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我國高校教育社會學課程及教材狀況分析

學識都 人氣:1.29W
簡論我國高校教育社會學課程及教材狀況分析


  論文摘要:我國教育社會學自恢復建設以來,其學科性質主要屬於新興教育社會學,課程開設範圍發生變化,從全國師範類和綜合性高校教育學專業擴展到全國高校社會學專業,且課程開設高校也日漸增多。課程所用之教材主要可分三類:專門爲教學所用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在課堂上講授的著作、主講教師自己所編的講義。從內容及結構上看,衆多教育社會學教材內容亦可大致分爲三類:由“原理篇”和“應用篇”構成的教材、側重“原理”或“應用”即“問題”研究的教材、介紹國外相關理論或名家名篇的彙編教材。在教材使用上,魯潔主編的《教育社會學》和謝維和撰寫的《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使用得最爲廣泛。教育社會學課程和教材隨着其學科的發展還會增多和提升。

  論文關鍵詞:教育社會學;課程;教材

  我國著名是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爲,一門學科的社會建制應包括五個部分:“一是學會,這是羣衆性組織,不僅包括專業人員,還要包括支持這門學科的人員;一是專業研究機構,它應在這門學科中起帶頭、協調、交流的作用;三是各大學的學系,這是培養這門學科人才的場所,爲了實現教學與研究的相結合,不僅在大學要建立專業和學系,而且要設立與之相聯繫的研究機構;四是圖書資料中心,爲教學研究工作服務,收集、儲藏、流通學科的研究成果、有關的書籍、報刊及其他資料;五是學科的專門出版機構,包括專業刊物叢書、教材和通俗讀物。”可見,課程與教材的研究是學科建設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課程與教材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標誌着一門學科的發展進程與發展水平,因而研究一門學科的課程與教材發展狀況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該門學科的發展狀況。
  歷史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會學”爲名的教科書是1917年史密斯(h)的《教育社會學概論》,此時正是處於教育社會學學科的萌芽與建立期。此後,隨着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教育社會學的課程與教材也不斷髮展。本文擬分析我國教育社會學課程及教材的歷史及現狀,透視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進程,預示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發展前景。

  一、我國高校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及課程開設變化

  1.學科性質
  就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歷史來看,在世界範圍內,萌芽及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教育社會學直到20世紀中葉,多數學者均認爲教育社會學是研究教育的社會功能、社會價值,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具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這個時期被人們稱之爲傳統的教育社會學時期。20世紀中葉以後,隨着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教育社會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後來命之爲新興的教育社會學階段。在該階段,多數學者認爲,教育社會學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其主要目的是將教育體系進行社會學的分析,即把教育體系作爲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通過研究發現新的理論觀點,使社會學理論更趨完備。
  在我國,教育社會學學科有過一段艱苦的發展時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着社會學專業的重建,1982年南京師範大學率先在教育系本科生中開設教育社會學課程,自此,我國逐漸恢復了教育社會學課程的教學和學科的建設。此時,在國際範圍內,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國學者也深受其影響,對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轉變,將教育社會學歸屬爲社會學分支學科的人也多了起來。
  但是從研究教育社會學的學者身份來看,無論是教育社會學萌芽時期的社會學之父孔德還是後來的涂爾干、杜威、伯恩斯坦、麥克楊以及國內後起的青年才俊,如魯潔、吳康寧、謝維和等,都是著名的社會學家或教育學家,因此也可以看出,學科並沒有阻止學者們對感興趣問題的研究。
  2.課程開設範圍變化
  伴隨着國內對教育社會學學科觀念的轉變,教育社會學課程開設範圍也發生了轉變,即從全國師範類和綜合性高校教育學專業轉變成了除原有的高校外,全國高校社會學專業也開設了教育社會學的必修或選修課,這種轉變爲我國培養了衆多具備教育社會學知識的教育學和社會學專業人才。
  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教育社會學學科的發展有了巨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教育社會學課程。這些高校既有“985工程”高校,又有“211工程”高校,還有一般高校,而且教育社會學課程已經成爲很多高校的校級、國家級精品課程,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社會學學科在教學實踐中的發展。①

  二、教材建設狀況

  1.教材之分類
  從全國情況來看,作爲一門課程,教育社會學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有專門的`師資和諸多教材。專就教材來看,目前國內高校所用的教育社會學教材的範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三類:專門爲教學所用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在課堂上講授的著作、主講教師自己所編的講義。除卻講義,自1922年我國第一本教育社會學著作——陶孟和先生著的《社會與教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以來,我國教育社會學的教材已經有30多本,均可歸入以上所說的兩類教材中。
  2.教材之質量和水平
  在30多本教育社會學教材中,質量和水平得到學界公認的主要有:屬於第一類教材的厲以賢、畢誠編著的《教育社會學引論》、董澤芳編著的《教育社會學》、魯潔主編的《教育社會學》、金一鳴主編的《教育社會學》、魯潔、吳康寧主編的《教育社會學叢書》、吳鐸、張人傑編《教育與社會》、張人傑主編的《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等;屬於第二類的教材主要包括吳康寧著的《教育社會學》;傅松濤著的《教育社會學新論》;馬和民與高旭平著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吳康寧等著的《課堂教學社會學》;吳永軍著的《課程社會學》;謝維和著的《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劉雲杉著的《學校生活社會學》等。
  3.教材之內容及結構
  從內容及結構上看,衆多教育社會學教材亦可大致分爲三類:由“原理篇”和“應用篇”構成的教材、側重“原理”或“應用”即“問題”研究的教材、介紹國外相關理論或名家名篇的彙編教材。其中上世紀上半時期的教育社會學教材大多由“原理篇”和“應用篇”構成,或者介紹國外名家名篇,而80年代後的教育社會學教材卻大多已不作這樣的劃分,而是或側重於原理或側重於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