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中的歷史研究探微

學識都 人氣:1.53W

[論文摘要]在《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一書中,哈羅德·珀金教授運用歷史學的方法對歐美大學的產生與發展歷史進行了理論梳理。通過對該部分的解讀,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關於我國高等教育歷史研究方面的啓示。 [論文關鍵詞]多學科研究 歷史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研究 啓示

試析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中的歷史研究探微

1984年出版的由高等教育研究專家伯頓·克拉克教授主編的《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一書首先提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視角——多學科研究,這種新的研究視角開創了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局面,專家們預言:十年以後西方高等教育將出現復興,需要對高等教育進行深入的、多學科的、跨國的研究。隨着1988年該書中譯本的出版和1991年由潘懋元先生主編的《多學科觀點的高等教育研究》一書的出版,多學科研究作爲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已經爲廣大中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探索者們所接受,逐漸成爲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範式。《高等教育新論》一書分別從歷史、政治、經濟、組織、社會學、文化、科學和政策的角度出發,通過自己“學科領域的透鏡觀察高等教育”,然後由伯頓·克拉克教授站在高等教育研究的立場上對這八種觀點進行總結,“指明這些觀點怎樣導致產生一個更大的聯繫而不是離析的框架”,這些框架分別是政治與市場、結構和文化、科學與高等教育,八種觀點最後都導向“政策”和“管理”。本書內容紛繁複雜、觀點新穎,我們這裏僅對歷史的觀點進行解讀,希望能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研究得出一些啓示。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哈羅德·珀金(Harold in)教授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對高等教育的歷史、特別是西方近代大學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理論梳理。珀金教授認爲:“與各門學科相比,歷史學是一門題材廣泛、方法多樣的學科。……歷史學家們常常必須闖進其他學科領域中去,利用它們的研究成果與方法爲自己的研究服務。”從這一點上講,歷史學與高等教育的研究倒是非常相似。潘懋元先生在對多學科研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進行論述時闡明瞭這樣的觀點:“無論從高等教育系統與社會各個系統的外部關係上,或從高等教育各個專業的內部關係上,都有必要從不同的學科觀點,運用不同的學科方法來認識高等教育的功能與價值。”

研究歷史或是出於對某一社會現象或學科的發展史進行探究的目的,僅僅是按照年代順序挖掘整理史實材料嗎?珀金教授並不這樣認爲,他認爲歷史學“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科,它向現實(或一度是現實的)世界提出種種問題,並努力探尋問題的答案”。這種觀點在我國現實當中並不陌生,例如“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讓歷史告訴未來”都有着與這種觀點相近的意思。那麼歷史研究的內容是什麼呢?珀金教授的回答是“變革與穩定”。他指出:“它既研究未被人們承認的和人們尚未預見的變革,同時也研究人們計劃的或有意進行的變革;既研究影響全部人類組織機構興衰的潛在過程,也研究對待變革的頑固抵抗行爲。”而高等教育史最能體現這種思想。近代意義上的大學產生於12世紀的意大利和法國,發展到今天,大學還是大學,但是無論是在含義上還是目的上,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社會職能上,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的大學都是不同的。大學是培養人才、學術研究和爲社會服務的場所,但是“我們只有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具體環境裏才能弄懂大學的這些任務究竟是什麼”。大學“依靠改變自己的形式和職能以適應當時當地的社會政治環境,同時通過保持自身的連貫性以及使自己名實相符來保持自己的活力”。鉑金教授將歐洲大學的發展史分爲四個階段:中世紀的大學(近代大學產生到15世紀)、近代大學(16世紀到19世紀中)、以德國柏林大學爲代表的現代大學時期(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後工業社會的“軸心機構”時期(20世紀中葉以後)。他分別對這四個時期大學的“變革與穩定”進行考察,以期從歷史學的角度對高等教育進行深入細緻的審視。

大學自12世紀誕生以後,儘管經歷了許多的變化,但最終連綿不斷地發展至今,其中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大學是因爲其對知識的自由追求而存在,大學的發展史就是自由和控制矛盾關係的發展史。在大學發展史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當大學最自由時卻最缺乏資源,當它擁有最多資源時卻最不自由”,但這僅是一個現象而非大學發展的規律,也不能就此而說明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物質財富較爲豐富的時代,大學就必須失去自由。很明顯,失去學術自由的大學將最終走向毀滅。那麼,大學如何在當今時代保持獨立追求知識所需要的自由?正如鉑金教授所言,“人們將拭目以待”。

歐洲大學誕生在一個“既分裂而又分權”的社會環境之中,中世紀的歐洲存在着兩個並列的權力中心:即宗教神權和世俗皇權。在這兩個權力中心的支配下,社會被一分爲二:從教皇與皇帝開始,通過大主教與國王,直至主持與貴族、教區牧師與莊園主。社會存在着兩類不同的法律和審判機構。兩種權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着鬥爭,鬥爭促使權力中心雙方都要爭取同盟者。當市鎮興起之時,商人和手工業者組成行會,一方面保護自身的權益,另一方面組織起來向教會或世俗皇權爭取自主權——要求頒發特許狀。歐洲的大學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中以“學者行會”的形式誕生了。學者行會也從教會或世俗皇權那裏獲得特許狀,擁有了諸如獨立發表自己的見解、自由遷徙等方面的自主權。歐洲大學誕生以後發展很快,12世紀只有4所大學,到了1500年已經增加到了58所,遍佈整個歐洲大地。

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葉,歐洲大學經歷了一個由衰落到復興的歷史發展階段,珀金教授是以英格蘭與蘇格蘭爲例來說明這個階段的大學發展的。中世紀的大學是名副其實的“象牙塔”,學術研究與社會實際並無多大關係。從17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初,英格蘭的大學都因爲學生的奢侈浪費以及激進主義而爲人們所不齒。傳統大學對科學技術採取了拒絕的態度,這促使新興的大學在英國誕生,“如果社會不能從原有機構中獲得它所需要的東西,它將導致其他機構的產生”。新興大學的興起不但復甦了英國衰落已久的高等教育,而且使得科學技術很快被包括傳統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機構所接納併成爲大學系統中舉足輕重的學科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