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學識都 人氣:6.84K

對當今社會現實,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必須改革。改革的方法與途徑有多種,可從三方面着手:一、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二、以選修助必修,將文學課與文化課、語言課結合起來;三、加強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及其相關專業的重要課程,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全人教育理念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有效性提出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 ;教學有效性

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側重於理論知識的傳授,這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有一定的侷限性,本文將結合全人教育的基本理念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也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調整教學方式,明確培養目標

目前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不僅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要課程,其他相關的新聞專業、廣告學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都開設,而不同專業培養人才的方向和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教師應根據專業特徵和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教學方式。此外,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同的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發揮學生的長處。同時,教師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要根據專業的不同特徵確定教學目標,同時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及時調整教學方式。

二、“教學相長”

(1)教師如何“教”

首先,作爲一名古代文學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除了給學生傳授知識外,作爲教師還應該“育人”,在思想方面教化學生,讓學生康的心理髮展和良好的價值取向。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及時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目以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採取雙向交流的討論式教學,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使其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再者,以培養能力作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注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第四,加強課堂實踐,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種做法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學生如何“學”

首先,做好課堂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要學好本門課程,表現多讀多記,積累一定的知識量。其次,要注重發散思維。在掌握本門課程內容的同時,把所學內容和其他課程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學習,這樣可以使知識體系的構架更加清晰。再者,增強問題意識,在學習過程中多問幾個爲什麼,帶着問題學習,即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翻轉式課堂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往往是以教師講授爲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往往比較被動地學習,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所以思維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翻轉式課堂教學,以學生爲主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爲目標,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爲方向,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行翻轉式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學設計問題,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是教師課前要精心安排的,這就需要教師準備有討論意義的話題。把學生的自身狀況和文學史中的現象聯繫起來,這樣即能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同時也積極地思考。

四、“知行合一”,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

對於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首先應該加強課堂實踐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加強學生的知識素養之外,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把課堂作爲學生實訓的場地,通過課堂互動和專題討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學科論文撰寫和文學寫作通過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其次,結合地方文化資源進行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使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具有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所以利用這種文化資源,開展文學採風活動,進行現場教學,是加強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有效的途徑。

五、加強對學生的課堂管理,重視過程性評價考覈

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考覈往往是卷面考試爲主,平時成績爲輔,這種考覈方式不能全面的衡量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接受情況,有些學生爲了應付考試往往在臨考前通宵達旦不睡覺,考完之後,所學內容又忘得一乾二淨,最終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應該加強過程性考覈成績的比重,一方面教師可以動態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利於全面地掌握知識。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一方面教師要結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到明確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合理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錢鍾書.管錐編[M].上海:三聯書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