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歌與高中歷史教學研究

學識都 人氣:2.35W

導語:通過對詠史詩歌的學習和理解,讓學生體會古代文人關注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和堅毅勇敢的進取精神等,進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詠史詩歌與高中歷史教學研究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分必修和選修,必修又分爲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板塊,這是所有高中生必須要學習的,也是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必考知識,而選修部分是供文科學生學習的。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教材,都缺少對歷史人物的涉及,更談不上對歷史人物情感的描寫,很多同學認爲歷史課堂是枯燥無味的,這是造成高中生對歷史學科不感興趣的重要原因。詠史詩歌是區別於正規史學的一種中國古代史學文化形態,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發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適當加入詠史詩歌的學習不僅能把“死”的歷史講“活”,也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現從“什麼是詠史詩歌”“詠史詩歌的發展脈絡”和“詠史詩歌的學習意義”三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什麼是詠史詩歌

正規史學、通俗史學和詠史詩歌是中國古代史學在文化結構形態上的三種主要形式。正規史學是歷史學家的史學,通俗史學是大衆的史學,而詠史詩歌是文學家的史學。詠史詩歌一般指以客觀的“物”爲描寫對象,或細緻地刻畫它的色彩與形態,或藉以抒懷情感的詩作。詠史詩歌與正規史學、通俗史學在中國古代長期並存,共同促進了我國古代史學的繁榮。

二、詠史詩歌的發展脈絡

《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全集共305首詩,其中,具有詠史風格的共15篇,《大雅》中11篇,《頌》中4篇,突出特徵表現爲審美情感和期望情感的二元組合。春秋戰國時期,正規史學逐漸走向獨立。詠史詩歌主要關注對歷史本身的思考而逐漸淡化了具有神學色彩的祈神祭祖,代表作如《成相雜辭》。漢代是正規史學在中國古代的第一個繁榮時期,出現了很多史學鉅著,如《史記》《漢書》等。而詠史詩歌卻出現了萎縮局面,這與當時統治者對官方史學的重視和當時思想文化的偏向不無關係。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正規史學持續發展的時期,但總體成就不及漢代。詠史詩歌卻有長足發展並走向成熟,如劉勰的《文心雕龍》、陸機的《文賦》、鍾嶸的《詩品》等。而蕭統的《文選》中,“詠史”成爲一個獨立部分,標誌着文化界對這種體裁的最終認可。這一時期詠史詩歌多帶有悲涼情感,與社會的頻繁動亂有很大關係。唐、宋是我國古代文學和史學發展的高度繁榮時期,詠史詩、詠史詞在這一時期也呈現非常興盛的局面,如唐詩裏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蜀相》、溫庭筠的《蘇武廟》等;宋詞裏費袞的《樑溪漫志》、王灼的《碧雞漫志》、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元朝時詩與詞逐漸萎縮,而散曲開始流行。詠史散曲多透露出對現實的失望和對前途的茫然情感,代表作有陳草菴的《山坡羊•嘆世》、張養浩的《沽美灑兼太平令》等。明、清時詠史詩歌雖然創新不足,但數量相當大,詠史歌謠在民間廣爲傳播。清代的《白雪遺音》錄入了流行於當時的多首詠史民歌。

三、詠史詩歌的學習意義

(一)彌補教材不足、增加歷史趣味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中缺少對歷史人物和人物活動的講述,這就增大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的難度。歷史的核心是“人”的歷史,無論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還是思想文化生活都是人的活動。如果在教學中淡化對人物的學習和講述,單純講制度技術會使學生覺得歷史知識是冰冷的、沒有生命的,這種把歷史知識與人和人的活動隔離的教學方式會使歷史學科失去學習的意義,也勢必會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百家講壇》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觀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講者對於歷史人物和細節的講述,這樣使觀衆能夠感同身受,讓沉寂的歷史人物“活”了起來,觀衆會覺得歷史是有血有肉的,是在我們身邊的。詠史詩歌是古代文人對現實的情感反映和內心對照,如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把教材與詠史詩歌結合起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也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二)豐富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活力

中學歷史教師在備課時經常會覺得缺少與教授內容相關的材料,有些歷史知識很難有史料支撐,這樣僅憑概念和總結的教學方式會讓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也會使學生失去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從而導致歷史課堂喪失活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蒐集一些與所教內容相關的詠史詩歌,把能夠對教學內容有用的詠史詩歌加入到教學設計中,使歷史知識與詠史詩歌結合起來,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自己背誦、理解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也增強了課堂活力。

(三)滲透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通過歷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重要一項。但是,傳統歷史教學注重歷史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詠史詩歌是古代文人對現實的藝術表達,其中不僅透露了很強的歷史信息,而且滲透了強烈的個人情感。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把教材內容與詠史詩歌結合起來,通過對詠史詩歌的學習和理解,讓學生體會古代文人關注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和堅毅勇敢的進取精神等,進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