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臨牀路徑探討

學識都 人氣:5.38K

臨牀路徑指針對某種特定疾病建立的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臨牀路徑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查看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臨牀路徑探討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又稱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兒科最常見出血性疾病之一,發病率約(4~5)/10萬[1].目前,現代醫學對ITP研究較多,治療主要採用糖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術及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手段,但存在副作用大、價格昂貴等弊端。多年來中醫治療ITP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臨牀療效。但中醫臨牀報道多爲自擬方、個案報道或臨牀經驗總結,無法保證療效重現性。因此建立統一的辨證分型和療效評定標準,設計合理有前瞻性的臨牀研究,成爲治療ITP的發展趨勢。本研究即是探討ITP的中醫臨牀路徑,指導臨牀診療行爲,降低住院總費用,減少平均住院天數,增加牀位週轉率,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在發揮中醫特色與優勢的基礎上,提高臨牀療效,爲患兒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實現"同病同治",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臨牀路徑管理積累經驗並提供實踐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住院患兒共43例爲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1~18歲。從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路徑實施後)住院並新診斷爲ITP的23例患兒列爲路徑組,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齡1歲~18歲,均有皮膚出血點,血小板計數均小於100×109/L,其中6例伴鼻衄,3例伴牙齦出血,無顱內出血及內臟出血患兒。將從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路徑實施前)住院並新診斷爲ITP的20例患兒列爲非路徑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1~18歲,均有皮膚出血點,血小板計數均小於100×109/L,其中5例伴鼻衄,2例伴牙齦出血,無顱內出血及內臟出血患兒。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及病例納入標準

1.2.1診斷標準

符合IWG(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2009年發佈的關於成人及兒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共識[2]中新診斷ITP:外周血小板計數小於100×109/L;有或無皮膚黏膜出血症狀;除外其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症;確診小於3個月。

1.2.2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2002年我國衛生部頒佈的《中藥新藥臨牀研究指導原則》[3]中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符合血熱妄行證、陰虛血熱證,辨證依據:主症:皮疹鮮紅或紫暗,齒衄,鼻衄;次症:發熱或五心煩熱,溺赤便祕,頭暈目眩,可伴見畏寒、發熱、咽痛等外感症狀,舌紅苔黃或舌乾紅,脈滑數或細數。

1.2.3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歲~18歲;確診小於3月的'初發或復發者;監護人知情同意。

1.2.4排除標準:⑴有凝血功能障礙和其他出血性疾病者;⑵有結核、肝炎、心肌炎等其他慢性疾病者或肝腎功能損傷者;⑶ITP伴腸穿孔、急性腎功能不全等重症病例;⑷根據研究者的判斷,具有降低入組可能性或使入組複雜化的其他病變者;⑸已知對觀察藥物組成成分過敏者;⑹正在參加其他藥物的臨牀試驗者。

1.2.5退出路徑標準

①違反合法性,即指病例選擇違反了入組標準;②依從性差,不能按醫囑做檢查和堅持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③臨牀觀察中患兒病情發生變異,不適合此路徑觀察。

1.3方法

採用回顧性分析比較2組患兒治療後平均住院總費用、平均住院天數、中醫證候療效。

1.4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採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採用(x珋±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採用t檢驗,以P<0.05爲有統計學意義,P<0.01爲有顯着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牀指導原則》試行[3].將患兒的臨牀症狀分爲主症和次症,並按照症狀的輕重程度劃分爲4級,分別計分爲0、2、4、6分,其中0分表示無症狀的患者。將患者的各項症狀積分進行累加,得出臨牀療效結果。

臨牀痊癒中醫臨牀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顯效中醫臨牀症狀、體徵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有效中醫臨牀症狀、體徵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無效:中醫臨牀症狀、體徵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注: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爲:[(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結果

3.12組患兒平均住院總費用、平均住院天數比較

路徑組平均住院總費用(3030.16±412.35)元,明顯低於非路徑組的(3543.24±502.25)元,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路徑組患兒平均住院天數爲(10.45±2.38)d,非路徑組爲(12.11±2.88)d,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22組患兒治療前後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2組患兒治療前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路徑組總有效率爲95.66%,非路徑組總有效率爲90%,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路徑組總有效率高於非路徑組(見表2).

4、討論

隨着醫學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於自身疾患認識增加,醫療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臨牀路徑自上個世紀應運而生至今,在我國內地應用範圍越來越廣,證明了其自身優勢。臨牀路徑指針對某種特定疾病建立的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臨牀路徑通過統一而規範的治療方案及流程減少了因人爲因素導致的醫療質量差異及醫療資源浪費,在保證醫療高質量的基礎上,縮短住院天數,減少住院總費用,從而合理利用醫療資源[4-5].

對於新診斷ITP治療,糖皮質激素被推薦爲一線藥物,但長期使用存在一定副作用,並且在撤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病情反覆,有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ITP能顯着改善出血症狀,調節免疫功能,減少血小板抗體生成及血小板破壞,減少西藥撤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減輕經濟負擔。近期療效較好,遠期療效也較令人滿意.

新診斷ITP中醫臨牀路徑的實施將保證患兒住院期間接受的治療項目規範化、程序化、個體化,減少醫療隨意性,防止過度醫療的發生。本研究表明,2組患兒治療後病情均可得到有效控制。路徑組患兒平均住院總費用明顯低於非路徑組,路徑組平均住院天數少於非路徑組,路徑組在改善中醫證候療效上優於非路徑組。本研究不足之處:由於客觀原因樣本量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結論準確性。

上述資料顯示,新診斷ITP通過實行中醫臨牀路徑臨牀效果明顯優於傳統治療流程,具有可行性和使用價值。