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活力實效的歷史課堂

學識都 人氣:2.32W

  論文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以課堂這塊主陣地爲依託實現教學“提質增效”,教學實踐表明,可以從組織教學、課堂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思想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以提高歷史新課程的教學活力與實效。

  論文關鍵詞:歷史課堂;以人爲本;組織教學;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教學思想
  
  以人爲本,實現每一個學生不同程度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本質所在。然而多年來,歷史課堂教學給人們的印象就是枯燥無力的說教,使歷史教學失去它的德育功能,失去了它作爲人文學科應有的魅力。隨着新課程、新理念的實施和推廣,歷史課堂教學煥發了生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生爲本;構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等成爲廣大歷史教師研究和實踐的課題。歷史教學“以人爲本,構建活力、實效的課堂”的實踐表明,構建活力課堂,提高課堂實效,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組織教學要做到民主、和諧
  
  組織一節課好比演繹一場獨幕話劇,都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但是沒有高潮的話劇經不起看,同樣沒有高潮的課堂教學也經不起聽。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民主、和諧的思想,能否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春風拂面,如魚得水,使之精神集中,產生求知慾和表現欲,進而掀起課堂的高潮,這是上好一節課的先決條件。有研究表明,80%的學習困難者與過重的壓力有關,解決這些壓力明顯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當學生處於輕鬆愉快的狀態時,視覺、聽覺等都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還是激發學生自主意識、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沃土。著名的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就是民主”。因此在教學中自覺貫穿民主、和諧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平等的和學生一起研討教學內容,體現課堂上深厚的人文關懷,就需要執教者以民主的語態,詼諧的,平等的教態,親切的眼神,活躍並帶動整個課堂,推動教學的民主化進程。讓學生真正擯棄傳統教學中的“局外人”的角色,打破課堂沉悶死寂的局面,爲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才能高效的實施課堂教學計劃。調動起學生的表現慾望,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疑惑表達出來,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肯定與讚賞,產生成功的`快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自覺性、主動性,形成學習歷史的習慣和規律。這樣既能促進教師有效的教,更能推動學生有效的學,何樂而不爲?
  
  二、課堂設計要做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和諧統一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有明確的教材意識,要變教材爲學材,使教材能真正爲學生所用,爲學生服務。我們的教學對象都是十多歲的孩子,如果在教學內容上我們不從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出發,不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等特徵,把教學內容提升過高過深,這樣的教學內容就會失去師生的共鳴,即使有良好的師生關係也無法吸引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無法形成教與學的和諧,根本談不上活力課堂,更不要說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所以,教師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要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設問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並要讓學生有話說。例如:在講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下冊第4課《大危機》時,我在分析了這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原因、特點和各國採取的應對措施後,把現在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危機和我國爲克服這場的影響而採取了增加4萬億元人民幣來擴大內需的應對措施時,學生在這堂課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單一的歷史知識或技能,還找到了溝通曆史與現實生活的橋樑。再如,本人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實的教與學的積極影響。另外,還讓學生分別扮演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模擬再現“百家爭鳴”的場景,並在這個場景中,通過討論和辯論的活動形式,歸納和深化了對儒、道、法等三家的主要思想流派主張的領悟與理解,同時,要求學生運用儒、道、法等三家的思想觀點,對我校開展的“弘揚法制精神,建設和諧校園”活動獻計獻策,很多同學都踊躍發言,對創建和諧校園提出了很多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從而使歷史課本知識學習實現了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