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醫學眼科學教學改革思路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1.84W

1循證醫學能夠有效地搭建理論教學與臨牀實踐的橋樑

循證醫學眼科學教學改革思路的論文

現階段醫學教育模式實施過程中,講授醫學基礎理論時,需要導入臨牀意識、臨牀思維和實踐案例,在臨牀與基礎理論教學之間貫通橋樑,循證醫學以解決臨牀實際問題爲出發點,提出一整套發現問題,尋找並評價證據,綜合分析並正確應用結果以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的理論和方法,使得臨牀醫學的決策更加科學化。臨牀科研方法,應用RCT證據,Meta—分析等多種臨牀科研方法大量進入到臨牀中,大量病例的研究發現,單純通過推理或病理、生理學基礎知識指導眼科的臨牀實踐有時並不可靠,理論上認爲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臨牀實踐中的效果往往值得認真商榷。在現行的醫學教學模式下,臨牀教學存在諸多弊端,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定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後性,不能完全反映新診療技術和手段,對一些新發的病症也不能做及時的跟蹤與講授,教材的編寫也必須突出知識和理論的系統性等要素,對一些尚無明確結論的、還處於研究階段的病症和診療手段也不能大篇幅的闡述,因此利用循證醫學的基本手段,使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檢索證據,並對證據進行評價等步驟,能夠跟蹤到最近的研究進展。同時應該看到,臨牀教學涉及面廣、病種繁多、內容繁雜,而且課堂教學的學時有限,使得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較少,師生互動少、往往出現重理論知識講授與學習,輕實踐能力與醫生職業素質培養,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脫節。而通過EBM的教學過程,可以實現理論知識與臨牀實踐充分結合的效果。

2改變傳統醫學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終身教育,構建創新性醫學教育體系

目前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對醫生的職業素質要求,在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下,或是由於教育理念的影響,或是受制於實際環境和條件,往往存在重視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環節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同時,醫學生畢業後的繼續教育和繼續學習脫節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在當今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特別是醫學這樣一個站在科學和社會發展金字塔頂層的學科,對醫生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適應新病症和新診療手段和技術的要求更加突出:(1)診療方法的侷限性:病例數的侷限,觀測週期的侷限,臨牀研究缺乏嚴格的科學設計;(2)診療中的決策依據通常是教科書、權威參考書,出版時間滯後,並不能完全反映診療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循證醫學的教育模式,由於是基於問題的一種學習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髮現問題,並進行證據的搜尋和判斷,並應用獲取並經過評價的證據進行應用並自我評估結果等方面的能力進行了大量的訓練。學生一旦掌握了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並經過培訓掌握了循證醫學的基本能力,對於實現醫學生自我教育,終生教育,以及構建創新性醫學教育體系,均能起到十分很重要的作用。

3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爲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疾病譜由單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轉變

循證醫學強調三方面的協調平衡,即最佳證據、醫生通過專業技能及臨牀經驗進行判斷,以及患者的要求和價值取向。而傳統醫學經過長期的`發展,儘管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知識結構和體系,但通常侷限於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現代醫學模式已經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爲“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臨牀醫療終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威脅健康的疾病譜也發生了變化,從單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轉變。傳統的醫學模式和知識結構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爲適應新形式的發展,就要求醫學生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而循證醫學的教育模式對於醫學生完善知識體系,適應現代醫學模式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

4利用循證醫學手段,改變培養模式,造就創新人才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引領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經成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而研究生作爲今後知識創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教學和培養過程中更應該重視其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我國研究生的教育和培養環節普遍存在學生研究興趣不濃、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發現問題能力欠缺、創新能力較低的癥結。這既有學生主觀上的因素如就業壓力大、職業選擇的趨利性、缺乏長期從事或者終身從事所學專業的動力等,也有客觀上條件的約束,如教育資源投入的不足,傳統教學手段的侷限性等導致的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等因素。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在研究生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應用循證醫學的手段和觀念,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施基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研究生教學手段,注重研究創新能力和研究成果展現能力的培養。通過把課堂教學轉變爲研究中教學,把學習和研究的壓力實際傳遞到學生,同時創造出利於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的環境和條件。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主動研究,教學中以實際課題研究或實際病例爲導向,以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爲主要目標,教師負責進行業務指導並創造相關環境和條件,由學生分組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同時積極開展師生間、學生學習小組間的討論交流,以及共性問題的共同討論,個性問題的個別指導等措施,樹立學生循證醫學基本理念、培養學生循證醫學基本思維、掌握循證醫學基本方法、從而提高研究能力,達到教學的目的。

5循證醫學實踐過程培養學生醫患溝通意識、強化自我學習能力,固化終身學習能力,強化職業素質和能力

醫學生在接受醫學教育過程中,應該完成基本醫學訓練、掌握基本臨牀技能,並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而教師在教學環節中,應該貫穿始終要注重培養學習的職業素質、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在目前的社會背景下,患者及其家屬維權意識較強,同時對醫學生的醫療實踐活動的配合程度較差,客觀上對醫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影響了實踐教學環節的進行,長期來看對提高醫學生的培養質量是不利的,對提高醫療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也是不利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意識、強化醫患溝通手段。通過有效溝通,讓患者及其家屬配合醫療過程,不排斥醫學生參與到醫療活動中。同時強化醫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提高職業素質和能力,讓患者及其家屬瞭解患者所患病症現有的治療水平和治療手段,並理解一些目前採用的有效治療手段在治療過程及恢復期間的所產生的副作用,並願意承擔這些副作用,在兼顧安全的前提下,採用有效的治療措施。循證醫學教學模式是培養醫患溝通意識,強化醫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提高職業素質和能力的有力手段。

6循證醫學教學將單一課程教學轉變爲構建知識體系網絡

在傳統醫學教學模式下,教學的重點集中在課堂教學中,而學生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中,儘管已經考慮的構建全面的、適應性強的知識體系,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課程設置的意義,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單門課程的學習和考試中,往往忽視了課程之間存在的相互依託、相互承接的銜接關係,這對培養學生全面和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是不利的。而在循證醫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面對單一問題的求解過程,而是要對一個問題做出全面的判斷,而且判據也需要進行搜尋和評價,並最終應用到實際病例中。這就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具備較爲全面的知識體系。通過循證醫學教學模式的培養,利於將單一課程教學模式轉變爲構建知識體系網絡。

7循證醫學教學過程即是知識創新的過程

在公佈的《國民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教育要注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着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期和新形勢下適應性強,能力突出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在循證醫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在證據搜尋和評價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判斷能力等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利於培養出學習能力強,實踐能力突出的人才,同時,在每一個病例的治療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較高外,對臨牀治療新手段、新方法、新理念、新證據也要有比較敏銳的感受力,並能夠應用到實際病例的治療當中。

同時,因爲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也因爲具體治療單位的醫療水平和醫療手段不同而不同,這同傳統醫學課程教學過程以典型病例爲例講授的治療方法和治療過程差異十分明顯,這也就要求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要具備知識創新的意識,不再拘泥於書本和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要以基礎知識爲基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並不斷吸取新知識,完成每次循證醫學的教學活動。循證醫學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教學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創新的過程。循證醫學是新世紀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眼科中開展循證醫學的研究,利用循證醫學的手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養水平,以適應學科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儘管我國近年來在眼科界已經開始開展循證醫學的教學,但是同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水平仍舊有侷限,按照現有的發展速度已經很難適應眼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國內大力普及和提高循證醫學在眼科學中的教學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