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初等教育專業古代文學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學識都 人氣:1.9W
   論文關鍵詞:古代 存在問題 解決方法

論文摘 要:基礎改革給高師初等教育專業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着諸多問題。本文在分析古代文學困境成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以期引起學術界對古代文學教育的關注。

高等師範院校中的初等教育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專業,它主要是培養與造就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學有所長,具備小學教育專業知識,勝任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小學師資,要求學生具有紮實、寬厚的科學知識和系統的學科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能適應當今的教育教學改革。
隨着改革的深入,基礎教育語文新課標中,特別是在各種版本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作品尤其是古詩的入選,對高師初等教育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明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高素質的小學語文教師,筆者進行了若干思考與探索。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其一,容量大、難度大、隔膜深而教學時間短。中國古代文學是歷時最長、跨度最大的一門課程,從先秦到近代,縱貫三千年,而且既包括文學史的闡釋,又包括作家作品的介紹與分析,涉及的作家作品浩如煙海,還涉及文獻學、文化學、、、史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文本及其反映的人和事都距離現代的生活有很大距離。而本課程的教學時間卻非常短,以筆者所在的學院爲例,初等教育專業的古代文學教學時間僅僅爲一個學期,只有68個課時;而在言文學專業中,雖然古代文學這門課程也在縮短課時,由過去的六個學期的教學時間改變爲現在的三個學期,但教學時數還有大約250課時。相比之下,同樣一門課程,初等教育專業的課時實在是太短了,使古代文學教學根本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全面講授,教師一般是串講文學史而壓縮作品分析,這就非常不利於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評價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而我們知道,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將來基本以小學教師爲主要職業,要求從業者既必須具有較爲開闊的知識視野,又必須具有直覺能力與對經典作品的感悟能力。
其二,教材不實用。筆者目前還沒有發現市面上有專門的高等師範院校初等教育專業本科古代文學教材,一般都還是用那些大部頭的文學史和作品選,不符合本專業教學時數少的實際情況。
其三,教學方法單一刻板。目前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乃至於教學模式,基本還是沿襲傳統“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口授加板書,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背的方法,和以文學史爲主,以分析作品爲輔的教學模式。傳統講授是單方面的,不注重學生的吸收和消化,由於古代文學大多是文言文,文句艱澀、簡約而蘊意深奧,學生識讀、理解有一定障礙,加上沒有足夠的課時去品味消化,勢必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因而教學效率偏低自不待言。
其四,考覈方式傳統呆滯,不夠合理。目前,教學效果及學生古代文學修養的標準仍是傳統的期末考試方法,不少學生只是臨考前死記硬背,敷衍了事,長遠學習的驅動力不足,應付心態嚴重。除傳統考試外的考覈方式一般是佈置一篇小論文作爲作業或考查內容。由於古代文學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參考資料也很多,學生古代文學課程的學期論文、學年論文、甚至畢業論文都容易遇到相同的兩個問題:一是面對浩如煙海的研究資料茫然失措,固步自封;二是取巧造假,剪貼、拼湊、甚至抄襲之風難以根除。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
現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並推薦了70篇。據筆者,目前人教版、教科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等幾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裏要求講授的古詩文都在70篇左右,這使高師初等教育專業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基於學生古文知識基礎相對薄弱而小學語文教材又大量選入古代作品的現實,筆者以爲,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中以知識傳授爲主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已不太適應形勢的需要,我們的目的應當不只是“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要從知識傳授型課程向素質培養型課程轉變,既強化教育,也要突出師範教育的特點,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師範人才。
1.更新觀念,因材施教
在古典文學學術研究的領域內,尤其是詩學和詞學研究長期表現着“書齋化”與“功利化”傾向是人所共知的,它的大量研究成果經常塵封於架上,少有問津,與教育、教學實際脫節。因而,順應當前小學語文教材古典詩歌作品比例不斷加大的趨勢,創構傳統詩歌的現代教育與教學的新理念,並將這一理念發展成爲性、實踐性強的示範性的教學方法,乃是改革高師初等教育專業古代詩歌教學的當務之急。
其次,轉變教育思想,正確把握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三者之間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古代文學教學與素質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古代文學作爲文學的移情作用和教材中固有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高潔的人格精神、高雅的審美情趣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貫穿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現代教育思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尤其在進行作品分析時,注意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在提高鑑賞、評析能力上下功夫,着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閱讀分析、鑑賞評價古代文學作品和現象的能力,爲他們今後從事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
2.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方向
一是針對初等教育專業古代文學教學時數少的情況,應該專門編著或者選取相對簡明扼要的教材,放棄那些動輒三、四冊的大部頭文學史和作品選,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是針對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古詩入選的現實,高師初等教育專業古代文學教材也應相應加大詩歌的比例。師範課堂的古典詩歌教學長期附着在文學史教學的課程內,這種不獨立地位無法保證其必要的教學時數,其教學目標和方式與培養對象的實際需要和要求脫節。
誠然,古代文學的文體形式豐富多樣,每種文體都有其自身的特質,有其自身的流變規律。筆者認爲,在一般通識概述之後,可將教材內容分爲詩歌、賦(含駢文)、詞、戲曲、小說等幾大模塊,同時大大增加詩歌的比例,這樣,既分門別類揭示古代文體的總體特徵及其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風貌,利於學生深入瞭解各種文體的特點,洞悉文體本身的規律;同時又利於學生重點掌握古典詩歌的特質,使他們的知識結構更大程度地與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需要相吻合。
3.建立新型立體課程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爲彌補古代文學教育課時短缺現狀,應該改革平面的線型教學模式,建構立體的網狀教學模式。以筆者所在的學院爲例,現行的古代文學教學有基礎課(中國古代文學)、選修課(唐宋詩詞鑑賞、明清小說選講等)兩大塊構成,而基礎課、選修課各自爲政,成爲兩種知識平臺,兩條知識線索。筆者認爲,應該增加專題課(包括專題講座、專題討論、學術報告、學術沙龍等),使之與現行的基礎課和選修課並重,將以往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轉化爲關鍵處點拔與縱深,刪削其基礎知識的重疊,避免簡單重複。這樣,基礎課拓展了古代文學的“面”;專題課深入了古代文學的“點”;選修課促成了學生對古代文學中問題的研究與體悟,三者互相銜接、互相補充,從而構築一個立體的、網狀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率,保證知識體系的有序性與完整性,知識結構的優化性與前瞻性,而且也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訓練,能力培養。

高師初等教育專業古代文學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克服基礎課與選修課各自爲政的局面,對基礎課、選修課、專題課統籌安排,做到“三個確定”——確定教學內容的劃分、確定教學重點的安排、確定基本課時的分配,真正構成網狀的教學體系,才能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