鄉級病蟲監測點。
  
  2 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2.1加強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壯大了農技推廣隊伍
  “十五”末,我縣基本形成了以“縣爲龍頭,鄉爲紐帶,村爲基礎”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縣農技推廣中心現有職工56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名(佔85.7%),工勤人員8名(佔14.3%)。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7名,中級職稱19名,初級職稱22名,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力量。於2005年建成了大通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由專人負責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發佈病蟲信息,指導全縣的農作物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全縣20個鄉鎮均建有農技綜合服務站,管理模式以鄉鎮管理爲主,現有人員74人,其中中級職稱14人,初級職稱46人,其他14人;村級服務基本以縣鄉技術人員和村幹部服務爲主。
  2.2 加大了農業科技創新力度,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
  重點推廣了青春533、高原448、樂麥5號、民和853等小麥優良品種;青海9號、10號、11號、12號等蠶豆新品種;青雜1號、青雜2號等雜交油菜品種;狠抓馬鈴薯脫毒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重點推廣了脫毒175、下寨65、青薯2號、大西洋等馬鈴薯脫毒品種,使糧油作物的生產逐步向“小麥良種化、蠶豆優質化、油菜雜交化、馬鈴薯脫毒化”的方向邁進。並累計推廣旱作溝播技術0.73萬公頃,配方施肥技術7.67萬公頃,種子包衣技術0.18萬公頃,病蟲草害防治技術23.0萬公頃以及農業重點新技術2.43萬公頃,受益農民19萬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撐作用。
  2.3加強了農業科技示範區的建設
  重點實施了優質油菜、優質蠶豆、馬鈴薯種植基地等項目。2007年共建立優質蠶豆、油菜溝播、小麥良種繁育、優質馬鈴薯種薯繁育及商品薯生產等爲主的31個集中連片示範基地66.7hm2。不僅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而且特色種植初步形成,並向規模化發展。區域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縣建立14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和種子村,其中馬鈴薯特色產業村3個,面積232.92hm2,平均產量33.75t/hm2,收益達2.025萬元/hm2(0.6元/kg),總收入471.7萬元;油菜特色產業村4個,面積9.488萬公頃,平均產量3 375kg/hm2,收益1.215萬元/hm2(3.6元/kg),總收入達512.3萬元;小麥良種繁育種子村4個,面積327.7hm2,平均產量4 500kg/hm2,收益1.08萬元/hm2(2.4元/kg),總收入353.9萬元;蠶豆良種繁育種子村1個,面積505.4hm2,平均產量4 875 kg/hm2,收益1.17萬元/hm2(2.4元/kg),總收入39.4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涌現出一大批種植大戶和特色種植產業重點鄉鎮,發展勢頭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