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1.9W

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觀後感

也是剛剛看完了《海上鋼琴師》,在此之前,我最爲推崇的是《霸王別姬》,不過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覺得它也毫不遜色。且不說它的敘事手法的高超以及鋼琴彈奏帶來的視覺和聽覺的驚豔,我更多的關注了它所表達的對於人生、對於戰爭、對於文明進步的思考,或者說這部小說的作者在創作之初想要傳達的思想以及導演在再創作過程中對於這種思想的傳承與融合最後呈獻給觀衆的東西。

首先,1900是一個出生在特殊時代、特殊地點、具有特殊才能與天賦的特殊人物:天堂的名單裏沒有他的名字,他從未出生,從未死亡,從未存在。這種特殊性一方面幸運的:它有利於1900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精神寄託,單純的人生環境讓他少了太多的野心和慾望,與那個風起雲涌的時代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又是不幸的',正如他自己所說,即使有一天他有幸上了天堂上帝也不能在任何名單上找到他的名字:這種無所依從的飄零感一直伴隨他走過了短暫的一生。後來他對於船下的生活終於生出了嚮往,但是對於這個陌生的地方,他沒有絲毫歸屬感。他的眼裏淨是鋼筋水泥鑄就的城市,以及掩蓋在其中的慾望。這是一座充滿複雜情緒的地方,與他熟識的音樂世界那般不同,那般讓他望而卻步。

另一個是他與他的鋼琴、他的音樂帶給我的感動。他對音樂有着超凡的感受力,將一切所見、所感皆融入了那88個琴鍵上,以吾樂抒吾情。他對於自己出生身份的模糊認識促使他單純的處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將自己的音樂受衆從衣着光鮮的上層拓展到船上所有的乘客:水手、下等艙乘客、受傷的戰士……音樂成了他與這個世界交流的方式,所以即使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的手也在撫摸着琴鍵。

此外,影片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對於藝術與世俗問題的探討。影片一開頭就展現了乘客對於美國自由女神像的狂熱的追逐,而1900年的美國在經歷了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後已經成爲了較有經濟實力的國家。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自由女神像的敬仰就是對於以美爲代表的新經濟形勢的熱衷和狂熱的嚮往,影片借1900之口引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種文明的繁榮到底會走向何方,他的迷茫或者說新的文明背景下藝術家的迷茫到底從何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