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團體內部審計與會計覈算中淨資產與利潤的評價和調整

學識都 人氣:1.95W
企業團體內部審計與會計覈算中淨資產與利潤的評價和調整
正確評價團體中子公司經理在任職期間的經營治理績效,是內部責任審計工作的核心。其主要是評價子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獲利能力;評價指標有淨利潤、淨資產和淨資產收益率;評價目的是綜合反映子公司經理在任期內實現的經營成果和經營效益。

  淨資產和淨利潤是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的主要經濟指標。對企業的淨資產和淨利潤採用何種進行調整和界定,直接關係到對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獲利能力的經濟責任審計,這也是企業覈算的重要內容。但是經濟責任審計中淨資產和淨利潤的界定與調整,是與會計覈算有着不同意義的:會計覈算中的淨利潤和淨資產不能直接拿來用於審計評價經營業績,而必須根據經濟責任審計的相關原則進行調整。

  1.兩者原則不同。會計覈算中的淨利潤是以權責發生製爲原則進行界定,着眼於收進和用度的確認。凡屬於本期的收進和用度,不論其款項是否收付,均應作爲本期的收進和用度處理,而不屬於本期的收進和用度,即使款項已在本期收取或支付,也不作爲本期的收進和用度處理;經濟責任審計的淨利潤的界定則注重行爲與責任同一原則,側重於相關收進和用度的配比。本期收進的實現、用度的發生與款項的收付有着必然的聯繫,將實現的收進與取得這些收進所發生的耗費相對應、相比較,以計算得失。

  2.兩者計算程序不同。會計覈算的結論講究遵照,過往的紀錄不能直接更改,只能在誤差發現確當期通過調整來更正,所以會計結論並不能保證做到完全的權利責任同期發生;審計則可以按責任行爲的發生時間將會計內容調整到它真正應該確認的時間,而不考慮這些會計內容具體發現或產生的時間。審計通過對會計項目進行調整,使會計結論調整爲完全的權責發生制。

  3.兩者的計算目的不同。根據會計覈算資料編製成的報表,既是向外提供的財務會計報表,又是據此繳納稅款的納稅報表。其目的是要公允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財務狀況和提供正確納稅的依據;經經濟責任審計調整和界定後計算的淨利潤及淨資產目的是爲了評價經理的經營業績,兩者存在一定的差距。

  綜上所述,會計淨利潤和淨資產必須經過調整和界定後才能用於經濟責任審計。爲了正確評價企業經理的經營業績,與此相關的.一切會計項目都要根據發生的時間調整企業的利潤和資產,而不需要考慮會計上是如何處理的。

  經濟責任審計的淨利潤是以會計報表爲基礎,以審計原則爲依據調整取得的。審計中如發現以前年度形成的淨利潤,要調整當期利潤和基期淨資產。會計報表如未經鑑證審計,在經濟責任審計時,首先要對報表根據會計原則進行審計覈實。但應該明確的是,覈實報表並不是經濟責任審計本身特有的工作內容。假如會計報表已經會計師事務所鑑證,一般能夠根據會計原則及制度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淨資產及淨利潤等情況,經濟責任審計時就無需重複審計,但要針對報表中的下列項目,根據經濟責任審計原則進行調整。

  1.待處理項目:資產負債表中的待處理項目,大部分是已實現的損益,可根據發生時間相應調整利潤和淨資產。

  2.以前年度損益調整項目:損益表中以前年度損益調整項目反映的是以前年度產生的損益,要將其調整到相應的年度。

  3.潛虧項目:產生潛虧的主要因素有壞帳、不良存貨、無效投資、經濟糾紛等。企業潛虧從帳面上看還是企業的存量資產,但是實際上已經不存在,應該作爲損失衝減企業的盈利和淨資產。這些項目的具體量化要做大量深進細緻的工作。

  4.潛盈項目:主要指帳外資產、異常業務及資產保存收益等,固然企業帳上沒有反映,但都是企業實際上存在的資產和收益。經濟責任審計必須予以反映,調整企業的利潤和淨資產。

  5.非經常性淨資產增加:包括所有者增資,接受無償捐贈等非經營取得的資產,都不能作爲經營者的業績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