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體心理髮展異常的研究

學識都 人氣:6.78K
  

論文關鍵詞 童年 情感 人性 個體心理髮展

對個體心理髮展異常的研究

論文提要 本文所探究對象爲美國作家托馬斯·哈里斯取材於現實生活後虛構的系列心理小說中的相關人物及後來改編後進行藝術加工的電影中的人物銀幕形象。共選取系列中的三部小說和改編後的電影,按故事情節發展的時間順序依次是:《少年漢尼拔》(Hannibal Rising)、《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人魔》(Hannibal)。本文探究了小說與電影中所包含的有關人物心理髮展過程,同時探究了其中所包含的心理髮展規律及相關的社會現實性。

選題緣由

在社會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人。多種多樣的人構成了社會這個豐富多樣的萬花筒。也正因爲有了人類這樣的高級動物的存在,整個世界都是一個永遠的謎。人類的起源,人類的生存歷史,人類的發明創造等等,都是還未完全解開的謎。而這其中最難以解讀的謎就是——人類的心理活動。爲此,本文試圖對人類的心理活動進行淺略探究。

研究目標

本文的探究所引用的心理學知識均來自個體心理髮展學的研究成果和結論,並加入少數非心理學領域的各學科知識。本文試圖通過對虛構人物所代表的具有現實性的心理活動歷程,和具有邏輯性與合理性的影響人物心理活動的因素的淺略探究,對個體發展心理學所研究的內容進行詳細的例子剖析,揭示個體心理髮展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心理現象對社會整體發展的必要性。

探究基本思路

本文通過對具體的例子進行剖析,力圖解釋“童年形成的陰影”、“情感所有的力量”及“人性演變的過程”這三個短句中所代表事物的意義,探究這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對個體心理髮展的影響及作用。

論文主體

一、童年的陰影是如何形成的?

(0)小主題探究前言

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之一《童年》,是一部世界名著。小說取材於作家的自身經歷,大量運用真實的材料,敘述了作家自己兒時的悲慘童年。小說中充分體現了一句名言: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這從淺略方面說明了童年的生活環境對人生髮展的影響,即對個體心理髮展的影響。本主題既爲了加以說明這一論點而進行探究。

 (1)“童年”、“ 陰影”兩者之間的聯繫

小標題中“童年的陰影”指的是在童年這一重要時期因某種因素而造成的心理上不好的記憶。那麼形成童年陰影的因素又有哪些?

(2)形成童年陰影的因素

現代心理學研究指出,對兒童心理髮展起推動作用的有兩大因素:遺傳和環境。這兩大因素對心理髮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本文中,關於“陰影”形成原因的探究,環境因素最爲主要。爲了探究環境因素對兒童心理髮展偏離正常軌道的影響和後果,可從小說和電影中選取三個人物例子進行探究如下:

(3)探究對象例子

①二戰中失去親人的漢尼拔的童年

在系列小說和電影中,最先揚名的是《沉默的羔羊》。在《沉》中,漢尼拔·萊克特,這個風度翩翩,智慧過人的食人魔醫生,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他引人注目的原因就在於他本身性格的複雜性和人生經歷的神祕性。如此一個外表與常人無異,知識淵博的博士爲何卻有吃人這種噁心殘忍的嗜好呢?因爲這部電影本身的故事情節覆蓋了這個謎團,所以在這部影片中給不出人們好奇的答案。於是,作家托馬斯寫出了小說前傳,並被拍成了電影《少年漢尼拔》。片中給出了漢尼拔心理異常的原因。給出的原因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也是合理的符合時代背景的發展過程。片中給出的是這樣的原因:

時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漢原本家境富裕,過着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但因戰火的蔓延,不得不居家逃亡。漢親見雙親在硝煙中慘死。失去父母已是一個未成年孩子心中永抹不去的陰影。但漢還有一個同樣年幼的妹妹在身邊。如果能夠與妹妹相依爲命地長大,也許漢的人生將會與後來的現實截然相反。但年幼的漢心中最後的一絲親情,在脆弱的童年,被一種人性的本能需求,摧毀得消失殆盡——一羣飢餓難當的士兵吃了漢的妹妹。

