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課程標準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理論發展趨向的研究

學識都 人氣:1.83W

論文關鍵詞: 高校體育教學 教學評價 發展趨向

探析新課程標準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理論發展趨向的研究

論文摘 要: 本文在分析評價理論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借鑑美國、日本等體育教育相對發達國家在體育學習評價方面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高校新的課程目標,從教學評價理論角度,提出關於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發展的新趨向。
  
  1.關於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
  評價是評定價值的意思。學校體育評價就是對學校體育中的人或事物作出的價值判斷。教育評價是指在系統地、科學地和全面地蒐集、整理、處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礎上,對教育的評價作出判斷的過程,目的在於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評價是整個教育評價的核心,包括學生的學習評價和對教師任課的評價,我們理應把對學生的評價置於中心地位。因爲學習評價不僅僅反映了課程的最終結果,更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效果。體育課程評價必須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站在素質教育的新起點,探索評價的新思路。
  20世紀30年代前,美者桑代克提出了學習能力的客觀測定,即標準化學力。其特點是評定學生的成績用統一標準,把對學生橫向優劣的比較置於重要地位;其缺點是忽略了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習評價的多種目標。
  20世紀70年代後,歐美和日本普通接受布魯納的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的,一個單元的結束和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結束都要進行評價,其評價方式也靈活得多。
  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很大區別。終結性評價重視的是客觀測定與定量分析,強調對學生的最終評分。而過程性評價既重視客觀測定與定量分析,同時又重視主觀判斷(不僅是教師評價,而且包含學生評價)和定性分析,主張把兩者結合起來。
  新世紀來臨之際,世界各國在體育課程的評價方面,幾乎沿着一個方向在發展,這就是由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2.學校體育發達國家體育教學評價現狀分析
  2.1美國學生學習評價工具和方法
  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提出了最佳體適能計劃。體適能是指從事那些需要耐力、力量和柔韌性的身體活動的能力。最佳體適能的學習評價是爲學生提供有關學習和成績的關鍵信息,也能夠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學習動力。其評價工具的選擇充分考慮到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爲他們走向制定鍛鍊計劃,自我評價鍛鍊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力求評價真正反映學生進步的實際情況,這就使評價工具呈現多樣化特徵。其評價工具有教師觀察、日記、日誌條目、筆試、討論、投票表決、角色扮演和健康測試等,這些工具可單獨使用,也可綜合進行評價。評價工具中以角色扮演和健康測驗最有特點。角色扮演是對學生的情感方面的評價,展現了學生認識、理解的程度。如:怎樣說服一位朋友戒菸、怎樣幫助家人制定鍛鍊計劃。健康測試的原則是:一是不把結果作爲等級評價的唯一依據;二是不把結果作爲衡量計劃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三是不張貼測試成績;四是根據進步與否而不是成績高低進行獎勵。評價方法有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學習評價等。
  2.2日本學生學習評價的非成績評定
  日本學生體育學習評價包含體育課的學生成績評定和體育課的非學生成績評定兩部分。日本對學生體育課學習的非成績評定採用了四方面三等級標準評定。四方面包括:一是關心、意欲和態度;二是思考和判斷;三是技能和表現;四是知識和理解等,並將關心、意欲和態度放在評價內容的首要位置。三等級標準是指:充分滿足;大致滿足;經過努力可以滿足。學生評價包括“評價”和“所見”兩大領域。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分,取消小學低年級的評分;小學中年級和高年級採用三級評定,高校對選擇必修項目的單元測定採用三級評定。“所見”是指學生的閃光點和關注。總之,提倡對逐個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積極評價。
  3.高校體育課程目標的重新定位及其與學習評價的關係
  2002年8月6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綱要》正式實行。新課程目標包括五個方面,和以前的體育教學大綱有很大的區別,不僅要求學生增強體能,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而且期望學生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等。這就強調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身體、和社會適應的整體健康爲課程目標。
  高校新課程目標突破了原來只注重“生物性”健康這一單維度健康標準的侷限,給學校體育帶來觀念上的轉變。它力求突破傳統體育課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的狀況,提出了強化評價的激勵、發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別、選拔功能的基本原則,並根據這樣的原則對評價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新課程標準在構建評價體系的時候,把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體能、知識與技能納入學習成績評定的範圍,並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