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

學識都 人氣:9.54K

一、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

時間如逝水,世界各國都爲迎接21世紀作準備。各國國情不同,21世紀將會給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帶來不同的命運。雖然同住在一個地球村,確是有人喜,有人憂,各自承受自己的命運。

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已出現徵兆。今後的更深廣,勢成燎原,不可逆轉。各民族、國家的現狀有差別,全球經濟一體化造成的效果也有差別,這裏只談這個小領域。

經濟一體化,多極化,是當前的現狀。我們要從中國的國情說起。“多民族的統一大國”是中國的國情。從二千多年前奠定這種格局,就被全國各族人民所接受。古代沒有民意測驗,從人民默認它,安於這種制度的行爲中即可以看出,人民是願意接受的。二千多年間曾有幾度民族不統一的時期,但人們並不喜歡這種分裂,因爲分裂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災難,生活不安定,戰爭頻繁。即使在分裂時期,有識之士都主張統一,認爲分裂是不正常的。多民族和平共處和要求全國統一一樣,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認可。

關於民族的認同,在中國上,不大看重膚色、血統,更看重文化、禮教的異同。秦漢以來,當初中原雜居的衆多民族、部落羣體,逐漸融合爲華夏族。以長江黃河流域爲基地。華夏族不斷與周邊接近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生活,形成了人數佔絕大多數的漢族。漢族人數衆多,但追根窮源,中國並沒有純漢族。漢族本身就是華夏衆多種族融合、交流的總稱。

“多民族統一大國”是兩千年來的國情。這個國情顯示着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準則、宗教信仰、倫理規範、風俗習慣、政治制度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決定着中國哲學的全部。

觀察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哲學,都不能不以此爲出發點,又落腳到這個出發點。中國哲學必然帶有中國的民族特點、歷史文化特點,反映它的祈向和理想。

二、中國哲學的定位

如何分期,世界迄今沒有定論。我們採用按照生產方式劃分法,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其次序是按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順序排列的。原始社會只有宗教,還沒有哲學,進入奴隸社會,由於出現了生產分工,有人有了多餘的時間從事精神創造,開始有了文化產品,哲學逐漸從宗教中分化出來。世界上各種流派的哲學都產生在奴隸社會,西方的古希臘、羅馬,古希伯萊,中國的春秋戰國。秦漢統一後,建成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大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40年戰爭後,中國纔開始擺脫封建社會,走向近代化,有了微弱的資本主義。這就是說,中國哲學的形成、發展、成熟,其精彩的演出、主要活動都在中國封建社會階段,此前的奴隸制階段和後來的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的哲學都不及西方歐洲哲學豐富,而封建社會的哲學,從全世界來看,中國哲學最豐富。因爲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得最完備,最典型。爲中國封建社會配套的.哲學體系最完整、齊全,增加了封建社會的穩定性。

中國古代傳統哲學與世界各國古代哲學一樣,主要是依附於神學的主幹上,它總稱爲“經學”。經學,經天緯地,裁成輔相,包羅萬象。既包括認識論,又有世界觀、價值觀、論,還有政治經濟學。中國古代(從七世紀開始)流傳很廣的《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爲中國傳統哲學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框架。

近世學者多以爲中國哲學重人倫實用,西方歐洲各派哲學重邏輯推理,由此推演下去,又有人區分西方哲學爲思辨之學,中國哲學爲實踐之學。這種區分看起來簡潔明快,但不準確。持這種觀點的人採用橫切辦法,把當時傳入中國被中國人看到、感到的中西哲學差異現象,當成中西哲學差別的屬性。原因在於他們不曾作歷史的考察。西方中世紀與中國古代同屬於神學統治時期。西方傳統宗教是基督教,中國的傳統宗教是儒教。這兩種宗教都是深入社會,沁入人心,干預生活,支配政治的龐大精神力量。

西方基督教的奧古斯丁(Auretius Augustinus,354-430)說,“理解爲了信仰,信仰以便理解”,提出精神是實體,上帝是真理、至善,倡“原罪”說。後來有安瑟倫(Anselmus,1033-1109),與的周程邵張同時,托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