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媒體藝術的進展研究

學識都 人氣:1.43W

要研究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首先要了解與媒體藝術有關的幾個概念。媒體即媒介。媒介的意義在於傳播。視覺媒介作爲思想的載體,包括傳統的繪畫、雕塑、建築與當代的行爲、裝置、公共藝術等。它是中介、載體,是連接藝術家與觀衆的橋樑。公共媒體作爲傳播的媒介,包括報紙、廣播、雜誌、電視、電影、網絡、廣告、手機等。多媒體作爲技術的媒介,包括語音、文本、聲音、圖像、視頻、交互式等。媒介、媒體形式的綜合運用纔是多媒體。作爲媒介的藝術,聲音與聲音裝置、攝影與攝影裝置、電影、錄像與錄像裝置、數字藝術(CG)、實驗動畫、網絡藝術、互動媒體等,以及光、電與其他媒介的混合運用都可稱爲新媒體藝術。圖像的獲取方式有虛擬圖片(3D)、掃描儀、照相、複印機、膠片的後期處理。在瞭解了新媒體的基本概念之後,我們要來談談當代新媒體的發展。爲什麼稱之爲“新”媒體?一方面,這個“新”是相對於舊來說的,也就是區別於傳統的、老的媒介;另一方面,從1839年達蓋爾攝影術的發明到現在,新媒體也只有170多年的歷史,相對於油畫、雕塑來說,它還是相當“新”的。

對新媒體藝術的進展研究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時間並不很長,最早開設這個專業也是爲了跟國際接軌,現在很多藝術院校開設了相應的多媒體與數字藝術專業。國內的新媒體藝術家如邱志傑、張培力、王勁鬆、王功新、李巨川等,他們都是中國最早關注新媒體藝術的人。在他們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解讀新媒體的,是如何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去表達自己的思想的。其實,新媒體藝術是觀念藝術的一個分支。當他們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去輔助作品,去創造現實中的虛擬時,他們的行動則更爲直接、深刻地引發人們的思考。

圖片媒介經歷了從照相到造相的發展。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布勒鬆都是直接攝影,也就是沒有對底片進行修飾,布勒鬆的“決定性的瞬間”更是用一種自然而然的抓拍方式獲得影像。而新一代攝影家傑夫?沃爾、紐頓、大衛?霍克尼、布拉德?弗孔、斯科蘭德都是“製造決定性瞬間”,通過擺拍或者拼貼的手法來製造圖片,這種照相是用抓拍的方式尋找決定性的瞬間,是一種基於視覺美學的純粹攝影。而造相是用擺拍的方式製造決定性的瞬間,是一種觀念形態的實驗攝影。現在的年輕藝術家普遍採取的是造相的方式,並且他們的攝影觀更爲開放。攝影帶給我們一種新的視野,一張圖片可以是藝術的,做圖片的過程也可以是藝術的,展示圖片的方式可以是藝術的,傳播圖片的方式也可以是藝術的。這種拓展了的攝影方式,也暗示着有修正的可能,新的攝影活動正是從這些可能性出發的。這種攝影之後的攝影是把攝影當做了一種文化生產,而這種文化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着個人意志與社會淺談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及問題文/段舜婕新媒體藝術是科學和技術的完美結合,通過數字化合成技術虛擬現實並重構世界,強調交互感應。現在有很多介入虛擬藝術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築、雕塑、繪畫、劇院、電影、攝影,甚至全景圖或幻景這類歷史性圖像媒體。數字藝術能夠深入地發掘和延伸圖像潛在的美學價值。雖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也正是由於這樣或那樣的不確定性,才使藝術創作有了更爲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影視傳播心理的共同作用。從媒介形態的角度看,當代攝影活動的分佈還是很廣的,它分佈在傳統的圖片印刷品上,也分佈在美術館空間中,既成爲了圖片裝置,又與行爲藝術結合而成爲攝影行爲,進入社會空間。虛擬空間中的攝影活動,則成爲攝影的最新遊戲場所。

