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傳統建築論文

學識都 人氣:2.39W

一、木雕中所蘊含的忠義精神

木雕傳統建築論文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所以人們在表達情感時都是較爲含蓄和內斂的,並且善於通過借景、借物等方式來抒發情感,激勵自我。這種語言的含蓄內斂與藝術作品所表達的言外之意聯繫在一起容易使觀賞者產生更多的聯想和情感交流。正如司空圖《詩品》所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中國傳統建築木雕就是這一載體,它將各種不同題材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動物、植物等內容呈現在有限的圖幅裏,以此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意在畫外,情在景中,許多不可言傳的情感和願望都通過這種形式來表達。木雕作爲傳統建築中的小木作,不僅具有功能性更有觀賞性,尤其是它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更具有教化功能,它蟄伏了儒家思想的影子,並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從各個不同角度表現儒家文化的基本內容。“忠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倫理範疇,又是政治範疇。中國封建社會臣對君的責任與義務就是忠義。作爲臣子,必須竭盡全力去維護君王的權益,並以此作爲人生追求。中國傳統建築木雕裝飾中有許多表現忠義類的題材,如《趙子龍救孤》《三國英烈》《桃園三結義》《蘇武牧羊》《楊家將》《關公千里送嫂》等。這些反映臣子如何守節,盡忠講義的千古流傳故事都十分清晰地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崇人倫助教化的道德原則。

二、木雕中所蘊含的孝道思想

中國文字有六書之說,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形聲;四是會意;五是轉註;六是假借。其中指事與象形是造字的基礎,也是很生活化的形容詞與名詞,形聲與會意是文字的架構,轉註與假借是文意的擴充。如我們常說的前後左右等就是由“指事”而造成;山河日月、豬狗牛羊是“象形”造成。而“形聲”與“會意”則是爲了表達多種事物與不同的.抽象觀念。“孝”就是個會意字,其意是年幼者攙扶着長者,可見孝道是自古有之,任何時代都視其爲根本,它不僅是道德倫理條規,更是人性的根本。孝道也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歷代君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孝道視爲立身教民之本,建國安邦之基。中國傳統建築木雕裝飾中反映孝道的題材也很多,如《扼虎救父》《懷橘遺親》《鹿乳奉親》《乳姑不怠》《齧指心痛》《刻木事親》《單衣順母》《親嘗湯藥》《哭竹生筍》《扇枕溫衾》《孝感動天》《恣蚊飽血》《爲親負米》等,這些戲曲故事都是反映父慈子孝等內容,不論這些故事是否屬實,我們仍然可以從中體會出它的言外之意,人們對於孝道的態度,不只是掛在口頭,更是深入到內心,成爲一種道德標準。在中國封建社會,孝悌觀念也是統治階級善用的方式,爲了更好的進行管理,他們推出“舉孝廉”的制度,由此發生了很多愚孝的故事,如“割股饋羹,以愈父病”等。上述這些有關孝道的故事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能去其糟粕而取其精華,有選擇的借鑑和吸收傳統文化中寶貴的部分對於現實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木雕中蘊含的忍讓精神

“忍”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涵養與修爲,它是克己愛人,是忠恕、是體諒、是捨己,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傳統美德。《國語周語下》說:“愛人能仁”,仁愛是以寬容,忍讓之心去對待別人,是要人與人之間互相謙讓。《論語里仁》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忍讓不僅體現在親人間,它也體現在朋友,同事、乃至整個社會關係。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的處世方式,而這一方式的具體體現就是忍讓、寬容、仁愛等思想,它起到的教化作用是爲了讓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穩定有序,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所希望的景象。

四、木雕中所蘊涵的讀書及第觀念

中國封建社會將人分成幾個等級,所謂人分士、農、工、商四等,以士爲貴,可見其重要性。儒家也十分重視讀書,《論語》中開篇就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說。而“學而優則仕”就是儒家爲中國文人選定的人生道路。因此古人將讀書考狀元視作整個家族的榮譽和責任,不論是有錢的商賈、貧窮的農夫或是其它行業,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刻苦學習,鯉魚跳龍門,考取功名以耀門楣。這種觀念已經滲入到他們的骨髓裏,成爲了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也體現在中國傳統建築木雕裝飾題材中。如《三進士》《喜報臨門》《慶加冠》的故事就是講述過去文人十年寒窗苦讀,最終魚躍龍門的故事。還有《皓首窮經》《三進士》《車胤囊螢》《魁星點鬥》《十八學士》《蟾宮折桂》《五子登科》等,這些都是描述古時文人埋頭苦讀,畢生追求就是爲了考取功名的真實寫照。從上述木雕裝飾題材內容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忠義、孝道、忍讓、讀書及第等精神已深入人心,已成爲人們行爲處事的一種標準、準則。爲了警示和教育後人,它借用中國傳統建築木雕這一特殊平臺,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將儒家文化含蓄而間接的表達出來,從而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學習、薰陶。

TAGS:木雕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