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1.05W

【摘要】爲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開設影視相關專業。《影視作品分析》課程作爲影視專業的一門核心必修課程,是讓學生對中西方電影和電視劇進行觀看、賞析和解讀。但是,《影視作品分析》課程教學問題多多,希望通過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時俱進發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爲核心而進行的教學改革探索,爲今後該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打下基礎。

高校影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分析論文

【關鍵詞】影視作品分析;問題;改革;互動式教學

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文化藝術產業得到了大力發展。2002年《英雄》上映,開啓了國產電影的復興之路,掀起了一系列的影視創作熱潮,隨之帶動的是對影視藝術人才的需求。爲了適應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高校增設了許多與影視藝術有關的專業。無論是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導演、廣播電視編導還是電影學等專業,《影視作品分析》課程都是影視專業的一門核心必修課程。

一、《影視作品分析》課程定位和內容

從電影和電視劇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影視藝術的發展速度卻驚人,它可以說是多種藝術的集大成者,是一門表現力極強、審美力極高、傳播速度極快的綜合藝術,並且用畫面來講述故事,因此,任何國家的任何語言在影視世界裏都可以無障礙的被接受和理解。影視藝術誕生了無數的經典作品,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以其獨特的美學韻味和文化品位贏得了各國觀衆的喜愛和推崇。《影視作品分析》課程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通過對中西方優秀電影和電視劇作品進行觀看、賞析和解讀,培養用視聽語言去分析影視作品的能力,掌握影視作品的敘事原則和造型方法,熟悉影視作品創作的一般規律,逐步形成從美的角度去解讀影視作品的目的,以便讓學生迅速融入到影視世界,爲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打下基礎。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蘇牧在《榮譽》中寫道:“如果我們在一起,能夠真正讀解好二十部影片,其實,你已經可以從電影學院畢業了。”[1]鑑於此,影視專業的學生就應該觀看中外優秀的影視作品,把對這些優秀影視作品的賞析和解讀作爲自己學習專業的首要任務,在理解作品表達故事內涵的同時,也要對作品中的影視藝術手法進行分析,然後從美學的角度感悟作品中的價值,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質,這是該課程的教學定位和內容。

二、《影視作品分析》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影視作品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影視專業學生入門的引路者。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於該課程的獨特性,教師在教學層面以及學生在學習層面都有不同層次的問題出現:教師要求學生對影視作品進行觀賞分析,但該課程沒有自成體系的教學模式,講授時隨意性較大,還容易和視聽語言、攝影攝像等課程交叉,讓學生有重複學習的感覺;且學生由於認識的侷限性,大多數認爲《影視作品分析》就是看看電影,知道故事內容,導演是誰,主演是誰就行了,只是單純的停留在“看”的層面,根本沒有從專業的視聽角度去“賞析”影視劇的細節,更談不上從美學角度去認識影片價值。這樣的講授過程,師生都很辛苦,但收效甚微。爲了能夠正確恰當地進行講和學,教師應準確理解課程大綱要求,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迅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也應變被動的“看”爲主動的“賞析”,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並能反饋到實踐創作中去。要想真正觀看、賞析和解讀一部影視劇,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思想,從單一的“看”上升到“賞析”的角度。看電影,人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性思維,拍出來的電影就是給人看的,這是作爲一個普通觀衆來說的,對於影視專業的學生來說,必須要從“看”跳到“賞析”的層面。“看”就是把影視劇當作一種傳播媒介,觀衆不需要任何的專業知識和技巧,通過眼睛所看到的畫面、構圖、色彩、光影以及聽到的音樂、音效,也不需要任何深層的思考只是被動的接受影視劇所傳達的信息,但深層次的美學價值是“看”不出來的。“賞析”則不同,在看的同時還有分析,跳出影片本身的侷限,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生活常識和藝術鑑賞能力解讀影視劇,通過對影視劇情節、人物和畫面的`深入挖掘,體會影視劇的深層思想內涵、文化韻味和美學價值,主動選擇提煉影視劇傳達信息的過程。當人們真正達到“賞析”的層面時,情感上、精神上都會得到極大的滿足,進入一種如癡如醉的狀態,這纔是影視藝術的真諦所在。其次,“看”電影易,但“賞析”電影難,其必須要有必要的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對於一名普通觀衆來說,明白影視作品的故事情節,可以直觀感受出影視作品的好壞,但爲什麼好或不好卻說不出,這與觀衆的知識背景、審美水平等有着直接的關聯。革命導師馬克思曾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能實際上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2]因此,爲了能夠成爲“賞析”影視劇的行家裏手,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和較高的藝術修養。再次,從“賞析”再到“解讀”是一條曲折蜿蜒的前進道路,只是學不行,還需要會用,這樣才能真正成爲影視作品賞析的行家。“賞析”後能把影視作品中的精髓爲我所用,運用到實踐創作中去這纔是作品分析的最終目的。

