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與參與的英語課堂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1.75W

摘要:進入21世紀,英語教學面臨時代的挑戰,作爲英語教師,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時代的要求。英語教育要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就要大面積培養高素質的會用英語交際的人才,而課堂教學是學校中一項最穩定、最經常、佔用時間最多、設計面積最大、內容最廣泛的活動。事實上優秀的課堂教學完全可以負載起培養提高學生多方面的優良素質的任務。成功的課堂教學應是“活動”最充分、“參與”度最深的教學。

活動與參與的英語課堂的論文

關鍵詞:活動與參與 英語課堂 課堂教學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English teaching faced with the time challenge, takes the teacher of English, must improve own quality unceasingly, adapts the time request. English education must realize to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wants the big area to train the talented person who the high quality will use English human relations, but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will be in the school one item is stablest, the holding time to be frequently most, the design area to be biggest, the content most widespread activity. In fact the outstand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definitely may the load have the raise to improve student various fine quality the duty. The success classroom instruction should be “the activity” is fullest, “the participation” the deepest teaching.

key word: Active and participation English classroom classroom instruction

一、“活動”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主線

在課堂上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諸多方面的素質。這些素質的形成不是靠教師講解來的,而是靠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是學得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可以爲開發個人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隨着年級的升高、掉隊的學生也在增加,其原因在於課堂活動開展不充分。

1.“活動”的'實際是交際。明確英語課堂活動的實際是交際。沒有課堂活動就沒有交際能力的形成。教學是交際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活動,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活動。師生構成兩個主題,是平等、合作、協商的交際關係,師生作爲主體,其認識和實踐的客體都是英語,學生是認識的承擔者、實踐者,教師也是認識的承擔者,只是任務和角色不同而已。學生學習英語,靠學生主動的學,直接與英語信息源發生作用,教師是指導者、助學者和引路人,注重教學規律,通過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教學不是你教我學,更不是你講我聽,教學是師生雙方互動的結果,教學雙方都給對方提供信息,教學活動就是爲了促進這種交流。交際理論對教學二主體的規定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人,而且是自覺能動性的人,具有一定認識能力的主體。教師居高臨界下,唯我獨尊,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學習者,課堂活動成了教師的獨角戲,久而久之,學生的靈感就會被抹殺掉,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挫傷,這是兩極分化產生的根本原因。課堂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學雙方都爲對方提供信息,教師的輸出對學生來說就是信息的輸入,學生通過感知、理解、歸納、記憶等活動接受、處理、儲存、運用信息;學生的反饋作爲信息輸出對教師和其他同學來說又稱爲信息輸入。活動的每一步都是如此:信息的輸入—轉換—輸出。通過反覆、多項、多渠道的交際活動是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知識,逐步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

2.教師的作用。在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指導者、激勵者、促進者、輔導者、調節者的作用。這樣才能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俗話說“學高爲師,德高爲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關鍵作用。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教法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同。教學得法,學生學得有趣,學得靈活,學得好;教不得法,學生學得吃力,學得枯燥,甚至厭學,最終導致棄學。這是初中生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設計中要有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要面向全體學生,淡化選拔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爲宗旨,以育人爲目的,爲學會做人、爲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健體打下堅實基礎。

二、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形式

多年來,教育學專家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進行的理論研究和廣大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取決於其帶任務學習或積極學習時間的多少和教學活動情況應以學生參與的程度和學生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教育學家卡羅爾、布魯姆、哈爾斯費歌和魏利等人都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成果和基本理論,可以概括爲下述幾個主要觀念:

1.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其參與前的素質是決定成績的唯一因素。

2.學生表現與參與情況集中體現在積極學習時間的長短上。

3.學習機會和學習動機是參與的決定因素。

4.學習機會受教學時間和使用的制約。

5.教學直接影響將學習機會轉化爲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動機等其它因素。

按上述理論分析,英語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爲可以分爲有效參與和無效參與兩種:

(一)有效參與: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參與交際具有交際性,通過活動受到明顯的效果

1.有效參與的層次:淺層次參與和深層次參與。

(1)淺層次參與:通過簡單的思維和簡單的活動方式參與的課堂教學方式參與的教學活動,成爲淺層次參與。如朗讀單詞、跟讀句型課文、背誦句型課文、分角色朗讀對話等。

(2)深層次參與:通過複雜的思維和複雜的活動方式參與的課堂教學方式參與的教學活動,成爲深層次參與。這類活動需要學生深入思考,並能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是較複雜的語言訓練形式。

2.有效參與的方式:行爲參與和思維參與。

(1)行爲參與:通過回答問題、分組討論、表演等動作行爲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如根據課堂內容回答問題、看病、問路、購物等表演。

(2)思維參與:如學生的思考、爭論和協作等活動都屬於思維參與。思維參與源於但不拘於課本,是學生創造力的充分體現。

(二)無效參與:在某些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動機不明確,參與方式機械被動,或帶有明確的表演色彩

儘管參與人次多、課堂活躍,但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均無明顯發展,思維能力沒有明顯提高。無效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應杜絕。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具有雙重意義,我們應對其具體分析和恰當把握。如表演式參與:此類表演的目的一是示範,二是檢查,達到了這兩項目的是有效參與,單純爲聽課人進行的重複表演是無效參與。教師要考慮學生參與的節奏,強調學生的全體參與,就要承認個體的差異。爲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採取不同的節奏,才能體現教學的平等原則。教師一方面要從數量保證學生的參與,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質量上下功夫,保證學生每一次參與都有效,保證每一項課堂活動都能收到積極效果。

總之,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活動不是課堂教學的裝飾品和調味品,而是教學過程的本性。活動是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樑紐帶,活動是實現培養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素質主要途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精神,在活動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同時減少無效參與,增加有效參與,實現由淺層次向深層次、行爲參與向思維參與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