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化模式的實驗與探索論文

學識都 人氣:2.92W

一、問題的提出

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化模式的實驗與探索論文

三點共同認識,促使我們進行了課堂教學活動化模式的實驗與探索:一是目前的地理教學課程體系陳舊呆板遠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二是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單靠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完成;三是作爲目前會考科目,將來“3+x”具有綜合優勢的地理學科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我們設想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創設環境,給學生以獨立學習的自由”,在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指導下,借鑑美國的“道爾頓實驗室計劃”和我校“語文實驗室”的一些通用做法,實現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化,革除傳統教學模式重課內,輕課外;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還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一個獨立學習、發展的廣闊空間。

二、初步嘗試和幾點體會

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化模式實驗的實施包括完善和規範地理教室,建立活動課教材,確定授課模式等。同時我們也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轉變觀念;二是變革備課方式;三是課堂教學加大“導”的力度。

地理教室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化模式實驗的主要場所之一。自去年實驗伊始,我校就根據實驗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規範了地理教室,配備了高中地理教學必備的各種掛圖、標本、模型等;配備了較齊全的投影儀、幻燈機、錄像機、電視機等電教設備;還有各種報紙、雜誌、書籍、音像資料等。學生在地理教室裏可以自由查閱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標本,自己佈置展覽。學生在這裏上課,沒有老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學的那種嚴格形式,學生可以相互討論,切磋辯論,發表意見,在師生共同討論共同參與的多邊活動中,探求知識,培養能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裏老師不僅是一個教育者,同時也是學生的顧問、裁判、導演、朋友、辯論對手,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活動課教材的建立,我們遵循“實事求是,面對實際,有所突破”的原則,將現行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分割成兩大板塊:知識性、基礎性較強的內容仍然留作必修課教材(大約佔教材的2/3);實踐性較強與現實聯繫密切的,或只有空洞理論,缺少實例的內容選作活動課教材(大約佔教材的1/3),如:第一章的“星座”、“月球和地月系”;第二章的“人類活動與氣候”;第三章的“水資源的利用”;第四章的“礦物、岩石”、“地震”;第六章的“土地資源及其利用保護”;第八章的“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問題”;第九章的“我國工業生產和工業佈局”;第十章的“人口問題”;第十一章的“人類與環境”等,再加上我們早已開設的“鄉土地理”,構成了活動課教材的主體。在活動課教材的建立上,我們沒有迴避高中地理會考的現實,因此更多地是選擇教學模式的突破,使學生在活動課中完成必修課內容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知識也可達標。

在課時安排上,原則上採取每週必修課2課時,活動課1課時的作法,也可每週一次活動課,每次安排2課時。

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化模式實驗的重點也是難點即是活動課教學模式的`選擇與實施。在近期的實踐中,我們初步總結出幾種教學形式:討論式、辯論式、調查研究式、競賽式、講座式、自由漫談式……等。具體每節課的教學模式的選擇與實施,既要考慮教學的目的任務,又要考慮學生實際經常是將其中幾種形式結合使用。現將其中一節活動課教案,活動過程記錄摘抄如下:

教學目的:

1.通過本節活動課教學使學生明確環境問題及其產生原因、解決途徑。

2.通過本節學習訓練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活動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環境意識。

教學內容:高中地理下冊第十一章《人類與環境》

時間:60分鐘

具體做法:

(一)、準備階段:

1.提前一週向學生布置學習目標:

(1)什麼是環境、環境問題?討論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2)根據你的理解準備有關下列問題的資料,就其中一至兩個方面闡述你的觀點:

A.許多環境問題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B.生動介紹一個你比較瞭解的人爲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

C.評價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中自然原因和人爲原因孰輕孰重?

D.談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途徑。

2.教師準備有關掛圖,如人類與環境相關模式圖,人口膨脹對環境的影響等,準備歌曲《太陽、地球、你和我》錄音帶。

3.學生利用空餘時間自己編排小品《地球就診記》

(二)、授課程序

1.學生演講:學生根據自己對上述學習目標的準備情況,參照教師在地理教室中展出的掛圖等自由發言。(爲避免演講的盲目性,教師限制每人演講時間不超過3分鐘,並事先有重點地指導部分學生準備有關問題。)

在演講中,有一個家住高密市北部鹹家鄉的同學,用他的所見所聞說明環境問題有許多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他說:“我的家鄉水中氟的含量很高,我們村就有許多老人患有氟骨症。近些年鄉里改氟治水,喝上了自來水,我再也不用擔心象父輩那樣長一口黃斑牙了。”說完他微微一笑,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家住高密城東郊的小康河邊的一位同學卻深有感觸地說:“人爲原因纔是產生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他列舉了小康河水污染後給他家鄉帶來的影響:家裏養的鴨鵝不敢下河,村裏的人不敢用河水澆莊稼……他還動情地回憶起小時候到河裏摸魚的情景,最後他用“救救我的小河”結束了自己的演講,此情此景已很難用一節地理課的標準來衡量了。

2.學生自編自演小品《地球就診記》

人物:患者----地球:滿面愁容,身背一個大包裹,上寫:人口過多,環境污染,資源破壞;醫生----太陽;護士----月亮。

表演過程:(略)

診斷結果:皮膚由綠變黃褐,全身瘡疤,負擔過重,承載量壓力過大,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如果不盡快醫治,有導致惡性循環的危險。

處方:人類是環境的中心,醫治環境問題主要靠人類自己。建議:(1)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2)搞好國土整治工作;(3)參加國際協作,保護世界環境。

3.聽錄音:歌曲《太陽、地球、你和我》

4.由一學生宣讀李鵬總理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的五點主張。(略)

5.教師小結:

(1)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自然原因,更重要的是人爲原因,要解決環境問題,還主要靠我們人類自己。

(2)保護環境,中學生首先要從自身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垃圾,愛護花草樹木,人人爭做環境的小衛士。

6.最後將優秀演講材料選登在黑板報上,配合“6.5”“環境日”辦一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專題板報。

新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步嘗試實施過程中,我們注意了三點:

1.轉變觀念。對於教育教學工作者來說,觀念就是資源。有了新思想,新觀念,纔會有新舉措,纔會有創造性。本教學模式的實驗,首先要求教師有一種正確的“學生觀”,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地位,真正體現當前教育要爲學生終身負責的素質教育觀。

2.改變備課方式。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化模式的實施,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備課方式。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特別是備學生可能提出的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並做到超前備課,包括提前向學生布置學習目標,提前給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素材、參考資料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充分的準備,謙虛的態度,因人、因事、因時制宜地以各種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

3.要加大教學“導”的力度,實施課堂教學活動化。要做到“活”而不亂,這就要求教師加大課堂“導”的力度,既要“指導”,更要“引導”,切忌撒手放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