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課程創新思路探索論文

學識都 人氣:1.65W

1課程體系的改革

文學史課程創新思路探索論文

我國的教育理念十分強調知識理論學習的系統性,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本身就是對自己思想的系統性的強調,加之新中國成立以後蘇聯凱洛夫思想的影響,文學史課程逐漸穩定爲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它承擔着對學生進行系統知識傳授的重要任務。系統知識的傳授自然是必要的,但是,是否只有這樣一種系統化方式呢?在此,筆者大膽提出打通史類課程的大課制方案。一是建議把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合併爲中國文學史,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近代文學史經常被忽略,學生知識結構掉鏈子的問題。或者,再將外國文學史也合併進去,稱爲中外文學史。二是建議把作品介紹和分析從傳統史類課程中剝離出來,按文體開設課程。這樣,既減輕了文學史課程的負擔,使得學生不會發生學了後面忘記前面的尷尬,又避免了傳統文學史課程中常常出現的文學史價值高的作品文學價值不高,卻佔用課時過多,或文學課程的'文學性不高等情況,真正讓學生“回到讀書,回到感性,回到審美的基礎教學上來”。②三是建議增加實踐課時的比例。將原有的理論性過於強的課程重新梳理,演變爲一些直觀性強或可操作性的課程,包括藉助網絡平臺和各種其它技術平臺,引進當下文學文化熱點並引導學生實踐等。

2教學觀念的改革

一方面,我們要改革文學史課程的教學目標。傳統文學史課程教學的終極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文學發展的線索與規律,其它都是爲這一目的服務的,獨立學院的文學史課程改革,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學發展的線索及規律爲依託,使學生懂得欣賞不同時代不同審美風格的作品。也就是說,不妨把目的放在作品本身。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這裏絕不是說要用作品選讀代替文學史,單純的作品選讀課程,只注重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我們這裏的重作品,是說要從作品本身出發,讓學生去模仿寫作、形成作品優劣辨識力和審美力、理解文學歷史、甚至開展文化傳播等。另一方面,我們要改革文學史課程的教學重心。既然教學目標有了上述變化,那麼在具體教學中,我們的觀念也理應從繁雜的年代、數據,龐大的作品羅列,冗雜的文學評價中抽身,回到文學作品本身,重視感性認識。對於作品,我們也不能單從傳統的角度去審視,應該適當加入寫作學的角度、傳播學的角度、視覺文化研究的角度等等。

3教學方法的改革

從教學環節來說,我們可以積嘗試課題式教學。將課程的內容劃分爲若干課題,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對既定課題進行研究、發展。在“課題教學”中,“課題”的確定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應是經過對教師、學院乃至用人單位的充分的調研,並結合日常生活、市場需求、流行趨勢等多方面因素來確定。在每個人課題下面,又可以設置子課題,具體到專人負責。課題確立以後,由教師引導學生爲主,經過反覆研究、梯次發展的過程而最終完成該課題的相關任務。在此過程中,因材設題、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求,必須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思路,按照每個學生的思考方向、認識層次進行啓發、引導,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能力進行教育。“讀書,聽課,不只是要掌握那些具體的知識和結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學習別人如何得到這些知識和結論的方法”,③教育家黃藥眠的這一觀點可以說是當下教育從業者的共識,這種讓學生參與的課題式教學便是一個極好的途徑。從考覈環節來說,可以開展考覈方式的改革。如引進一些操作性強、與實際聯繫緊密的考覈方式或角度,如製作視頻解析文學史,製作電子雜誌闡述文學觀念等。至此,我們以人才培養目標爲引導,打破課程壁壘,勾勒出了一個包含課程體系、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多個層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史類課程草案。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改革方案在實際操作中,勢必會遇到許多問題,如教師人才培養的問題,教學質量考覈的問題等,但是,問題不能成爲我們放開步伐的阻力,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真正邁入改革的路途,這些問題纔會有獲得解決的可能。只有開始解決問題,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乃至大多數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當前面臨的尷尬才能逐步減少。

作者:薛梅 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