三、《影視作品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作爲影視專業的師生,必須明白《影視作品分析》課程的重要性,是要深刻解讀影視作品的內涵,真正完成從“看”到“賞析”再到“解讀”的過程,這就需要在該課程的教學和學習上做出以下改革:

(一)教師授課的與時俱進

教師的講授雖然沒有自成體系的教學模式,但該課程的教學核心是賞析影視劇,觀摩大量的影視作品是學生必須要完成的課程任務,針對學生現階段的狀態,選擇適合學生的影視作品成了關鍵。中西方優秀影視作品非常多,即便是公認的適用於影視教材講解的作品也多達幾十部,教師選擇的隨意性強,教學的課時也很有限,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系統。因此,教師選擇恰當的影視作品是教好《影視作品分析》課程的前提,這樣纔可能講解清晰透徹。從“看”到“解讀”的轉變,選擇吸引學生的影視作品至關重要。在選擇影視作品時,很多人喜歡選擇時間比較早的電影,認爲越陳舊的電影越是經典,這些影視作品固然是佳作,但時間過於久遠,無論是在視覺衝擊還是故事情節上都無法吸引90後甚至00後大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戰艦波將金號》是體現蒙太奇手法的重要影片之一,其中“石獅怒吼”、“敖德薩臺階”等堪稱經典,但該片是默片,其故事情節的不緊湊、視聽元素的單一,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嚴重消弱了學生“解讀”該影片的樂趣和積極性,導致經典佳作的效果並沒有被學生充分體會和感悟。厚古薄今,尊重經典固然重要,但由於影視行業發展速度迅猛,對當前影視作品的關注和分析應該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正確引導學生接受歷史思維,擺正現代角度,這樣學生的收穫纔是不斷髮展進步的。《影視作品分析》作爲基礎課程,對學生今後的專業學習至關重要,最終的目的是要學爲所用付諸實踐。因此,教師應該更加註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引導,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影視藝術的六個重要手段運用作爲主要內容,對於純粹的美的角度的賞析解讀則可壓縮。影視作品的選擇,指導實踐的運用和講授內容的得當,是《影視作品分析》課程教師要必須注意革新的。

(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高校開設影視專業逐年增加,但很多高校的軟硬件設施還不夠完善,真正能像藝術院校培養出高質量影視人才的卻很少。針對影視專業的學習特點,要先對學生進行一個全方位的定位。影視專業是以藝術招生,很多學生的理論課程成績相對較差,但動手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因此在教學上就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加之影視專業學習最終的結果是實踐創作。《影視作品分析》課程的核心是“解讀”,而不是簡單地“看”,因此,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鍛鍊實踐能力。瞭解了學生的特點以及專業目的後,要解決《影視作品分析》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更應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喜歡課堂並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要想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應採用互動式教學。《影視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師教學模式隨意性較大,學生容易跟隨教師的步伐學習,這不利於學生的主動能動性發揮。互動式教學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既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課前要做大量的工作,準備好互動的問題,在課堂上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可以獨自思考回答,也可以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最終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目的,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傳統的《影視作品分析》教學就是讓學生觀看,教師進行理論的講解,學生過足了眼癮,但並沒有真正掌握影視作品的主題內涵和創作技巧。爲了更好的發揮互動式教學的優勢,還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主題探究教學法。如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老師引導講解中國的飲食文化“民以食爲先”,讓學生通過對影像的解讀來尋找影片的主題,學生可以利用各種資源形成自己的觀點並參與互動討論,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除了課堂上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下時間也應充分利用。學生可以組織看片會,由教師每週推薦幾部影片,這幾部影片儘量主題或類型相似,同學們課下集體觀看。課堂上教師整合資源,拿這幾部影片的相關內容和同學們探討。如《畢業生》和《雌雄大盜》爲什麼被譽爲“新好萊塢電影”的開山之作,這既擴充了學生的觀影容量,又加深了學生對影片的“解讀”能力。總而言之,《影視作品分析》課程作爲影視專業的必修課程,對學生今後的專業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存問題多多,以上對於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是基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時俱進發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思想而設計的。希望影視專業的學生通過《影視作品分析》課程的學習,充分調動專業學習的興趣,提高審美鑑賞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把理論知識付諸實踐進行創作。

參考文獻:

[1]蘇牧.榮譽[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張會軍,陳浥,王鴻海.影片分析透視手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