錄像媒介是時間、運動與敘述的統一體。早期錄像藝術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是行爲記錄,如阿孔奇與他的作品。錄像媒介作爲非集權性的工具,作爲藝術、社區、個人表達和大衆傳播最前沿的工具,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保持着原有的批判性。比爾?維奧拉的《千禧年的五個天使》以現代錄像技術、手段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繪畫語言。加里?希爾認爲影像裝置是錄像的一部分。

網絡媒介是一個不斷開放的空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約翰?凱奇的《4分33秒》。它頗符合中國古典文化中“無聲勝有聲”的意境,這首絕對無聲的有聲作品令藝術家和觀衆必須絕對“洗耳恭聽”。它就像禪宗的冥想,禪師們把自然界的許多聲響視爲純粹的現象以啓迪學禪者的覺悟。俗世萬境擾人,須以心的閒、靜、淨來洗滌之。作品在網絡上傳播讓演藝廳無限擴展,觀衆看到這個作品時的反應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真正地讓觀衆也參與到作品中來。網絡上紅極一時的“賈鵬君,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作爲網絡的效應,可以讓一個作品成爲一個受人關注的話題,引發觀者參與到作品中來。作品也許是虛擬的,但這種交互式的可能性卻是真實的。從現實的提取到虛擬形象的反饋,再回到現實問題的迴應,網絡媒介所能達到的深度更爲廣遠。

其實,新媒體藝術更應該是80後、90後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天空,因爲他們的生長環境與條件,給了他們進行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沃土。他們從小就接觸這些最新的高端電子產品,並通過使用這些媒介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獲得更多的信息。首先,他們的閱讀方式、獲取信息方式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其次,由於從小接觸這些電子類產品,他們或多或少地喜愛高科技的東西,並通過新媒體來創作作品。然而,有了這樣的“軟件”,那麼“硬件”是否跟得上呢?第一,從師資上看,國內這個專業最早的師資幾乎都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或者公司裏的技術人員充當的。隨着時間的推移,較早從這個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進入專業教師隊伍,再往後研究生,也包括海外留學生成了進入高校的`最低要求。文憑雖然在不斷地提高,但是師資隊伍的水平參差不齊,許多教師沒有創作的經驗,再加上學校不斷地擴招,師生的比例嚴重失調。第二,從教材與硬件設施上看,新媒體的教材幾乎是沒有的,學校都是摸着石頭過河,根本就不知道是要培養藝術人才還是技術人才,這是現在許多院校都存在的問題。硬件設備也是遠遠不夠的,有的學校雖有多媒體機房,但實際上電腦的配置遠遠不能達到能做三維作品的條件,甚至連平面設計都做不了。第三,從生源上看,憑文化成績本來只能考上三本或專科的高中生轉到藝術類後就可考上一本、二本甚至重點大學的成功經驗在社會上傳播甚廣,廣大的考生和家長趨之若鶩。絕大多數的考生都只是學習了很短時間的基礎繪畫就進入了大學學習,這些既缺乏藝術基礎又缺乏文化基礎的學生的成績可想而知。因此,培養藝術人才就成了萬里挑一,甚至是百萬裏挑一的巨大工程。最後,看看現在大多數的藝術生,他們的作品很多都是沒有什麼創意和思想的,都是被技術駕馭的傀儡。學生在追求技術的同時,卻忽略了藝術家該有的知識、道德、情感、審美情趣,由於藝術底蘊不夠,他們的作品並不是那麼有深度。很多學生不知道,技術是爲思想服務的。中國學生的通病就是沒有創意,但是藝術就是創新,就是要突破舊有的限制,突破固有的框框。要知道,創意與製作是整體的關聯的,沒有製作的創意是空想,沒有創意的製作是空殼。創意是思想,製作是思想的物理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