人吃人的歷史其實很久遠。在一些世代居住着野人的孤島上,那些沒有思想,心靈“麻木”的原始人,他們最盛行的就是“吃人宴”。這不僅是填飽肚子的方式,同時也是娛樂的盛宴。他們只知道滿足吃、喝、睡等這些基本生理需求,幾近沒有情感的存在。這些事例可以在一些冒險小說中看到,如《魯賓遜漂流記》。然而這僅是沒有生活在文明社會的原始人的所爲。作爲擁有高級情感的文明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野蠻行爲。如中國古代就有吃美女和童男童女的歷史。在人類辛苦建立起來的文明制度的角度來看,這已不再是返祖行爲,而是一種心理變態的行爲表現。這個故事中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地點是在冰天雪地裏,飢餓肯定是困擾士兵的一大難題。解決的辦法有啃樹皮、嚼草根、喝雪水等等。但當身邊有兩個細皮嫩肉、手無縛雞之力的孩童俘虜時,人性在飢餓至極的時候面臨的就是巨大的挑戰。作爲人,他們吃了人,吃了一個柔弱無知的小女孩。人類本性的需求衝破了文明枷鎖的束縛。

漢因爲僥倖逃出而沒有失去自己的生命,但卻失去了所有的親人。童年的陰影太深,浸透了血與淚的污痕。以致於最後成長爲少年。
的漢接受到了學校的教育以及自己嬸嬸紫夫人的關愛,卻也只因此成功培養了高智商(後來成爲了其做壞事的基礎),而無法改變情商的“不正常”發展,無法從心理和精神中的陰影走出。他付出了實際行動,以各種方式殺害了每個吃過米莎的仇人。但在殺死曾主張吃掉米莎的,也是最兇狠的仇人時,漢被仇人告知自己也曾在昏迷時吃過他們所餵過的煮着米莎的肉湯時,漢徹底崩潰了。他原以爲自己是最純潔的,是唯一沒有傷害過米莎的人,是最疼愛她的哥哥。於是,正如被欺騙失身的懦弱女子在無依無靠的瞬間開始了“破罐子破摔”的生活時一樣,漢一不做二不休,咬掉了仇人的臉頰……

漢尼拔從此以吃人聞名。

②幼年喪父的史達琳的童年

聯邦探員克拉麗斯·史達琳也是小說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是漢人過中年後遇到的唯一能改變其想法的人,同年少時關懷過他的嬸嬸紫夫人一樣,是同樣觸動他心絃的女性,但卻與紫有更多的不同(後文詳解)。小說和電影中沒有像剖析漢一樣細說她的童年經歷(因爲她是正常人),但在《沉》中已給出了一個大致的背景。她的童年是這樣的:

史達琳家境平凡,出身寒微。史的父親是家鄉小鎮上的一名巡警,在一次夜巡時與歹徒搏鬥,以身殉職。史失去了父愛。母親到處做零工維持一家生活。十歲時離開母親和年幼的弟妹被送到親戚家寄養。親戚家以畜牧爲生。牧場上有許多羊和馬,但這些牲口大多都有些瘸腿或瞎眼的毛病。它們或者被宰殺後做成膠或肥料,或者被拉走成爲狗的食物。史發現這一切後,幼小的童心受到強烈的刺激,她想救這些可憐的牲口。但因爲是小女孩,所以根本做不了什麼。可當她聽到正在牲口棚中遭宰殺的羔羊聲時,她還是決定帶走一隻小羊羔。可她被發現了,而且她太小,羊羔也太重了,她跑不遠。她拯救羊羔的行動失敗了,她在牧場也待不下去了。於是她離開了牧場,進了孤兒院。後來又進了大學。

TAGS: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