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豐富歷史課堂

學識都 人氣:1.57W
畢業論文

 
 

以史料豐富歷史課堂

史料是指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根據。凡是人類過去活動的1切遺蹟,都可以作爲史料。史料教學法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相關的史料進行處理,使學生自主地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對歷史探究的1種教學模式。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在歷史教育教學改革中頗受重視。

對於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史料,選擇哪些纔有利於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呢?筆者認爲應遵循以下3個原則。

首先,史料的長短要適宜。過短的史料無法爲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空間,即無法爲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事物所需要的背景資料。如果學生所需的答案直接羅列於史料中,學生不用思考就能獲得答案,則不利於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果運用過長的史料,學生閱讀所需時間較長,就會直接影響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歷史教學中,所用史料應控制在多少字比較合適呢?爲此,筆者進行了兩次教學試驗:1是應用較長的史料進行教學,另1是用較短的史料進行教學。通過觀察學生的反應和課後對學生進行反饋調查,筆者認爲,1則史料的長度在70~200字是最適宜的,少於50字或多於250字對培養學生思維都是不利的。

其次,史料的文字難度宜淺不宜深。1是要有利於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根據最近發展區原理,史料的文字難度應設定在略高於當代中學生的實際水平。對當代中學生來說,直接讓他們閱讀《尚書》《史記》《資治通鑑》等史學名著是不可能的.。因此,正確的方法是把史料的文字難度設定在讓他們通過連蒙帶猜能讀懂史料大意的程度。這既可以激起中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又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2是符合高考的要求。從這幾年的高考來看,試題對史料的文字難度要求不高,難僻字皆有註釋。因此,教學時沒有必要就史料的文字對學生提出過高要求。

再次,史料的相關度宜高不宜低。所謂相關度是指在教學中所運用的史料必須圍繞本課的重點與難點,不能天女散花般地有關聯即用。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對此,筆者深有體會。筆者曾上過《第1次國共合作》的公開課。試講時,爲了突出本課史料教學的特性,筆者在備課之時找齊了所有的相關史料,從頭到尾都用史料來說明。整節課妙趣橫生、豐富多彩,看起來似乎很成功,但課後筆者發現,這種方法並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點知識,因爲太多太雜的史料,反而使學生無所適從,從而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隨後的正式公開課上,筆者將史料教學側重運用於“‘3民主義’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第1中學 ;2008年3月12日《教育時報·課改導刊》課堂版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