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之我見

學識都 人氣:2.99W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之我見
        隨着新課標的實施,辛勤耕耘在講壇的老師們無不爲能尋找到一個能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而苦苦追尋、求索。從新課標的確立到教材的改編,無論怎麼改,但目的只能是一個--我們的教學要着眼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未來成長的需要。我在教學中通過不但的實踐和反思,使我清醒地看到了,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衡量我們的教學優劣不妨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首先,看一個標誌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轉變。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師轉變觀念是新課改的核心問題。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無論從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從表面上看只是改變了教材,實質上是在改造人,改造與課程利益相關的每一個成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的方式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作爲站在教育陣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師必須要改過去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看、滿堂轉、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師演生看等形式單一的教學方式。倡導的學生獨立思考、自學、實驗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辨論等一切學習方式。這些方式方法都要運用得恰到好處。我們要運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原來的教學成果和失誤,而不能一夜之間來一個徹底的革命。從教育意識上看,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課改並非是完全拋棄原有的好的做法(如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形成),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的創新。縱觀我們多年的教育實踐,非此既彼、走極端的教育改革做法始終是要自食其果的。我們應該承認,傳統的教育教學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但絕不是一無是處。而新課標正是針對這些弊端而出臺的。去僞存真,去粗求精纔是我們致力課改的應有之義。因此,對於新課標新課程,我們不必人爲地給它塗上神祕的色彩;對於舊課標舊課程,也沒有必要過多地去吐口水。一句話,對於傳統教育教學,我們不拋棄,而是要揚棄,要發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務必根據教學對象及文本內容的需要,優化組合這些方式上好每節課。 其次,看兩個重點的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們從思想意識到教學設計,都要儘可能的考慮多給學生動手實踐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對語文教學來說,落實讀是首選目標。讀,不能讓學生一遍一遍的傻讀,要實現讀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讀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教師不能停留在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上,要在如何讓學生自己在讀中去發現疑問上下功夫。要切實引領學生在語感障礙處讀,在意猶未盡處讀,在美文噴涌處讀,在情感渲泄處讀。這樣才能真正落實讀的目標。在數學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學會體驗生活,感受到抽象的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數學源於生活,反過來又應用於生活,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看三個目標的落實。三個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是看你是否重視了“雙基”教學,也就是看你的教學重點是否突出了,難點是否突破了。我們的課堂應該是充實的、紮實的、真實的、樸實的,如果你的課堂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說明你沒有注意落實“知識與技能”這一目標。
        二是看該讓學生經歷(感受)、體驗的是否讓學生經歷了,體驗了,使學生在經歷、體驗中獲得學習知識、思想、方法和經驗。
        三是看你是否運用了十分適宜的方法、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端正學習態度,營造出師生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
        就數學課堂來說,首先要看你是否運用了課本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數學的邏輯魅力;語言藝術的感染力;操作性強的激勵形式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當學生認識到數學有用,習題有趣,討論有價值,有滋味時,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教師的點撥語言才能激盪人心,催人奮進向上,學生纔想學願學,帶着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去學,他才能學得好。
        第四,看教師“四性”教學的體現。生活性。例如數學,它原本來源於生活,後來提煉爲數學,服務於實踐。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迷,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一不用數學。”
        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要與大自然、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緊密聯繫,要講來源(來源於生活),要講用途(服務於生活、學校、科技等),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並不抽象、枯燥,而是一門看得見用得上的文化科學知識。我們在教學中要儘量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生活經驗,學起來必然親切、實在、有趣、易懂。        生命性。 
爲什麼要強調課堂要具有生命性?是因爲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生命體是指生物體所具有的活動能力。所以,我們的課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活動能力。要努力追求一個“活”字。首先是教學的方式方法要活,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活了,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課堂的.氣氛才能活起來。課堂一活師生才能顯示出朝氣、靈氣,才能顯現出勃勃生機的氣象,只有活的課堂才具有昌盛永久的生命力,只有活的課堂才能留住學生的心,留住學生的情,學生不願下課,不願離去,這樣才能達到課已完,但情未盡,意無窮的境界。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思想。正如每個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變的。老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老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觀察,感受事物,自己分析思考問題。因爲學問學問,要在學中問,問中學。一切沒有問題的學習都是淺層次的學習,甚至是假學習。問題是學問的起源,問題是創新的開端。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精心組織學生在不遊離文本的前提下開展相互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髮現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回想過去的教學,我們很多人追求的是教師自己所謂的教學藝術,卻忽略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研究,學生心中究竟有什麼疑問不去問,卻把力氣用在如何設計高明的問題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去激發我們不去研究,卻去琢磨如何形成聲奪人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去考慮,卻去琢磨所謂巧妙的教……這些做法只是走入了只研究教師只研究教材而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誤區。反省之後我們應當重新給自己定位:教師是教育大觀園裏的導遊,一個引導者,主角永遠應該是學生。我們貪大求洋的不應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才華,而應該去考慮如何去挖掘學生的才華。這就要求備課不能閉門造車,“運籌帷幄”,而更多地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該怎樣上好每一節課,創設什麼樣的情境把學生帶到學習中,用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來激活學生的學習情趣,要主動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問題,讓他們儘量說,傾聽學生的見解,讓他們儘量去想,傾聽學生的心聲,讓他們儘量去爭論,要把這樣寶貴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發展性。增進學生對數學的認識,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在興趣與動機,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方面有所發展。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方面有所發展。使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