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加強生態農業建設解決農業發展難題的思考

學識都 人氣:2.35W
對於加強生態農業建設解決農業發展難題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 生態農業;解決;難題;山東棗莊

  論文摘要 強調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針對棗莊市農業環境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對策措施,能爲生態農業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開展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棗莊市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探索了一些經驗,具備了逐步推廣的條件,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解決農業發展難題的時機已基本成熟。 
   
  1 利用現代工程技術,解決農業污染難題 
   
  農業污染,主要是指化肥、農藥以及養殖場排出的糞便所形成的面源污染,農用薄膜對耕地的污染,秸稈廢棄物對水體以及焚燒後對大氣的污染等。中國農科院土肥所調查顯示,全國已有17個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過國際公認的上限225kg/hm2。目前,我市化肥使用強度超過600kg/hm2,在施用的化肥中,只有1/3被農作物吸收,1/3進入大氣,1/3沉留在土壤中,殘留化肥已成爲巨大的污染暗流。 
  化肥污染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化肥中的`氮元素等進入大氣後,增加了溫室氣體,導致溫度升高;二是殘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被暴雨沖刷後匯入水體,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化;三是一旦土壤中某種營養元素過多,還會造成土壤對其他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從而破壞了土壤的內在平衡。 
  化肥污染源於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首先危害的也是農業。過量施用化肥直接影響了農產品品質,降低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甚至出現“城裏人吃啥都不放心,農民種啥都不賺錢”的狀況。因此,建議我市在”生態農業”建設中,一是着力建設農業治理面源污染示範工程。通過配方施肥,科學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量,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通過綜合防治,推廣利用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大力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和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加強農用地膜的回收利用和處理,有效控制農業殘留物的污染。二是在畜禽糞便的無公害化處理上重點發展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工程。我市山亭區的藤花峪村和薛城區的店子村,通過戶用沼氣工程建設,基本解決了糞便污染問題,應引以爲示範。由於農村自來水普及的有限性,戶用沼氣的發展對改善全市農家自備水井的水質,保障全市農民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應積極推廣“一池三改”(建設1個沼氣池,配套改善豬圈、廁所、廚房)和“一池五改”(一池三改再加上改水、改路)項目,結合我市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形成種植—沼氣—養殖爲主體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食物結構的改善,養殖場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沼氣工程更是當務之急。三是加強秸稈的綜合利用。秸稈的綜合利用仍有侷限性,用作飼料、燃料仍是農業的首選,要徹底地變廢爲寶,還有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裝備的進一步發展。省柴竈、小型秸稈氣爐、種蘑菇、青貯(氨化)等設備和技術的推廣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開啓了秸稈綜合利用的大門。 
   
  2 建設技術體系,解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難題 
   
  當前,食品安全問題表現爲食品有害物質超標。爲此,要充分利用全市特有的生態農業資源優勢,大力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一是建立以生態農業環境建設爲基礎的綠色食品物質、技術支撐體系。把消除面源污染、培肥地力、加強病蟲害生物防治和農產品質量監測等,作爲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工程的主要內容去抓,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標準規範的有機和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平原地區可依據資源優勢,重點培育發展蔬菜、瓜果、畜禽產品以及專用優質小麥、玉米、大豆等;沿湖沿運河地區(如臺兒莊區、薛城區),可依據水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優質水稻、藕和淡水魚等水產品;丘陵山區(如山亭區)可立足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優質蘋果、大棗、石榴、葡萄、梨等水果,以及花椒、花生、藥材等名貴特稀優質土特產品;市、區近郊,可發揮城市近郊資金、技術、交通、信息優勢,重點培育種植基地、規模化養殖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保鮮、花卉基地等。二是按照佈局合理、功能齊全、服務便捷的原則,加快全市生態農業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全國農作物測報網棗莊監測站爲依託,建立市級生態農業環境監測中心;以區農業局農產品質量監測站爲依託,建立區級生態農業環境監測站。加強土壤、大氣、水質等生產環境要素,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飼料及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藥肥殘留量及最終產品質量等監測,把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都納入監測的範圍,保證最終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