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性質和所有權的新闡釋

學識都 人氣:2.08W
對企業性質和所有權的新闡釋
內容摘要:企業是對市場的替換,是一種合約對另一種合約的代替。企業的外部邊界的界定是以交換剩餘、分工的好處和交易本錢、組織本錢的關係爲判定依據。企業的“內部結構”在企業的所有權安排上起着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族文化 特質 產業競爭 上風
  
  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家們對市場的運行機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到阿羅·德布魯爲止,在微觀層面建立了完善的新古典體系。從理性的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假設中推導出了需求函數,於生產者的利潤最大化引出了供給函數,從而描述了市場交換的兩個方面,最後證實了“看不見的手”原理的存在性。然而在新古典體系的假定中,生產者即企業,僅僅是一種生產函數,一種取值於凸性的連續的緊緻的生產可能性集合的生產函數,是一個“黑匣子”,至於這個“黑匣子”內部的運作無法得知,至於這個“黑匣子”爲什麼會存在、應該回誰所有等題目不是新古典理論所能明確闡釋,因而科斯於1937年在其論文《企業的性質》中所提出的“企業爲什麼會存在”這個題目,實在質上是對傳統的新古典理論的挑戰
  
  企業和市場的關係
  
  所謂的企業的性質,就是企業作爲一種機制區別於市場機制的地方。在科斯看來,企業與市場是對交易活動進行組織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或者說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可以替換的手段。當人類的交易活動通過價格在不同經濟主體間發生時,就形成了市場機制;當人類的交易活動是通過企業家的協調在內部進行時,就形成了企業組織。也就是說,在市場上,資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價格來調節,而在企業內,相同的工作則通過權威來完成。二者之間的選擇依靠於市場交易的本錢與企業內的組織本錢之間的平衡關係。同時這種關係則決定了企業的邊界,當組織本錢低於交易本錢時,企業就出現或邊界從企業向市場推進,假如以市場交易節約本錢時,則邊界從市場向企業擴張。
  進一步說,企業與市場的不同只是一個程度的題目,是契約安排的兩種不同形式而已。企業並非爲取代市場而設立,而僅僅是用要素市場取代產品市場,或者說是一種合約取代另一種合約。市場交易對象是產品或商品,而企業交易的對象則是生產要素。由於估價某產品或獲得某產品的有關信息通常需支付本錢,通過對某些投進品代替物進行估價的定價方式,其本錢通常小於對產出物的直接定價。然而對代替物的定價並不能獲得像對產品定價那樣充分的信息,因此對這兩種合約安排的選擇取決於由對代替物定價所節約的交易用度是否能彌補由相應的信息不足而造成的損失。
  
   企業出現的歷史邏輯
  
  交易是需要本錢的,企業運作是需要組織本錢的,分工是有好處的,交易有剩餘產生,我們可以用本錢與收益分析工具來解釋企業的產生。
  當整個社會的經濟都處於自主自給狀態時是沒有市場也沒有企業的。然而,每個人的偏好不一樣,每個人的自有稟賦也不同。這樣,有人所偏好的卻是自已所缺少的,交換就有必要。當把自己所多餘的物品與他人交換自己所偏愛的物品,必然有兩個因素:一是交換後自己效用能進步多少;二是交易過程中需要尋找交易對象進行討價還價,這需要一筆交易用度。當所得效用進步多於交易用度時,交易數目和頻率就會增加,相反,所得效用進步少於交易用度時,交易市場就可能萎縮或消失。我們可把交換後所進步社會總體效用稱爲“交換剩餘”,當偏好和稟賦確定時潛伏的社會總交換剩餘是一個固定的量。當然偏好和稟賦大都是私人信息,如何發現這些信息獲得好處就需要本錢,因而如何把潛伏的交換剩餘轉換爲實際的交換剩餘就成爲進步社會福利的重要一環。這時出現了一種眼光敏銳的人,他能發現這種交換的好處,而且具有信息的上風瞭解大量的他人偏好和稟賦狀況,於是他便成爲了商人。商人逐漸多起來,就形成了以專門商人爲中介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